清初名将赵良栋(附:赵弘灿、赵弘燮)
赵良栋(1621-1697年),字擎之、擎宇,号西华,宁夏银川人。清初名将,与靖逆侯张勇、奋威将军王进宝、振武将军孙思克齐名,被称为“河西四将”。赵良栋祖籍陕西榆林卫,后迁安边堡,明末举家迁顺天府遵化。赵良栋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二十七日,少时倜傥,十三岁入塾习文,应试遵化县,县令孙康周奇而取之,后因战乱坠学,未能终其儒业。
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赵良栋投笔从戎,应募从军,追随清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齐格部,由大同边外绕夺榆林、延安,进平陕西。在攻剿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关陇的战斗中立有军功,被提拔为署任陕西潼关守备。陕西诸省归清以后,英亲王部奉命南下,行前荐委赵良栋任潼关右营游击。时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孟乔芳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亦爱赵之才勇双全,调在标下任事。顺治三年初,西北残明势力乘清军大部南下之机,遥附南明唐王朱聿键,多处发难,妄图推翻清廷在西北的统治。故明将领孙守法、王光恩、武大定、贺珍等,先后起兵兴安、汉中、固原等地。叛军攻陷凤翔,据秦州,下巩昌,围攻西安,关中多有响应,陇右形势沸腾。孟乔芳急调赵良栋部归宁夏总兵刘芳名率领,担任剿办陕甘叛军的主力。未几,宁夏兵变发生,赵良栋又随刘芳名挥师北上,镇压了宁夏的叛乱。赵良栋也被留在宁夏,改任宁夏水利屯田都司。此时,宁夏的局势非常混乱,兵匪交扰,农田荒芜,民不堪命。赵良栋虽授职于战乱之际,仍然千方百计整治水利,安置流民,恢复生产,为解决军粮,减轻人民负担做出了实际工作。在这期间,他自己也看到宁夏确实是塞上的一块富饶之区,得天独厚,擅黄河之利,素有“塞北江南”之称,所以他喜爱宁夏,把它看成自己的故乡,遂入籍本地,从此以后以宁夏人自称。
顺治五年(1648年),大同总兵姜瓖叛清,晋陕旧明将领接踵响应,甘肃回族也乘清兵征川,大队南调之机发动起义。在米刺印、丁国栋的领导下,起义军首先占领甘州(今甘肃张掖市),杀死甘肃巡抚张文衡,连克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兰州、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渭源、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等地。回民反清军的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万人马,给本来就危机四伏的陕甘当局带来了新的打击。前明故官纷纷蠢动,平阳、蒲解、潼关、太平等地相继起事,西北全面骚动,局势逆转直下,十分严重,从而引起了清廷朝野的一片恐慌,急忙派贝子吞齐为平西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宗室韩岱统领满蒙大军开赴甘肃。同时,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也亲率赵良栋、张勇、马宁等各镇标兵就近剿堵。赵良栋勇敢善战,积极充当清廷镇压回民起义军的凶恶打手,赵部成为平回战斗中的一支劲旅。他在顺治六年十二月,于攻打回民起义军占领的肃州战役中,冒死奋进,单骑擒获了起义首领丁国栋。为此,孟乔芳为其记了大功,并被荐补担任甘肃高台游击,为赵的发轫和高升奠定了基础。
