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皇甫谧:一位名副其实的‘洛阳纸贵’代表人物

皇甫谧:一位名副其实的‘洛阳纸贵’代表人物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甫谧其人与成语“洛阳纸贵”今宁夏彭阳县,在东汉到魏晋时代,出现一位杰出的才子皇甫谧,他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教育家和针灸医学家。该书面世之后,因为文章艳绝,书前又有当代名流皇甫谧的序文大力推介,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洛阳纸贵”的新成语也就产生并流传至今。皇甫谧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非常了解人民的疾苦。

皇甫谧:一位名副其实的‘洛阳纸贵’代表人物

皇甫谧其人与成语“洛阳纸贵”

今宁夏彭阳县,在东汉魏晋时代,出现一位杰出的才子皇甫谧,他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教育家和针灸医学家。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洛阳纸贵”,就是由于他的一篇美文而产生的。

皇甫谧(215~282年),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皇甫家族是汉朝至魏晋时期西北的名门望族,“累世富贵”。先祖皇甫规、皇甫嵩,都是汉代有名的将领,建立过赫赫战功。但是,后来到了其祖父和父亲这两代,家道渐已中落。皇甫谧自幼失去母亲,过继给叔父做儿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和叔父离开家乡到新安(今河南渑池境内)谋生。由于家境贫苦,没有进学校读书的条件,便跟随叔父种地。少年时,皇甫谧不好学习,“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胸无大志,人以为“痴”。但是他对叔母非常孝敬,家里有了好吃的东西都要先孝敬叔母。一次,他拿着从地里采摘的瓜果去给叔母吃,叔母流着泪对他说:“你要是能刻苦读书,将来干了大事,这才算是真孝啊!”这话对皇甫谧触动很大,20岁以后,他下决心白天下地干活,夜间读书,甚至就连在田间劳动的休息时间也在看书。日积月累,他博览群书,通“典籍百家之言”。他在40岁时回到原籍奔丧,从此再未离开故土。在家乡由于气候不适应,不久,皇甫谧患上了风湿病,半身不遂,连生活自理都比较困难,但是他仍然坚持读书学习,“手不辍卷”,“披阅不怠”,以著述为务,又被时人称为“书淫”。他甚至把地方上能找到的书都读完了,还大胆写信向皇帝借书看。晋武帝司马炎,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很敬重他,便赐给他一车书。普通布衣百姓向皇帝借书,而皇帝又给民间一个读书人送书,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为美谈。

皇甫谧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名扬天下的大学者、硕儒名流。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他自然成为统治阶级后备人才的培养对象。凭他的学识、文品、人品和家庭出身背景以及道德、文章兼优的综合条件,的确是封建地主阶级理想的接班人。但是,无论是地方上的委任,还是朝廷的选拔,甚至就连皇帝的亲自诏请,都被他一一谢绝。对此,家乡的父老乡亲非常不理解,也很失望。因为东汉以来,“举孝廉”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竞争非常激烈。按规定,人口在九十万左右的特大郡,才可选四五人;人口在六十万左右的中郡,可选三四人;人口在三十万左右的小郡只能选上一二人,入选一人是家乡的共同荣誉,城乡为之欢呼。皇甫谧的放弃,使乡里、亲朋都感到失去光彩。为了表明不当官的态度,他先后撰写过《让征聘表》、《释劝论》、《答辛旷书》、《玄守论》等文章,充分表达了自己决心隐居山林、不图仕宦、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志向。后来他成了名高天下的隐士和一代著名学者。

皇甫谧虽然终生布衣不仕,但是史书称他是“高人”。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教育上的成就特别突出。他热心教育,精心指导青少年学习,所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品学兼优的社会精英,“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张轨在“两晋十六国”的动荡年代,创建前凉政权,“乱中求治”,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受到西北各族人民的爱戴。皇甫谧帮助后生左思的故事更为感人。左思,被称为“一代作手”的大诗人,原是一位酷爱文学的青年,但处于门阀世风的时代,因出身寒微而怀才不遇,许多诗作也未被社会重视。他奋发图强,决心在文学创作上超过前人,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写出了《三都赋》,但是却被当时许多文人耻笑。皇甫谧则鼓励他,帮助他修改文章,最后又为《三都赋》亲笔作序。该书面世之后,因为文章艳绝,书前又有当代名流皇甫谧的序文大力推介,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大家都想先睹为快,朝野官民和各界人士一齐争相抄阅,一时间把洛阳城中的纸都购买一空。左思也因此一鸣惊人,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洛阳纸贵”的新成语也就产生并流传至今。

皇甫谧一生研究成果丰硕,著述等身,品类多样,影响深远。他学识渊博,志趣广泛,在文史方面、文学艺术方面都不乏力作问世。如文学类的诗、赋、诔(哀文)、颂等,政治类的论(政论文)、难(疑问文)等;史学类的《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特别是他的文史作品,以《帝王世纪》十卷为代表,是一部上起三皇、下迄汉魏的编年体史书。这部书的成功处,在于它保存了大量关于“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并含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没有的材料。这些作品写得生动传神,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是后世史家们的珍贵参考资料。(www.xing528.com)

除了文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居于领先地位,对于医学研究的贡献皇甫谧也有精到之处。他中年得了严重的风湿病,长期与病魔作斗争,并决心习医自疗。后来不仅久病成良医,而且总结了魏晋以前医药学和针灸学领域的成绩,吸收了《素问》、《针经》和《明堂礼穴针灸治要》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自体实验的感受,编写出《寒石散论》、《巢氏病源》和我国针灸医学领域的不朽经典巨著《针灸甲乙经》。这部学术名著,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至今仍然被许多国家医学界所推崇。

另外,他在提倡从简办丧事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和模范实践。皇甫谧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非常了解人民的疾苦。所以他既反对富人在世时奢侈淫逸,又反对人死后的“厚葬”之风。他认为人死之后神形分离,“精歇形散”,神(气)升空中,形(尸体)埋于土中。他说所谓“葬者,藏也”,就是把尸体埋藏在土中,与大地完全结合。这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回归自然”吧?所以他要求子女们,当自己死后,早晨咽气,晚上入土;晚上咽气,次日晨下葬。也不要另做新衣(老衣),不要用棺椁,不要停灵家中多日吊唁,不要宰牲祭祀,以平常饭食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更不要筑坟茔、立墓碑,封土应与地平,坟地上面种草、种树与周围环境完全一致。他特别强调,切切不可以把金银财宝放于墓中,这样反会引来盗墓贼,把墓主人的棺材挖出,破棺毁尸、取宝,这不是适得其反吗?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皇甫谧就提倡“薄葬”,还有如此科学唯物辩证的认识,非常难能可贵。

皇甫谧病故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享年68岁。他的两个儿子皇甫童灵、皇甫方回,遵照父亲的遗言,从俭办了丧事。

(《新消息报》2005年10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