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封宁夏一世庆王朱栴
朱栴(1378-1438年),号凝真。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庶十六子[1],母妃皇贵人余氏。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生。[2]朱元璋以农民起义夺取天下做了皇帝,他亲眼看到强大得不可一世的大元王朝,仅坐了几十年江山,就在群雄武装力量的打击下,数年之间就大厦倾倒而被推翻。当他自己坐上皇帝的龙椅之后,为了保证朱家皇权代代相传,在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之后,自认为大宋、大元国运衰、皇室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皇家未封宗室,所以平时朝廷无藩篱,乱时皇室则孤立无援,在外姓的攻击下,便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而迅速灭亡。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决心改变前朝宗室“不竟之弊”,实行“分茅胙土”,“国于一方”[3]的封建制度,用以“藩辅帝室,见执厥中”,想利用这种“以同姓治异姓”的国策,巩固其朱姓天下的统治地位,维持朱家世代帝王永不更姓。于是,朱元璋就把二十六个儿子中的二十四人和一个重孙,先后分封到内地和边境各重要地区为藩王,让他们分别起到镇守和监军的双重作用。[4]朱栴于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四月十三日,被正式册封为庆王[5],颁铸金印《庆王之宝》和金册。册文曰:“维洪武二十四年,岁次辛未,四月戊午朔十三日庚午,父皇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十六子栴:今命尔为‘庆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祇、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而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於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6]。因朱栴原封于庆阳(今甘肃庆阳),故号“庆王”[7]。但庆王认为宁夏条件优于庆阳,太祖同意改藩宁夏。按明制,亲王“必十五岁选婚出居京邸,至长始至国”[8]。故庆王于二十六年(1393年)“之国”,因亲王赴封地非同小可,他享受“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年享禄米一万石,所带护卫亦规定在三千至九千人之众。庆王朱栴的中护卫在二十四年(1391年)就已组成,为五千六百员,另外,还有王府仪卫司校尉一千一百二十名,工正所匠作三百六十名,加上府中各类管理官员,侍从甲军、差役和乐户人等;加之又有群牧所牧养官员一千一百二十名,总数不下于万人。[9]而当时宁夏为卫所新设地区,尚难承受如此庞大的经济负担,故朝廷“以饷未敷,命驻庆阳北古韦州城,就延安、绥、宁租赋”,并“诏王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10]。庆王到韦州亦应按例完婚,遂于二十七年(1394年)“册指挥孙继达女为庆王栴妃”[11]。于是庆王在韦州(今宁夏同心韦州)“居之九年”,曾在城中建造过庆王府,府内建有避暑地宫和拥翠亭;在城外,庆王还修了东湖、鸳鸯湖,供其游玩和宴客。在此二处,庆王先后留下了念亲思乡的动人诗词三首。其一,《登韦州城北拥翠亭》曰:“天际风云起,山椒结夕阴。园林含暝色,茄管动哀音。边报军书急,南来雁信沉。病怀与秋思,憀慄苦难禁。”其二,《夜宿鸳鸯湖闻雁声作》曰:“月朗星稀夜景清,水寒沙冷若为生,嗈嗈似说南归意,感我穷边久住情。”其三,《朝中措·忆韦州拥翠亭》曰:“构亭高在古城端,拥翠万山环。四面轩窗高启,关河千里平看。珠帘画栋,金铺文础,与问平安,记得当年雨霁,常时坐对西山。”[12]后在宁夏军卫建制完善,屯垦经济发展和边塞大局稳固以后,朝廷才让亲王阖府举迁宁夏镇城(今银川)。庆王于“辛巳冬来宁夏”[13],在“始建国”之时,暂以“宁夏卫公署”权充王府。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派内官太监杨昇,工部主事刘谦、王恪和钦天监阴阳人陈俊卿赴宁夏,共同筹备建造新王府事宜。但是庆王当时思亲求返心切,自己阻止了建造王府工程。正如他在所修撰的《宁夏志》中记道:“时予心欲内徙,是以不果造也,但筑外垣,立棂星门。”就是说,他仍愿暂住在宁夏卫衙署之中,只允许在新府地址修建一道围墙和一座大门,等待朝廷恩准南返。但是庆王的愿望不仅实现不了[14],就连退一步仍请回迁韦州的要求也被皇上所拒绝,只允许他“仍居宁夏而往来韦州”,“春往秋回”[15]。从此以后,才对王府陆续扩建使其初具规模。