顺治十四年(1657军),清廷乘南明桂王内讧,派兵攻打云、贵,命平西大将军吴三桂从四川进兵,征南将军卓布泰自广西入讨,兵部尚书、五省经略洪承畴由湖南西剿。洪承畴早在顺治十年五月,被授予太保兼太子太师、内阁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满汉诸将均归节制。但是他在湖广苦战了一年,把南明势力赶到了云、贵以后,却受到了满洲贵族固山额真阿尔津的排挤,被解任,“还京师养疴”。由于不久云、贵军兴,才又命他留任,协助宗室洛托部攻打贵州。洪承畴瞧不起满洲八旗兵,却看中了赵良栋有勇多谋,便推荐他率部南下从征,任经略标兵左营游击,成为洪承畴部的一支劲旅。赵良栋率西北健卒,跟随洪承畴由常德出发,一路勇往直前,击败南明将领罗大顺等部,先后攻夺沅州、靖州,很快打进贵州境内。入黔后又首战克镇远,再战直捣贵州中心贵阳。顺治十五年七月,洪承畴、吴三桂、卓布泰三支大军在贵阳会师,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率师驰至,授多尼为安远大将军,自为中路军,统率吴三桂、卓布泰各部,一鼓作气继续向云南推进。洪承畴和洛托两军被留下镇守贵阳。赵良栋部改隶多尼统辖,作为中路大军前锋,经关岭,次盘江,强渡铁索桥,抵曲靖,再败南明大将白文选于七星关,一路势如破竹,径趋云南省城昆明。在千里进军路上,多尼所率满洲步骑军走在后面,而赵良栋等部汉兵却充当炮灰。他们不仅要斩关夺塞,攻城打仗,还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西南崇山峻岭和深沟大壑中艰难进军,为满洲贵族卖命。经过三个月征战,于顺治十六年正月,三路清军再次会师昆明,南明政权被消灭,桂王朱由榔逃奔于缅甸。
明藩平定,清廷以云、贵、川、广、湖五省荡平宣示中外。信郡王多尼和将军卓布泰先后班师回京。经略洪承畴亦以目疾请解任,旋命“回京调理”。战后,清廷对参战各将领论功行赏,赵良栋被提升为云贵总督衙门督标中营副将。
第二年,吴三桂要求征讨缅甸,捉拿桂王朱由榔归案,企图以俘“永历”而居功。当时朝野均以西南连年用兵,饷拙民困,欲息兵、节费、养民。而吴三桂心怀异志,再上《渠魁不翦三患二难疏》,认为:“李定国,白文选等分任三宣六慰,以拥戴为名,引溃众肆扰,其患在门户;土司反覆,惟利是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其患在肘腋;投诚将士,尚未革心,万一边关有警,若辈乘隙而起,其患在腠理。且兵粮取之民间,无论各省饷运愆期,即到滇召买,民方悬磬,米价日增,公私交困,措粮之难如此;年年召买,岁岁输将,民力既尽,势必逃亡,培养之难又如此。惟及时进兵,早收全局,乃救时之计。”清廷议政王大臣们,在吴三桂如此“为国为民”堂而皇之的“赤胆忠心”面前不能不批准他的征缅请求,遂派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率禁军南下,会同吴三桂征讨缅甸。赵良栋亦奉命率部参加这一战役,又成为吴三桂部下的一员战将。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马乃土司龙吉兆举兵叛清,声援桂王残部李定国。吴三桂即命赵良栋配合降将马宝、高启隆等部前去镇压。由于山大林密沟深,天险处处,赵良栋各部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与土兵血战了七十余日,才攻破了头领占据的大寨,杀了龙吉兆,收复马乃地区,并把它改划为普安县。九月,清朝派满、汉、土司各军十万人马,由大理、腾越兵分两路向缅甸进发。赵良栋、马宁、王辅臣、马宝各部约二万余人为一路,他们出姚关,克木邦,于锡箔江击败桂王大将白文选,立即渡江趋缅。年底再渡蔺鸠江,师进旧晚坡,距缅甸国都仅六十里。