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名人与宁夏 - 宁夏的悠久历史与重要人物

历史名人与宁夏 - 宁夏的悠久历史与重要人物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名人与宁夏宁夏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境内就是西戎、北狄各游牧部落居牧的地方。成吉思汗饮恨宁夏。康熙在宁夏境内度过29天,其间在府城活动19天。武人建功于朔方的史实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据史书记载,最早有名将南仲和尹吉甫(兮甲),曾率兵北伐猃狁,到达朔方,并筑城于太原,史称“宣王中兴”。

历史名人与宁夏 - 宁夏的悠久历史与重要人物

历史名人与宁夏

宁夏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境内就是西戎、北狄各游牧部落居牧的地方。秦国首先在今宁夏境内修筑长城并设立北地郡,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建置的开始。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以后,宁夏第一次得到开发,时有“新秦中”的美喻。到南北朝时期,已被赞誉是“塞北江南”了。此后,代代兴办水利,实行屯垦,渐渐成为农牧经济发达的天府沃区,大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加之,宁夏地理区位重要,所以历史上一直都被中原王朝视为北边重防,国之岩疆。故宁夏地杰人灵,名人辈出,史不绝书,历来就是武将文臣们建功立业的场所,也是骚人墨客颂咏的对象,甚至连历代帝王也不断在宁夏的土地上留下重重的足迹

一、帝王西狩巡塞上

历代帝王巡视今宁夏地方的第一人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到过崆峒山,登过鸡头山,两山均属陇山山脉,即今天的六盘山脉。接踵而来的还有旷世名君秦始皇嬴政、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清圣祖玄烨等,他们先后在塞上大地谱写过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此外,还有诸如周穆天子、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汉更始帝、汉光武帝、汉顺帝、北魏道武帝、周文帝、周武帝、隋炀帝(即位前)、唐肃宗、元宪宗、元世祖和地方割据政权赫连夏国、西夏国的称王称帝者们。

秦始皇经营河套河南地。始皇十分重视对塞上河南地的治理,秦兼并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宁夏属北地郡管辖,在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先后建立富平、朐衍、乌氏、朝那和泾阳等县。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帝开始到全国各地巡视,首先出巡的地方就是北地郡和陇西地区,行进路线为:咸阳—陇西—北地北出鸡头山,再由回中返京。经过实地考察,秦始皇认为北地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后便派兵设防,实行军屯,开始开发河套河南地。

汉武帝六次巡边到塞北。汉初沿袭秦制,后分设北部北地郡,郡治由马岭(今甘肃环县)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境内);南部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当时匈奴单于不断大举南犯,武帝即位后,着手加强北边防务,增设朔方郡、五原郡,徙民屯垦,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主动从北地、朔方出击匈奴。在取得军事上决定性胜利之后,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开始巡视各郡。他与秦始皇一样也是首选北地郡,先后过六盘,北出萧关,直至新秦中(今宁夏、内蒙古河套地方)。到后元元年(前88年)为止,他曾先后六次巡视或路经安定、北地郡境。武帝巡视后,在加强北地防务及地方行政建置,进行屯垦开发,作出了许多重大而正确的决策

唐太宗灵州主持民族团结大会。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拔野古、仆骨、多滥葛、阿跌、斛薛等十三姓和铁勒诸部,争先遣使朝贡,纷纷要求“归命天子、乞置汉官”。唐太宗于九月十五日抱病亲赴灵州(今宁夏吴忠境内),与数千各民族军民盛会,会上各部族领袖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高兴地接受了各部族的美意,还赋诗镌刻为纪,诗中“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名句在各族人民中世代传颂。

成吉思汗饮恨宁夏。成吉思汗在推行他的战争统一大业中,从1205年起,前后六次征讨西夏,其中四次亲自领兵。第六次征夏,时在西夏南平王宝义元年(1226年),成吉思汗借口西夏接纳蒙古的仇人,指挥十万大军,从河西走廊和今陕北分两路东西夹击西夏,先攻占灵州和青海积石州,次年(1227年)包围夏都,却久攻不下。当时正是盛夏酷暑,他自己一边避暑于六盘山,一边指挥加紧攻打夏都,不料染疾,于七月间病逝。当时征夏战争正处在关键时刻,蒙古军密不发丧。当月西夏南平王李晛献城出降,被蒙古军杀死,西夏灭亡。

