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虽然历来称为武才之乡,名将辈出,在军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汉代,宁夏地区也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并有不少与宁夏地域有关的文学名篇传世。
一、乡籍文化名人
(一)梁松、梁竦兄弟
梁氏兄弟2人都是东汉名臣、成义侯(高山侯、陵乡侯)梁统的长子。梁松(?~61年),字伯孙,是东汉第一帝刘秀的驸马婿,妻子是刘秀的长女舞阴长公主。光武朝官至虎贲中郎将。光武帝死后,曾“受遗诏辅政”,位居太仆。后因事被捕,死在狱中。梁松自幼好学,是一位饱学之士和历史学家,尤其是对历代的典章制度很有研究。《后汉书》记载他“博通经书,明司政事,与诸儒修明堂、辟雍、郊祀、封禅礼仪”。但至今尚未发现其著述流传于后世。
梁竦(?~83年),字叔敬,梁统次子。他从少年时就攻读《易经》,苦心钻研前人田王孙等的易学思想,尤其对《孟氏易》的研究下了很大的工夫。到20岁时,他在易学研究方面就已非常出名,有许多青年慕名投入他的门下,向他学习易学。后被哥哥梁松的案件牵连,连坐受罚,与三弟梁恭一起被迁赶到南疆九真郡(今越南国都河内境南)。全家一路颠沛,跨长江,越洞庭,渡沅、湘,历经千辛万苦,阅尽世态炎凉,使年轻的贵族公子经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当他路过荆楚大地时,对春秋战国时代的伍子胥和屈原的身世及遭遇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照梁家的起落,大有同病相怜“非辜沈身”的感慨,便即兴创作了《悼骚赋》一首,“系玄石而沉之”,以奠先贤和抒发自己的苦闷心情。
悼骚赋
彼仲尼之佐鲁兮,先严断而后弘衍。
虽离谗以呜邑兮,卒暴诛于两观。
殷伊尹之协德兮,曁太甲而俱宁。
岂齐量其几微兮,徒信己以荣名。
虽吞刀以奉命兮,抉目眦于门闾。
吴荒萌其已殖兮,可信颜于王庐?
图往镜来兮,关北在篇。
君名既泯没兮,后辟亦然。
屈平濯德兮,絜显芬香。
勾践罪种兮,越嗣不长。
重耳忽推兮,六卿卒强。
赵殒鸣犊兮,秦人入疆。
乐毅奔赵兮,燕亦是丧。
武安赐命兮,昭以不王。
蒙宗不幸兮,长平颠荒。
范父乞身兮,楚项不昌。
何尔生不先后兮,推洪勋以遐迈。
服荔裳如朱绂兮,骋鸾路于犇濑。
历苍梧之崇丘兮,宗虞氏之俊乂。
临众渎之神林兮,东敕职于蓬碣。
祖圣道而垂典兮,褒忠孝以为珍。
既匡救而不得兮,必殒命而后仁。
惟贾傅其违指兮,何杨生之欺真。
彼皇麟之高举兮,熙太清之悠悠。
临岷川以怆恨兮,指丹海以为期。
(载《东观记》)
后来,朝廷同意梁家从充军地返回故里。梁竦此时的情绪非常消沉,已对现实失去信心。他“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著书数篇”,聊以自慰。他的论文集名叫《七序》,当时大史学家班固读后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虽然《七序》早就失传,后人无法了解其内容,但班固把它与儒家先圣孔老夫子的儒学经典相媲美,这就无可置疑地奠定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学术地位。
梁竦虽然住在偏远黄土高原的山乡里,但是由于其嫂、长公主的特殊身份,再加上嫂子对梁竦又给予格外的照顾,所以生活上还是没有问题的。从内心来说,梁竦苦读诗书,并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以学识为国家服务。他“不乐本土,自负其才,郁郁不得意”,常常一个人“登高远望,叹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州郡之职,徒劳人耳。’”但在窦太后把持朝政的背景下,梁家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梁竦也只能在后半生中“闭门养志”、“诗书自娱”而了此一生了。
梁竦生有三男三女,其中二女、三女美貌贤惠,同时被汉章帝选入宫中,封为大小“贵人”,三女“小贵人”生子,就是后来的汉和帝。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梁家才能在和帝刘肇朝再次发达起来。梁竦被追封为褒亲愍侯,小女被追封为恭怀皇后。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梁家又代替窦家,成为把持朝政的一个新的政治集团首领。
(二)皇甫规夫妇
皇甫规(103~174年),东汉将领。他辞官回乡后,一边读书,一边办教育。14年间,坚持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出三百多名学生,同时自己也读了大量名著。因为他有“文韬武略”的才能,后来还是被朝廷重用,历任度辽将军、护羌校尉等职。皇甫规后半生虽然戎马倥偬,但仍手不释卷,创作了诗赋、铭文、碑文、赞文、祷文、吊文和章表、教令、书、檄、笺等文27篇,可惜均已失传。
皇甫规续妻,不知姓名和出身。只知她是一位知书、能文的知识女性,是皇甫规的得力助手和秘书,以皇甫规名义出现的许多文字,不少与她有关。这件事直到皇甫规死后,世人才知道。《后汉书》把她写进《列女传》中。
(三)傅毅、梁鸿