缅甸国王在清兵大军压境的情势下,不得不把桂王朱由榔及其母、妻并随从官员的家口等献于军前。未几,白文选投降,李定国死于前线,桂藩割据之局最后了结。这时,洪承畴曾向清廷疏言:“云南险远,请如元、明故事,以王公坐镇。”康熙元年(1662年),玄烨登位,以平桂藩功,诏进西平王吴三桂为亲王,令其坐镇云南兼管贵州。吴三桂在西南地区很快就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使得督、抚大员形同虚设,“所辖文武将吏,选用自擅”,于是他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肄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他认为赵良栋文才武略兼备,乘机拉拢之,以平桂藩战功,提补其为云南广罗镇总兵官。后又以平定陇纳、水西和马乃诸苗的叛清斗争有功,四年改任贵州平远镇总兵官。
吴三桂为了加紧进行叛清自立的步伐,积极收揽人才,聚集人马,加紧训练。赵良栋屡受吴之保荐、奖赏,其用意甚明,而赵不敢追随吴三桂,更不敢叛清当逆臣,所以虽居高位,但时时思迁,千方百计想摆脱吴的控制,跳出西南是非之地。正巧,其父病故信至,赵即以父丧为由,要求开缺回籍终制。而吴三桂也以水西等地诸苗新伏,局势尚未大定,要他夺情留军署任视事。赵良栋心想,守孝制是朝廷规定的制度,正可以名正言顺逃离火山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坚辞勿留,并诡称触染瘴疠,拒不赴任所。吴三桂虽然不高兴,也无可奈何,不敢违人伦大礼,最后又经总兵沈应时等同僚们帮助排解,才得以回到宁夏家中。其间又遭母丧,于是,赵良栋在家中丁父母艰四年,服阙已是康熙八年(1669年),再次起复原官,被任命为山西大同镇总兵官。次年,朝廷追记旧功,以征叛回,荡平陇纳等五案优叙,加右都督衔,又以云贵战绩和平定水西叛苗功,再加左都督。十一年冬,移镇天津。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吴三桂反对撤藩,举兵叛清,西南五省和陕西诸地多有响应。陕西提督王辅臣于十三年十二月杀经略莫洛,叛据平凉。宁夏镇标兵亦于十四年十二月哗变,杀继任陕西提督兼宁夏总兵官陈福,陕甘叛势日炽。为了稳住西北大局,清廷急忙提升西宁镇总兵官王进宝为陕西提督,并要甘肃提督将军侯张勇荐选宁夏总兵员缺。陕西总督哈占则认为:“宁夏系两河重地,兵变之后,人心惶惶,亟宜补授提督,统理诸军。”旋将宁夏总兵官升格为宁夏提督。张勇也保举天津总兵赵良栋,“著有功绩,精明历练,才略过人”。康熙皇帝遂任命赵良栋为宁夏提督,并于十五年二月己未,召见了赵良栋,赐他鞍马、弓矢、甲胄及貂衣一袭,白金五百两并赏馔御一筵。赵良栋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为了表示自己忠贞不贰,他把自己的家小留在北京,以示人质。朝廷也赐给他宅第,让其家小安居。赵良栋只带精兵百余人,由边外间道草地星夜兼程赶赴宁夏。时张勇已率部进驻宁夏镇城。副都统恰塔等部也从花、定移驻灵州,并分兵驻守黄河两岸,佐张勇协守宁夏,以震慑地方,安抚军民。赵良栋赴任宁夏之际,因吴三桂派四川叛将吴之茂进逼巩昌,张勇已率部南下驰援,宁夏人心浮动,防务十分空虚。王辅臣侦知,便派其总兵陈甲带步骑一万五千余人,由平凉直犯灵州,河东诸堡俱被胁从。赵良栋于三月中旬到达宁夏,他面对此种形势,不敢鲁莽激变,而是采取小心翼翼的招抚办法,对于兵变事件,只逮捕了为首头头,捋参将熊虎、把总刘德,并亲手将陈福的营兵阎国贤、陈进忠等四人正法军前,其余官兵仍各归原任,分别被调赴各汛地照常驻防,既不牵连,也概不追究,并公开宣布,有胆敢仍以兵变事告人者,即以其罪罪告发者。赵良栋把以上政策写成告示,遍发城乡,让军民统统知晓。这一手比十万大军的威力还强,一下子就稳住了城乡的局势。河西安定以后,赵良栋又率部进入河东灵州地区。他一到河东就宣布:“河东各堡,因地狭民稀,不能敌贼,一时被胁,诚非得已,其概从宽宥。”在赵良栋的认真抚绥下,河东灵州地区二十余堡无一反抗,相继投诚。赵良栋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宁夏事变,清廷对他十分满意,康熙皇帝夸奖他“加意抚绥,以副朕惠爱元元至意”。