清圣祖访问宁夏。康熙皇帝玄烨为了平定勾结沙俄帝国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巩固国家的统一,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六日,由皇长子允褆等随驾,离开北京,经大同、榆林,于三月十七日抵达安边。宁夏总兵王化行迎驾,三月二十日驻跸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康熙轻车简从,沿着明朝时期修筑的东边墙(长城),于二十四日行至横城黄河渡口渡河,当日野营于河西岸,还派遣官员祭拜了黄河。二十六日抵达宁夏府城(今银川)。正逢宁夏著名宿将赵良栋新故,康熙命皇长子允褆及随驾部院诸臣前往赵府祭拜。康熙在宁活动期间,以前明宁夏总兵马世龙宅第为行宫。这时,他除筹划对噶尔丹作战的军事部署和后勤供应等一系列大事外,还亲自检阅八旗部队,巡视宁夏城防,召见地方官绅。康熙借朝廷和地方文武大员聚集宁夏之机,一再训诫他们要“操守洁清”、“体恤下察”、“爱护兵丁”、“习知民事”、“各遵法纪”。还应地方军民之请,亲笔题词,被宁夏军民镌刻在石碑上,史书称为《康熙碑训》,其内容有:“宁夏洪流灌溉,诸渠环匝”,“其在朔方,尤胜他郡”。碑训要求为官者要“服官之良轨”,为民者应“孝悌齿让”,城乡“勿以地处边陲,而不治以经术;勿以习尚气力,而不泽以诗书”等语。康熙于闰三月十五日离开府城。他深恐护众扰民,便将返程改由黄河水路而下,沿途以渔猎自食,野营河岸。康熙在宁夏境内度过29天,其间在府城活动19天。康熙对宁夏的水利之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以后一再提及,给后世皇帝产生影响,为清代重视在宁夏大兴治水打下了基础。

二、武将建功于朔方

西北民风“性勇、锐于战斗”,又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汉代以来,北地等缘边诸郡,“名将数出”,素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说。武人建功于朔方的史实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据史书记载,最早有名将南仲和尹吉甫(兮甲),曾率兵北伐猃狁,到达朔方,并筑城于太原(今宁夏南部地方),史称“宣王中兴”。《诗经》的《尔雅》中有《出车》和《六月》等篇,就是叙述、赞美大将在朔方打胜仗和筑城的这段史事。

汉间,又有大将蒙恬,奉秦始皇之命,指挥30万大军,把匈奴部落赶到大漠以北,收河南地尽入秦疆,并以黄河为塞,在今河套至甘肃沿黄河各地修筑44座县城,巩固和发展了北部边疆。至汉代,匈奴各部又屡屡南犯,名将卫青、霍去病、公孙贺等在塞北大败匈奴。霍去病曾率军跨越贺兰山,穿过居延瀚海,一直打到祁连山下,大败敌军,斩俘甚众。卫青亦曾率部在灵州段黄河上第一次架设桥梁,指挥大军渡河直捣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最后迫使浑邪王降汉,楼烦、白羊王远迁塞外。汉帝又把降众分别安置在北地、朔方和陇西等地,称这些自治部落为属国,派汉官任属国都尉负责管理。从此,北边和平,社会安定,农牧兴旺,史称这一地区为“新秦中”,是当时富庶之地和富贵的代名词。