傅毅(?~约90年),东汉文学家,字武仲。祖籍灵州,后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境内)。少年时期就成为闻名乡里博学多才的神童。汉明帝(58~75年)中期,他看到时政黑暗,国家缺乏求贤招才的诚意,他深为国家痛心,亦为贤士惋惜,为此先后创作了《七激》和《迪志诗》,以讽世明志。汉章帝(76~88年)中期,被朝廷征召任郎中、兰台令,与班固、贾逵一起整理古代典籍、编修国史。其间又创作了《显宗颂》等10篇新作,“由是文雅显于朝廷”。傅毅一生除做过史官外,又先后给车骑将军马防、窦宪做过幕僚。他英年早逝,留下诗、赋、谏、颂、祀文和《七激》等作品28篇,多已失传。今录《迪志诗》于后:
迪志诗
咨而庶士,迨始斯勖。日月逾迈,岂云旋复!
哀我经营,旅力靡及。在兹弱冠,靡所庶立。
于赫我祖,显于殷国。二迹阿衡,克光其则。
武丁兴商,伊宗皇士。爰作股肱,万邦是纪。
奕世载德,迄我显考。保膺淑懿,缵修其道。
汉之中叶,俊乂式序。秩彼殷宗,光此勋绪。
伊余小子,秽陋靡逮。惧我世烈,自兹以坠。
谁能革浊,清我濯溉?谁能昭暗,启我童昧?
先人有训,我讯我诰。训我嘉务,诲我博学。
爰率朋友,寻此旧则。契阔夙夜,庶不懈忒。
秩秩大猷,纪纲庶式。匪勤匪昭,匪壹匪测。
农夫不怠,越有黍稷,谁能云作,考之居息?
二事败业,多疾我力。如彼道衢,则罔所极。
二志靡成,聿劳我心。如彼兼听,则溷于音。
于戏君子,无恒自逸。徂年如流,鲜兹暇日。
行迈屡税,胡能有迄,密勿朝夕,聿同始卒。(www.xing528.com)
这首长诗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外,还因为诗中对傅氏家族的历史涉及较深,从傅说、傅介子,一直到傅善、傅晏、傅商、傅俊等傅氏家族名人,几乎一一提到,所以对于研究灵州傅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梁鸿(生卒年不详),字伯鸾,祖籍安定郡,后迁居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境内)。出身名门,父亲梁让,封修远伯,迁居北地郡,两汉之交,“遭乱世”家道中落。他青年时在太学读书,“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在当地他是一个有才学的地方名人。本县有一位姓孟的女子,长得又胖又黑又丑,但多年来,孟姑娘把梁鸿视为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发誓今生今世非梁鸿不嫁,一直等到30岁,还待嫁在家。父母非常着急,就问女儿是什么原因?女儿回答说:“欲得贤如梁伯鸾者。”梁鸿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感动,主动求婚,很快就喜结良缘。梁鸿给爱妻起了一个名字叫孟光。后来夫妻俩隐居到霸陵山中,过着读书自娱、耕织自给的生活。其时,梁鸿创作了一些赞扬“四皓”以来24位高士的颂文,因而名气一天天大起来,请他出山的人越来越多,为躲避,他们迁到洛阳。在洛阳时又创作了一首著名的《五噫之歌》。全文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作品讥讽统治阶级的奢侈。不料汉章帝看到此诗后,非常赏识,派人去寻访他。梁鸿马上又改名易姓为“运期耀”,很快移居齐鲁(今山东),再转移到吴(今江苏)。在离开山东时,梁鸿又创作一首《无题》诗。全文曰:“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固靡惭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聊逍遥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傥云睹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过季礼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惟季春兮华阜,麦含含兮方秀。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载《后汉书·逸民列传》)。在吴地期间,他借住于当地大户皋伯通的空房下屋。后来房主观察到此人非凡,把他一家请上正屋居住。此时梁鸿专心读书、创作、著书10余篇,均未留下篇名,亦未传世。在吴地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夫妻相敬如宾,“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不敢仰视,被后世传为佳话,成为一条成语。后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客死于吴地。临终前,他考虑到家贫,妻儿无力将他的遗体归葬故里,就求房东将他草草埋在客乡。房东非常敬重他,竟然不惜重金,将其埋葬在历史名人、吴国国王后裔吴要离的墓地旁。史书记道:“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梁鸿在病逝前曾给隐士友人高恢(字伯通)创作一首诗,曰:“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想念恢兮爰集兹。”其他诗文大多失传。
二、与宁夏有关的文学名篇
(一)汉乐府诗
汉武帝从元鼎五年(前112年)开始,到后元元年(前88年),连续七次巡视北方,其中第三次是在元封四年(前107年)。据史书记载,此次首提“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汉武帝后来几次北上巡边,只要是选择左、中两线上路,就有可能从回中道经过,并在回中宫驻足休整。名篇《上之回》是写汉武帝北巡中来到回中宫的事。《乐府古题要解》云:“上之回,汉武帝元封四年冬十月,因至雍,遂通回中道,后数幸焉。”