宁夏既定,赵良栋奉命酌留官兵守备,自己又率精兵南下,从大将军图海征讨王辅臣。他率部同各路清军一起攻打平凉,大败叛军于城北,攻夺虎山墩,平城援绝,王辅臣惧而投降。平凉克复之后,赵良栋等部又分兵攻取秦州、西和、礼县,陇右地区遂告坻定。赵良栋率部回防宁夏。在驻守宁夏期间,他锐意整顿营伍,留强汰弱,招补壮健,专意练兵,使其所统督标各营官兵,在三年多的严格督导操练下,逐渐成为西北一支劲旅。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改元昭武。康熙气急败坏,发誓要御驾亲征,后因吴三桂于八月二十一日病死而作罢。十月,吴三桂之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改元洪化,由衡州退踞昆明,仍命令各路军马与清军对抗。而清军方面十几万大军,分三路进剿叛军,历时四五年,虽有进展,但因旷日持久,师老糜饷,官兵普遍存在厌战情绪。陕西方面担任攻打四川的抚远大将军图海和凉州提督孙思克又都主张暂缓进军汉中。而宁夏提督赵良栋和陕西提督王进宝二人却力主发兵征蜀。赵良栋在康熙十八年给皇帝的疏章言:“宁夏兵旧习骄纵,臣三年训练,渐遵纪律,并严禁侵克额饷,众志思奋。臣年渐老,不乘时努力,虚负上恩。今湖南既定,宜取汉中、兴安,规四川。臣愿精选所部步骑五千,独当一路。”清廷嘉许他的忠勇,命赵良栋、张勇、王进宝、孙思克诸部,同时伐蜀。赵良栋率宁夏镇标兵从家乡出发,出奇兵袭破密树关重险,又遣兵攻扰黄渚关以分敌势,不决旬即一举攻占徽县。叛军四川总兵吴之茂在赵良栋等部的猛烈攻击下,抵挡不住,节节败退。赵良栋乘胜大进,越过八堵山,再克两当、略阳,袭取阳平关和徇沔县,与王进宝部在宁羌会师。为表彰赵良栋屡战皆捷,连克城池,清廷授他勇略将军,仍领宁夏提督。次年大年初一,赵良栋为与王进宝争功,年也顾不上过,两军分头向白水坝挺进。白水坝为川江上流,与昭化互为唇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俗号“铁门坎”。叛军在此扣留舟船,夹江而阵,防御十分严密。恰逢江水上涨,清兵面对敌军如雨般的矢石,只能望江兴叹。而赵良栋观此大怒,喝令众官兵曰:“元旦渡江大吉,视吾鞭所向,敢退者斩!”等到东方破晓时分,赵良栋就身先士卒,策马浮渡。这时战马忽然失足,人与马都跌倒在急流中,赵良栋也被湍急的江水打倒,当他被亲兵救护起来后,立即又跨上战马,向对岸冲去。将士们见主将冒死涉水冲锋,谁也不敢怠慢,纷纷骤马乱流争渡。虽然对岸敌军炮矢连连伤人,但无一人敢回顾迟延者。敌军见赵部呼声震天,来势凶猛,皆大惊曰:“此老将军军令如山,不可抗也。”无人再敢恋战,纷纷抱头鼠窜。赵良栋率部斩叛将郭景仪等,长驱逐北,过青川,败敌于石峡沟和青箐山,直下龙安府。此时,赵军顾不得休整,立即又从龙安出发,渡过明月江,师进绵竹。叛方川军在清军的穷追猛打下已溃不成军,完全土崩瓦解。叛军四川巡抚张文德与其部将汪文元等迎降。赵良栋率宁夏兵仅用十天时间就打到了成都。赵良栋部进驻成都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招抚降军数千人,收缴金、银印二百六十余颗。清廷对赵良栋的辉煌战功给以很高评价,并予重赏,表彰他“谋勇茂著,操守清廉,虽系武员,通晓文义”。