唐朝武功最盛,在今宁夏地区建功的名将层出不穷,诸如杨师道、李道宗、李靖、薛万彻、李大亮、王孝杰、娄师德、魏元忠、张仁愿、郭元振、王睃、薛讷、张说、牛仙客、王忠嗣、李林甫郭子仪、仆固(骨)怀恩、路嗣恭、李光弼、李怀光等人,其中以郭子仪功绩最为显著。天宝末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京城长安失落,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吴忠境内)继承皇位,改元至德,史称唐肃宗。新帝任命朔方节度使(驻灵武)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治兵塞上,召集天下劲旅,外请回纥、吐蕃和大食援军,于至德二年(757年)率中外各民族15万联军,发动大规模反攻,一举收复长安。十月,肃宗返京,于是历史上称灵武为所谓“肃宗中兴”的发祥之地,并造就了郭子仪成为唐朝的一代中兴名将,被封为汾阳王,位极人臣,连德宗皇帝都要尊称他为“尚父”。

宋朝,党项羌族贵族集团割据宁夏,宋室治边名将虽多,其中以“韩范”(韩琦范仲淹)和“杨家将”(杨文广等)最为著名,但是由于朝廷软弱无能,边将们屡屡打败仗,失地求和,大多没有什么作为。

元代疆域庞大,宁夏地区从边镇变成为腹里,不再是将领们的用武之地,但阿难答却另有一番作为。阿难答是元世祖忽必烈次子、藩封安西王忙哥剌的儿子。安西王在六盘山开成(今固原开城乡)地方筑城修建王相府,作为行宫,冬居长安,夏住开成以避暑热。至元十五年(1278年),忙哥剌病死后,阿难答袭封安西王。由于阿难答童年时被寄养在一户回回人家中,自幼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在生活习惯和思想情感上渐渐受到影响。他熟谙《古兰经》,喜书阿拉伯文,热衷礼拜,后来便“皈依回教,信之颇笃”。继承王位后,在他统领的驻防于西夏故地的15万蒙古大军中推行伊斯兰教,甚至命令蒙古儿童要行割礼。尊佛教为国教的元廷不能允许他的所作所为,元成宗铁穆耳为此拘禁了他。但太后阔阔真考虑到他的领地为西夏故土,民风强悍,军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信奉了伊斯兰教,为防止变故,只好作出让步。从此,伊斯兰教在西北各地,尤其是宁夏地区广为传播,这对于元朝时期中国回族的逐渐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明朝建国,北方边祸不断,宁夏战略地位再次上升,成为“九边重镇”的西北巨防,并在固原设置三边总督,统一指挥宁夏、固原、延绥和甘州四大军镇兵马,雄踞北国边防之半壁要区。因此,也造就了一大批安边名将。其中有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常遇春和耿炳懋、神英、姜汉、周尚文、姜应熊、董一魁、马世龙等;总督三边大员有:项忠、马文升、王越、杨一清、王琼、张泰、石茂华、王之采、洪承畴等。此外,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藩封宁夏庆王朱栴之孙、安化郡王朱寘鐇,因不满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专权,以讨伐刘瑾为名,发动宁夏兵变,杀宁夏巡抚安惟学、总兵官姜汉及镇守太监李增、邓广和刘瑾派员周东等。这次兵变是由宗室联合守边官兵所发动,引起朝野极大震惊。朝廷立即起用治理西北的名臣杨一清为总制三边军务,命太监张永监军,很快平息了宁夏兵变。就在这次用兵宁夏期间,杨一清和张永策划了铲除“朝中八虎”之首刘瑾的密计,不久祸国殃民的宦党首领刘瑾被诛杀。杨一清也成为明朝中期的显赫人物,历掌户部、吏部,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很快上升到内阁首辅(即宰相)的高位。

清朝建立后,在宁夏设立满洲八旗将军府,驻八旗劲旅,以备内外不测。同时,宁夏屡为大规模征伐战争的出发地和兵源、后勤支援补给地,因此也成就了一批军事将领。这批著名将领有孟乔芳、王辅臣、赵良栋、特依顺、琦善、向荣、舒心阿、杨岳斌、左宗棠、刘松山、刘锦棠、董福祥、张俊和志锐等。其中,以清初赵良栋战功最著,顺治年间他在总督孟乔芳指挥下,从征讨甘肃前明叛将贺珍、武大定和米喇印、丁国栋回民起义起家,到康熙年间又在大将军图海指挥下,先后讨平响应吴三桂叛清的陕西提督王辅臣,最后率宁夏士兵远征四川和云贵,连克成都、昆明等重镇,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汗马功劳,被清廷破格提拔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后来赵良栋被免职在宁夏家中赋闲时,康熙皇帝特批把自己巡视江南时所乘御用大船奖给赵良栋,让他乘坐到南方就医。在赵良栋病故后,又特命皇长子允褆亲临赵府吊祭,追封谥号为“襄忠”。到乾隆朝时期,再次被追加为一等伯爵位,并享受世袭罔替的殊荣。