庆王府位于镇城(今银川市)南薰门内街西侧,外有萧墙一道,高一丈三尺,周三里。萧墙正南方为王府正门,曰棂星门,门内东侧有护卫营和书堂,西侧为长史司。后有内城一道,面南有三门:中曰端礼门,东为东过门,西为西过门;端礼等三门内为承奉司、仪卫司、纪善所、典膳所、典宝所、良医所、审理所、工正所、奉祠所、典仪所和广济仓、广济库。面北亦有一门,曰承运门,承运门内是宫室,有承运殿、后殿二座;过后殿为大内:中为庆王宫堂,左为东宫和宗庙,右为西宫和迎薰阁。大内后为王府花园,园中有延宾馆,逸乐园等楼台亭榭。湖光山色,奇花异卉,姹紫嫣红,时为塞上一大胜景。[16]
庆王府的编制十分庞大,计有:仪卫司正副仪卫各一员,秩正、从五品;典仗十员,秩俱正六品,辖校尉一千一百二十名;长史司左右长史各一员,秩正五品,典薄一人,秩正九品;承奉司承奉一员,秩正九品;典宝所典宝正副各一员,秩正、从八品;纪善所纪善二员,秩俱正八品;良医所良医正副各一员,秩正、从八品;审理所审理正、副各一员,秩正六、七品;工正所工正正、副各一员,秩正、从八品,辖工匠三百六十名;典膳所典膳正、副各一员,秩正、从八品;典仪所典仪正、副各一员,秩正、从九品,引礼舍人三员,未入流;奉祀所奉祀正、副各一员,秩正、从八品,典乐一员,秩正九品;伴读四人,教授无定员,俱从九品;广济仓、广济库各设库大使、副使一员,俱未入流。另置丽春院,有乐工二十七户。[17]
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以后,改行“以异姓治同姓”的国策,大量派遣心腹太监前往全国各地监视宗室和镇守文武大员。从此,各地藩王地位大大下降。正统初,征西将军、宁夏总兵官史昭,与庆王关系紧张,竟敢把王府派往宿嵬口烧炭兵卫拘押,并挞辱亲王护卫指挥。[18]还上告庆王常“赐酒迟留”将领,“出非度语”,“沮汕边务,煽惑土达”,侵占“灵州草场放牧孽畜”,“遣使不从驿道”等“类似非法者甚众”。[19]更有甚者,还唆使挑动府中下人赴京告庆王黑状,污王“调马造甲”,“收买铁料,潜造兵器”,“购天文书”,射王有谋反行为。[20]因此,逼得庆王“不能自安”而再次提出“徙国避昭”[21]。虽然有监边内官来福密报,证明庆王并无不轨行为,皇帝也将告御状人曹芳下狱,并对史昭“降敕切责”[22]。英宗皇帝还为此事给庆王写了一封安慰与夸奖的长信。内云庆王“为国至亲,乐善循理,虽古之贤王莫或过也,必不为奸狡小人所间,巳尝致书释疑,今云心实惊尤,岂以朕言为不足信乎?尚冀坦然宽意,毋介于怀,庶副朕厚亲之意”[23]。但是,史昭等人的所作所为,已让庆王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损伤,心灵也受到难以弥合的创伤,加之年事已高,叶落归根的思乡之情与之交织,不仅使朱栴失去了往日王者养尊处优的心态与欢乐,反而顿觉人生无味和在宁夏度日如年的煎熬痛苦。庆王的诗词就充分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早年封王宁夏之时,他看到自己封疆内的一草一木皆美丽,故有《西夏八景图诗》之作。如《贺兰晴雪》曰:“嵯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嵝随。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乔松风偃蟠龙曲,怪石冰消卧虎危。圪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邦畿。”又如《月湖夕照》曰:“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暝烟低接渔村近,远水高连碧汉长。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但是,后期的晚年诗词却迥然不同了。如《长相思·秋眺》曰:“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脩!古兴州、古灵州,白草黄云都是愁,劝君休倚楼。”又如《捣练子》曰:“风阵阵,雨潺潺,五月犹如十月寒。塞上从来偏节令,倦游南客忆乡关。”尤其是从《行香子》一词中可以看出,这时的庆王已仅仅把自己当作一名富家翁了。词曰:“五十之年,华发盈颠,得平安,感谢苍天。无忧无虑,即是神仙。有数厨书,万钟禄,万丘田。光阴似箭,冬冷春暄。尽今生,所事随缘,从他汗简芳臭流传。但饥时饭,渴时饮,困时眠。”[24]正统三年(1438年),庆王郁郁成疾,百病缠身,已是日薄西山了。当英宗皇帝派“内官萧愚带医士往视,至巳薨矣”。一世庆王朱栴病故于八月初三日,享年六十岁。“讣闻,上辍视朝三日,遗官赐祭。”[25]谥曰:“靖。”故史称“庆靖王”。庆靖王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元老,享藩凡四十七年,在诸藩中亦为少有。次年五月十三日,葬韦州蠡山之阳,此处遂成为明庆藩宗陵区。
庆王朱栴正妃孙氏、次妃汤氏(后扶正)和妃魏氏等。有子六,嫡长子秩煃,继承王位,是为康王。庶长子秩焘封靖宁郡王,无嗣封除;庶次子秩荧,封真宁郡王;庶三子秩炵,封安化郡王;庶四子秩炼,封岐山郡王;庶五子秩炅,封安塞郡王。其宗族藩封宁夏长达三百五十三年,宗支繁衍,子孙蕃众,盘根错节,形成有明一代塞上宠大的封建特权集团。庆藩一支,传亲王位历十世,册封亲王十一、世子一;受封郡王爵位二十,传王四十二;授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百人之多。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宁夏,末代庆王朱倬漼(未册封)和诸宗亲被执,次年宗室成员被迫随农民军撤往山西,倬漼等被杀,国除、庆藩绝。