因此,破格特授赵良栋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领将军衔。赵良栋认为自己的红顶子是宁夏的子弟兵给他打仗挣来的,没有这一支得心应手,鼓进金止的勇敢部队,就不会有他的一切。如今升任云贵总督,就意味着要辞去宁夏提督的官职,就要和与他出生入死、同甘共苦的宁夏子弟兵分离,他很不愿这样做,于是他向朝廷提出“辞总督留提督”的要求。朝廷当然不会同意,想了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满足了他的要求,即把宁夏提督降格为宁夏总兵,提授他的长子赵弘灿接任宁夏总兵官,率领原宁夏提标官兵,仍归云贵总督节制,继续随他从征。
成都克服之后,清廷决定乘胜利之师的声威,一鼓作气直捣叛军大本营昆明。命贝子彰泰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统辖满汉各军进取云、贵。又命王进宝协助建威将军吴丹攻打顺庆、重庆、遵义。赵良栋也遣游击冶国军收复雅州、象岭、建昌,于是四川全境肃清。清廷遂命王进宝留镇四川,驻保宁。命赵良栋和吴丹两军分头进军云南。吴丹军从保宁出发,经永宁、沾益前进;赵良栋军从成都出发,经建昌、武定前进。正当两军顺利向云南推进的时候,叛军将领胡国柱、夏国相等突然绕至清军之后,攻占了永宁,又分兵进犯泸州、叙州和建昌。赵良栋急调总兵朱衣客带八千人马驰援建昌,又被叛军打败,朱衣客被迫退守雅州,致使建昌守兵因粮草尽绝而弃城。叛军遂在川南大肆活动,又唆使降将马承荫再叛于柳州,谭弘、彭时亨等再叛于川东,达到了分散清军兵力,阻滞清军攻打云南的目的。赵良栋气愤地疏劾吴丹拥兵不进,致使永宁陷落,又劾朱衣客擅自退兵罪。结果,吴丹被解职,改派西安副都统佛尼埒为建威将军,朱衣客则被逮下刑部受处。赵良栋自己只得回军平叛。二十年(1681年)三月,赵良栋坐镇朝天关,派赵弘灿率部从马湖绕至敌后,攻占了凤凰村,在争夺观音崖时,叛军凭险踞崖而战,清军无法接近。赵弘灿遂派勇士攀悬崖偷袭其后,才消灭了守敌。总兵李芳述、偏图等部继赵弘灿之后,向黄茅冈叛军大营进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攻破敌人三道防线,阵斩敌将沈明、张文祥。夏国相见势危急,率部逃走。经过赵良栋部四个月的苦战,至七月,泸州、叙州、永宁、雅州、建昌再次恢复。在四川后方形势巩固之后,赵良栋又挥军前进,渡过金沙江,攻克武定,于康熙二十年九月,军次昆明外围。(www.xing528.com)
当时,大将军贝子彰泰已由湖南规复贵州,与从广西西进的平南大将军赖塔部在云南会师,两军十万之众,进驻昆明城郊归化寺、南坝、萨石卫、走马街、双塔寺、得胜桥、重关、太平桥诸地,西至碧鸡关,连营四十余里。清军虽然围困了昆明,但于昆明湖中并未设防,使桂王吴世璠得济于水上转运,给养不绝,所以能与清军继续抗持。赵良栋一到昆明就看到了这种情况,向彰泰建议说:“我师不速战,抗持日久,粮不继何以自存?”彰泰回答道:“皇上豢养满洲兵,岂可轻进委之于敌,且尔兵初来,亦宜休养,何可令其伤损?”赵良栋见彰泰不想打硬仗,于是又献上三策。其一,各路大军进围城下,于昆明湖上派舰船巡弋,断其粮给,叛军困必出降;其二,各路大军全部远撤,叛军必出城活动,可相机消灭敌军于城外;其三,投降的敌军应收编补充队伍,不宜尽发满洲为奴。满洲贵族们根本不把这个新提拔上来的汉奴放在眼里,彰泰不仅不接受他的意见,反而以满语大骂他一顿。赵良栋不懂满语,被骂得张口结舌,不知所措。他对于满洲贵族这种养兵自重、贻误战机的行为虽然气愤,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负气单独行动。赵良栋率领全军向昆明城发起攻势,很快将从南坝到城下的敌军堡垒、桥梁全部扫清,大军直逼近城。彰泰看到赵良栋将要一军破城,独擅其功,感到十分恼恨,不仅不派兵助战,反而无理强令赵退军。