到清朝末年,宁夏又涌现出一位中外赫赫有名的勇将董福祥。董福祥原来只是固原地方帮会和民团首领,开始时曾配合陕甘回民反清义军抗击官军,后被湘军将领刘松山收编,改编为“董字三营”,参加镇压宁夏马化龙领导的回民抗暴战斗,初立战功。左宗棠西征新疆时,董福祥带领宁夏、甘肃子弟兵,成为全军先锋部队,在消灭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南疆,巩固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伟业中屡建奇功。董本人从下级军官,节节上升到南疆总兵、新疆提督,董军成为声震国内的劲旅,时称“甘军”。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后,甘军驻防于京畿一带,被清廷依仗为“长城”,是抗击外国侵略军、保卫京都的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所以在战败议和时,董被列强联军指控为“四凶”而被革职,他忍辱负重,默默终老在宁夏金积堡府第。

三、文臣风采传贺兰

文臣留芳宁夏大地,以大史学家司马迁在贺兰、六盘采风为先驱。到西晋时期,今宁夏彭阳县籍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医学家皇甫谧则最为突出。西晋名臣、学者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等都是他的学生。皇甫氏是塞上望族,祖父皇甫稜是后汉大将。皇甫谧一生著作颇丰,已知的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晋征士皇甫谧集》等,还有《甲乙经》,成为当世针灸医术的总结。时著名文学家左思以十年构思写成《三都赋》后,慕名请皇甫谧为之作序。由于序者名气大,左的文章艳绝,一时成为达官贵胄和士人争相传抄的美文,竟把京城洛阳的纸张都买空了,所谓“洛阳纸贵”的成语从此传世。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毕生精力撰成《水经注》四十卷。郦氏在写作前不仅详细查阅过数百种史书、地记和其他文献,更可贵的是他还亲身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如在写黄河这一卷时,他实地考察黄河,就曾到过宁夏。他亲眼看到十六国时大夏国王赫连勃勃以古灵州城改筑的“果城”,但名字已被改称叫“薄骨律城”。通过在古灵州地方实地访问调查得知,“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曰城为‘白口骝’韻之谬”。“白口骝”转音为“薄骨律”,这就搞清了古灵州城易名为薄骨律城的原因。

历代文臣对宁夏地方贡献最大者,要算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至元元年(1264年)。中书左承张文谦、董文用等名臣行省西夏中兴等路,时任诸路河渠提举郭守敬随行同赴中兴,负责治理宁夏的水利。他在西夏故地大兴水利,整治唐徕、汉延、秦家大小干支渠70余条,可灌溉良田九万余顷,并大力提倡种植水田,改进农具,使用良种,于是逃亡者纷纷归还故土,使西夏后期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在宁夏组织过对黄河源头的考察,开发中兴路(今宁夏银川、永宁、贺兰一带)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间黄河航运。他又兴办学校,培养文职人员,改变了社会风气。在郭守敬的努力下,不长时间,中兴路地方又基本上恢复了原塞北江南的面貌。

明朝对于宁夏地区影响较大莫过于庆藩宗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推行以“同姓治异性”的国策,将十六子朱栴封为庆王,镇守塞上宁夏等地。朱栴于宁夏历史上首次“创编宁夏一志”,其意义重大而功不可没。在朱栴亲撰《宁夏志》的带动下,明代成为宁夏地区历史上修志最盛一代,仅宁夏镇一级志书的编修就终明不绝,前后经过五次修纂。另外,庆王府还自办刻书,为后世留下不少珍贵的明代雕版图书,在我国印刷史、出版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四、历代诗人咏宁夏