庆王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所著有《宁夏志》二卷、《凝真稿))十八卷、《集句闺情》一卷”[26],还有自编的《文章类选》和《增广唐诗鼓吹续编》共五种。另外,庆王的书法亦名闻遐迩,“其草书清放训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珙壁”[27]。可惜现今只有《宁夏志))和《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书传世,其余均不传。⑻
《宁夏志》为朱栴“创编”[28],是现存宁夏地区历史上首部方志书,它撰修于宣德间,修定于正统初,刊刻于朱栴故世以后。原刻本藏于庆王府,后在万历二十年(1594年)的“哮拜事件”中毁失兵乱。二十九年(1601年),朱栴九世孙、十代庆王帅锌(号永斋),从王府长史曾某手中得到旧刻本。为了纪念其祖一世庆王“图步芳躅,勉绳祖武”,“遂付剞劂,以永其传”[29],并亲自给重刻《宁夏志》作了序文。《宁夏志》全书约四万字,分卷上、卷下二册。卷上:沿革、分野、风俗、疆场、城垣、街坊、山川、土产、土贡、坛壝、属城、古迹、寺观、祠庙、学校、举贡、人物、孝行,名宦、名僧、死王事、津渡、陵墓、桥、园、坝、河渠、盐池,屯田、职官、驿传、牧马监苑、公宇、祥异、杂文;卷下:文、题咏、词。
附录一:明宁夏庆亲王世宗表(庆藩传位历十世,册封亲王十一,世子一)
续表
附录二:明宁夏庆藩郡王简表(封郡王爵二十,传王四十二名。其中袭亲王五名)
续表
续表
【注释】
[1]1967年宁夏同心县韦州出土的《庆靖王朱栴圹志》自称为“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是因其四皇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事变”黟夺取皇位,不承认已故长兄皇太子朱标一支宗亲所造成的避讳。碑藏宁夏博物馆
[2]《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117、235
[3]《嘉靖宁夏新志》卷1《封建宗室》
[4]《明史》卷100《诸王世表一》
[5]1967年宁夏同心县韦州出土的《庆靖王朱栴圹志》自称为“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是因其四皇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事变”黟夺取皇位,不承认已故长兄皇太子朱标一支宗亲所造成的避讳。碑藏宁夏博物馆
[6]《嘉靖宁夏新志》卷1《封建宗室》
[7]《续文献通考》卷205、208
[8]《大明会典》卷56(www.xing528.com)
[9]《嘉靖宁夏新志》卷1《封建宗室》
[10]《明史》卷117((诸王二》
[11]《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117、235
[12]朱栴《宁夏志》卷下《题咏》、《弘治宁夏新志·杂咏》卷之八
[13]朱栴《宁夏志》卷上《属城》
[14]朱栴《宁夏志》卷上《公宇》
[15]《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10、12
[16]《弘治宁夏新志》卷1《藩封》
[17]和《明代庆藩考略》载《宁夏史志研究》1986年第1期
[18]《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4、33、9、39、40、4l、45
[19]《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4、33、9、39、40、4l、45
[20]《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4、33、9、39、40、4l、45
[21]《明史》卷117((诸王二》
[22]《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4、33、9、39、40、4l、45
[23]《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4、33、9、39、40、4l、45
[24]朱栴《宁夏志》卷下《题咏》、《弘治宁夏新志·杂咏》卷之八
[25]《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4、33、9、39、40、4l、45
[26]《万历朔方新志》卷2《藩封》
[27]徐庄《明代宁夏庆藩刻书考略》,载《宁夏史志研究》1996年第1期
[28]《弘治宁夏新志》《王珣序》
[29]朱栴《宁夏志》《朱永斋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