他对赵说:“尔兵攻已瘁,宜暂退,令总督蔡毓荣代守。”赵良栋当然不肯退让,愤愤地对彰泰说:“我兵死战所得地,奈何令他人守乎?彰泰见赵良栋不遵命撤兵,就指令他自己所统率的各部将领,一齐从原驻防地抢进,把赵军压挤于一隅,不让他大获全功。赵良栋不理睬彰泰的命令,决定再次夜攻昆明城。他亲率勇士,冒死攻夺了玉皇阁,指挥全队进逼到新桥,而敌军亦拼死拒战,使赵部受阻于桥外。赵良栋连夜重新部署了战斗方案,命令马队潜伏于南坝两岸,步兵分三队在壕墙外悄悄集结,自持大刀督阵,在二更时分发起了总攻。敌方在大将郭北图的指挥下,也誓死搏战,赵军三次攻进壕墙都被敌军三起伏兵打了回来。后来赵良栋又巧布迷阵,命官兵高举火把,放炮攻城,以吸引敌方注意力,同时另派一支小队乘舟从护城河接近敌人,攻夺了新桥。大队立即乘胜攻入城中。赵良栋一军进抵昆明仅八天,就解决了叛军都城。后在各路清军十几万人马的一齐攻打下,叛军将领何进忠、余从龙等纷纷出降,内部大乱,吴世璠自杀身死,云南告平。
昆明是南明桂王朱由榔和吴三桂先后经营多年的大本营,亦号称皇城,宫殿、府衙、官邸列布,私敛充裕,早为清军所垂涎。城破之后,满汉诸将都一拥而入,争抢玉帛子女。唯独首先攻进城内的赵良栋军反而主动撤至城外,不准一骑入城,接着又移师曲靖待命。以后案发,乾没贪占者多被揭发受到处分。朝野人士均夸赞赵良栋瞩然不滓,有古良将风烈。
吴藩之乱平定之后,赵良栋、王进宝均被诏到北京,追究前在四川失陷建昌的责任。朱衣客在狱中上疏自辨,谓赵良栋派他援救建昌,但给兵既少,又无后应,在兵单无援的情况下,无力抗击强敌,不得已退走。王进宝亦疏劾赵良栋应负失城的主要责任。赵良栋也反击朱、王,指出朱衣客的自疏欺饰狡辩,实由王进宝主谋而出。康熙皇帝对赵、王的互相攻讦上疏均发还不问。肯定了赵良栋“首建取蜀议”的功劳,同时也指出他与王进宝两军,一个攻下保宁,一个拿下成都,都有功劳,是互相声援的结果。同时又斥责他俩在大敌当前的情势下,“不谙大体,私忿攻讦”,不能和衷共济,逐为敌所乘,造成失城折将之败。最后经部议定:朱衣客论斩,吴丹夺官籍没,赵良栋罢官。报告送交皇帝审批。康熙“念其功绩并茂,惟欲保全”,改定朱衣客“免死为奴”,吴丹罢官,赵良栋改授銮仪使。赵良栋认为川滇征战的功过是非不清,尝罚非当,便向大学士明珠等朝中大臣们表白。但他生性耿直,往往气凌权贵。如在川劾吴丹,吴丹恰是明珠从子。在滇又不与贝子彰泰同污合流。彰泰身为皇族宗室,他们之间的盘根错节,共同把持朝政,合朝文武对于满洲贵族无敢违抗者,得罪了这帮老爷,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哪能有好下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赵良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上疏自陈战功。皇帝只得命王大臣们协议。赵良栋终于没能逃出亲贵权臣们的手心,最后仍以失建昌之罪功过抵消,无功可叙,结果只对从征部将们给以优叙,所以赵弘灿、李芳述、偏图等人被追记前功,各加左都督衔。赵良栋怎么也想不通,他想到自请出师征西,从陕西一路杀伐到云南,万里转战,历经艰险,收复城池数十,降服叛将过百,平四川,灭吴藩,功在诸军之冠,难道区区建昌一府之失,不仅不是自己的直接责任,而且很快又为自己所收复,这一过失就抵消了自己的赫赫战功吗?所以他一气之下,打消了继续申诉的幻想,遂以病为借口,辞去官职,“乞骸骨”归了故里宁夏。