以诗歌形式颂咏宁夏地方,早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就已出现,盛唐明主李世民也在宁夏留下过著名的诗句。而骚人墨客们以诗歌咏颂宁夏者,要数唐代边塞诗人留下的诗篇最多。其中有王昌龄的《塞下曲》,王维的《使至塞上》,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的《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暮过回乐烽》、《夜上受降城闻笛》,卢纶的《送都尉归边》,张籍的《送李骑曹灵州归觐》,李昌符的《登临洮望萧关》,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曹松的《塞上》等。还有一些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也写下许多事涉宁夏的名诗传世。如诗圣杜甫的《近闻》和《送灵州李判官》二首,反映诗人反对动乱,渴望和平,强烈要求国内各民族团结友好的愿望。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城盐州》,是一首无情鞭挞一些守边军阀不顾社稷安危,养兵自重,纵敌为患无耻行为的著名讽喻诗;中唐郎士元、卢纶二人的《送李骑曹之灵武》和《送都尉归边》,都客观地反映了边关军人生活,赞扬边官为国戍边的精神;晚唐诗人薛逢的《送灵州田尚书》,是为数不多反映边疆各民族军民联合抵御不义战争,要求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珍贵诗篇。

明代由于宁夏列为北方“九边重镇”之一,又是庆王的封地,战略地位日渐上升,诗歌创作又进入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但大多为文武重臣巡边和地方军政长官们的即兴口拈。如明成祖重要侍臣金幼孜的《出郊观猎至贺兰山》,宰相张居正的《塞下曲》,兵部尚书咸宁伯、三边总制王越的《过韦州》,兵部尚书、三边总督王琼的《过豫王城》、《九日登花马池城》、《登广武远眺》,三边总制魏谦吉的《登长城关瞻眺有怀》和兵部尚书胡汝砺的《别夏城》,以及宁夏巡抚王珣、杨守礼、冯清、孟霖和宁夏总兵肖如薰等人的诗作都属于这一类。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前七子”的核心人物李梦阳在其《空同集》中,收有《出塞》、《秋望》、《夏城坐雨》、《夏城漫兴》、《胡马来》、《朝饮马送陈子出塞》六首咏宁诗作;被后人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夏州乱》一首,事涉宁夏,为名人之作,值得一读。

清代留下的咏宁诗寥若晨星。康熙皇帝巡视宁夏时作《横城堡渡黄河》:“历尽边山再渡河,河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此诗可称之处,不在于出自帝王之笔,而是诗文的写实性,既反映人民浚渠、筑堤之“劳”,又赞扬了宁夏独擅黄河之利,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诗句简洁明快,无刻意雕琢、堆砌之弊。还有清初著名诗人、文坛领袖王士稹的《漫兴》一首,反映作者反对当时宁夏等地将领发动的叛变战争,表明诗人希望社会安定,反对动乱,给人民以休养生息机会的心情。另外,著名诗人杨芳灿的《堡渠长宁夏采风》,也能反映人民的痛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清末,最为引人注意的是近代杰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所作关于宁夏的两首诗,其一《山盘山转饷谣》:“马足鳖,车轴折,人跌蹉,山岌嶪,朔雁一声天雨雪。舆夫舆夫。尔勿嗔官!仅用尔力,尔胡不肯竭!尔不思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呜呼,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该诗系作者访察宁夏、甘肃、陕西和新疆等地区,为物色变法人才、考察民情时所作,给读者展示了一幅血泪斑斑的高山雪地运粮图,揭露了清王朝对人民的残酷剥削,流露出诗人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其二《河上纪事》:“微闻夏元昊,少小即凶残。法令轻戎索,威仪辱汉官。行罢飞羖历,岂是召呼韩。帛树休相似,熙朝礼数宽。”诗歌表现作者主张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分裂战争的进步理想和崇高愿望。

(上海《国风》1998年总第2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