赵良栋在故里,以田园生活为乐,认真通读史书,尤喜批阅《通鉴》,往往倚枕深夜,爱不释卷。他在家乡并不以功臣显爵而霸道乡土,往往一介知县前呼后拥从他宅前呼驺而过,他都要起身,命家人、子弟皆拱立,并对他们说:“对父母官要格外尊重。”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又突然想到了赵良栋,恢复了他的官职。四月庚寅,皇帝诏曰:“赵良栋前当逆贼盘踞汉中,首先入川,功绩懋著。复领兵直抵云南,攻克省城之后,独能恪守法纪,廉洁自持,深为可嘉。今已衰老解任,应复其勇略将军、兵部尚书、总督,以示眷注。”二十七年(1688年),赵良栋又入朝觐见,并不识时务地再次自陈战功,申诉随征将士多受屈抑。但是康熙皇帝没有理睬他,仍命他回宁夏做虚官。二十八年,清廷又授他骑都尉世袭。三十年,厄鲁特噶尔丹扰边,清廷命瓦岱为定北将军,驻张家口,命郎谈为安北将军,驻大同,命西安将军尼雅翰等率部驻防宁夏,以备北边。赵良栋也以在野老臣的身份,受命参与军事。三十二年(1693年),因噶尔丹执杀清廷使臣马迪,北边形势进一步紧张。清廷命宁夏总兵冯德昌率部赴甘州协防,遗宁夏总兵命赵良栋暂代。赵良栋遂劾冯德昌克扣军粮,清廷便罢免冯的官职。三十三年(1694年),征讨大军从宁夏出塞,赵良栋虽年逾古稀,仍率宁夏镇标兵出塞从征。他身经大漠,驰骋疆场,配合大部队防守土喇地方。在饷费困难的时候,他又以私财佐军。三十四年四月,赵良栋被召进京,再次上书皇帝,其奏呈洋洋十四条、数千言,不仅自陈征伐蜀滇己功为最,而且大贬诸路将领为不值一钱,同时揭发大将军图海、彰泰和大学士明珠等人有意压制他,隐蔽他的功绩,且语气傲悍,豪不隐讳。康熙皇帝虽然对这个倔强的老头很生气,指责他“褊隘”,把他的上疏“掷还”,但还是命令部臣对赵良栋重行优叙,追记了他在蜀滇的功绩。部臣们认为可封他三等子爵世职,皇帝则改为授予赵良栋一等子爵世职。其原从征部将也分别升赏有差。但赵良栋还不罢休,又得陇望蜀,要求留在京师,还要求朝廷赐他田宅。这时,御史龚翔麟劾赵良栋骄纵无理,恃功越例,犯“大不敬”之罪,当论斩刑。而康熙皇帝以他功著年高,原谅了他,又赐白金二千两,令他仍归养宁夏。但赵良栋仍不愿意回宁夏,又要求到江南去就医疗养。康熙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把自己当年巡视江南所乘的专用御舟赐给他,作为他南下的专用交通工具。赵良栋受到如此殊荣,在文武大臣中是不多见的。第二年春,噶尔丹猖獗日甚,皇帝打算御驾亲征,遂密诏赵良栋进京。赵良栋深知时局严重,遂扶病北上。康熙皇帝在畅春苑召见了他,就军国大事和征讨噶尔丹诸事垂询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至七月,赵良栋感到病情日重,赶忙回到宁夏家中调养,但竟一病不起了。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正月,赵良栋病情日益加重,时尚书马齐自宁夏还京,向朝廷奏述其病状。康熙皇帝亲下手诏慰问,并赏赐人参、鹿尾。康熙当时正在准备御驾亲征噶尔丹,拟就询方略于里第。而三月丁巳,赵良栋已病故于宁夏镇城(今银川市)家中,享年七十七岁。康熙皇帝在赴榆林的途中听到这一消息时,深感哀悼,他对随驾阁臣们说:“良栋伟男子,著有功绩。性躁心窄,每与人不合,奏事朕前,言语鲁率。朕保全功臣,始终优容之,所请无不允。今病卒,宜为其妻子区处,使得安生。”后康熙皇帝率御林军各部,从榆林经安边、花马池北上,由横城渡过黄河,于三月丁丑驻跸宁夏镇城。次日,即遣皇长子胤褆临表举哀,赐奠如礼,并命随征文武诸臣齐至灵前哭吊。闰三月初六日,又颁御制祭文,特遣大学士伊桑阿致祭。旋又钦赐碑文,对赵良栋倍加褒誉,称他为“老成宿将,绩著封疆”,夸他“刚鲠赋资,精强励职”,正当倚其“师雄名久,重于岩疆”,帮助“筹画军务”之际。所以康熙皇帝对赵良栋之死表示十分哀悼,故御制文中有:“事久而乃绩弥彰,入往而朕心长眷。”赐谥“襄忠”。有《奏疏存稿》行世。
赵良栋有四子:弘灿、弘燮、弘煌、弘炜。故后,命其次子赵弘燮袭爵位。雍正八年(1730年),追叙赵良栋功勋,诏准入祀于贤良祠。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再次追叙赵良栋的功绩,皇帝准予他的一等子爵可以由子孙世袭罔替。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谕群臣曰:“朕恭阅皇祖实录,内载恢复四川,进剿云南,赵良栋立功为最。”所以,又晋封他为一等伯,仍享世袭罔替的待遇。
赵弘灿(1655~1717年),字天英,号密庵。赵良栋之子。自幼习文,两次乡试均落第。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父赵良栋上疏皇帝,要求及早派兵入川征讨吴三桂叛军,并派弘灿赴京奏报军务机宜。康熙皇帝嘉奖赵良栋的忠勇,即在保和殿召见了弘灿。在召对之后,康熙又要他写几个大字看看,弘灿临君前而不慌,奋书“早奏荡平“四个大字。康熙看了很高兴,不久就由荫生擢授都督佥事、宁夏镇总兵官,命率宁夏标兵,仍归其父、云贵总督赵良栋节制,随征蜀、滇,年仅二十五岁。吴藩之乱平息后,赵弘灿调任四川川北镇总兵官,后历任真定、黄巖,南赣诸镇总兵。三十八年(1699年),升任浙江提督,旋调广东提督。在任四年,于四十五年(1706年),又特旨升授兵部侍郎、副都御史、总督两广。赵氏一门,父子总督,诚为旷典,治今仍传为西北民间的佳话。五十五年(1716年),赵弘灿多次要求“恭请陛见”,遂召京入觐,皇帝“厚加赐予,慰劳备至”。赵弘灿从北京返回到广东任所以后,便上疏皇帝,奏言:“久处炎海,年事就衰,请移近地自效。”次年,清廷授赵弘灿为兵部尚书。五十六年春,他率家北上,行至武昌,突然病重。康熙皇帝见到报告,就派时任刑部主事赵弘灿之长子赵之垣赶赴武昌探视,又命宫廷内医携带“御药”、“御酒”跟随之垣驰驿赴楚。但他们还未赶到,赵弘灿已在三月初五日卒于武昌行馆,享年六十三岁。著有《水恩堂诗集》行世。
赵弘灿故前,留给皇帝遗疏一道,康熙“览遗疏为之震悼”,对他的后事“恩恤有加”,命“祭葬之典一如内大臣例”,赐谥“敏恪”。
赵弘燮(1656~1722年),字亮工,号理庵,赵良栋次子。自幼习文,就学于京门张相国馆下。大约十八岁那年,赵弘燮参加顺天府乡试,副主考官批阅可中试,而正主考官则主张“限于额,拟置副车”。即有意把赵弘燮录取为副榜贡生。两主考大人互相争执不下。赵良栋一气之下,要回考卷弃权之。当时赵良栋任天津镇总兵官,看到儿子赴试无成,就不在让儿子走科举之途。他生气地说:“吾家世受圣恩,当努力图报,守此毛锥何为?”便到北京,在吏部为儿子捐授一名直隶完县知县,不久升为黄村同知,再擢天津道。赵良栋病故,即命赵弘燮承袭一等子爵的爵位,仍任天津道。后丁郭太夫人艰,回宁夏守制三年,服阕再补天津道。旋步步迁升,历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河南巡抚、直隶巡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褒奖他抚直十年,“任事勤劳,旗、民辑睦,盗案稀少”而被恩加总督衔,巡抚如故。赵良栋父子三总督的殊荣,震动了乡里,传遍了宁夏和西北大地,堪称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六月十八日,赵弘燮因旧病复发,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七岁。康熙皇帝得知赵弘燮病逝,十分悲哀,痛失一位“明良知遇”,故对其丧事“优加恤典”,不仅特命皇孙至灵前哭奠,还亲书挽诗一首悼念之。诗文曰:“四十余年辅近京,旗民称善政和平;保全终始君恩重,奄逝徬徨众涕盈。不畏刁顽事反覆,欲图锁钥务精明;官方无愧怆新别,节钺空悬揽辔情。”赐谥“肃敏”。子之壁袭爵。而以其兄赵弘灿子赵之垣加授佥事御史衔,署任直隶巡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