《上之回》属《汉乐府》诗,它是其中《饶歌十八曲》之一部,专门用作激励士气与宴享功臣时《鼓吹曲》之一。诗的内容是记述武帝巡边驻跸回中宫和指挥军政,接受少数民族朝拜的盛况。另一首《饮马长城窟行》(又名《饮马行》),属乐府诗中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首诗是叙述妻子在家中思念远在北方戍边丈夫的凄苦心情。诗中提到的长城,当指汉朝京畿北部宁夏境内的秦长城。两诗都不记作者,可能是宫廷文人、乐师所创造。
上之回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
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
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上之回,所中益。
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
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
月支臣,匈奴服。
令从百官疾驰驱,千秋万岁乐无极。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思。
2.蔡琰:《胡笳十八拍》(之一)
蔡琰(生卒年月不详),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境内)人。东汉末年著名女诗人,是文学家、书法家、高阳乡侯蔡邕之女。因家学渊源,博学多才,且妙解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仍回娘家。兴平(194~195年)中,南匈奴乘机入侵,中原战乱,遭掠入胡,被匈奴右贤王抢占12年,生二子。三国间曹操当政,因曹与蔡父当年共事相善,又慕其名,重金赎回,后嫁同郡人董祀。作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在《胡笳十八拍》的诗句中提到“陇水”和“长城”,说明她被掳掠北上的路线正是从陇水和秦长城的回中道、萧关道经过的。那么这段诗文,可能就是在途经宁夏时所作或构思的。
胡笳十八拍(之一)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三)班彪(3~54年)
东汉著名史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出身世家,其先祖班壹于秦朝末年曾避难于泥阳(今甘肃宁县)一带,故泥阳有班氏庙;祖父班况,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班稚,汉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姑班婕妤,少有才学,汉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善词赋。班彪初在天水依附隗嚣,曾著《王命论》讽其归汉,嚣不从。后至河西,为窦融从事,劝融支持光武帝。东汉初,任徐令,以病免官。后为望都长。他专心史籍,“才高而好述作”,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续作《史记后传》65篇。其长子班固续其业,修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名著《汉书》,其女班昭又继续完成《汉书》的八表等。其次子班超,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为东汉名将,超子班勇,任西域长史,熟悉西域情况,《后汉书·西域传》所述风土民俗,“皆安帝末班勇所记”。
班彪作为汉代历史学家,早有对秦、汉历史陈述的向往和寻觅的渴望。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彻底击溃义渠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出巡陇西、北地郡时,“出鸡头,过回中”到高平。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14万大军入侵北地郡朝那县,破萧关,烧回中宫,北地郡都尉孙卬战死沙场,成为中国历史上抗匈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这位历史人物在汉史专家班彪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为他心目中的伟大民族英雄。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由北地郡析置安定郡,郡治高平。汉武帝数次“北出萧关”,巡视安定郡高平城,足见其地军事地理位置之重要。
正是长城、回中道、萧关、高平城等历史的陈迹和孙卬的英名,吸引着班彪这位文史学家“绝知此事要躬行”了,此其一;其二是西汉王莽末年,国家出现“群雄竞逐,四海鼎沸”的混乱局面后,为躲避战乱,也为了寻找报国安邦的机会,班彪于更始三年(25年),从长安出发,经今陕西泾阳、淳化、旬邑,甘肃的宁县、庆阳、镇原,取道安定郡,准备往凉州。在安定郡,他一路饱览了秦长城的雄姿,又实地考察了190年前汉匈大战的古战场,还特地到古萧关凭吊了他所敬仰的英雄孙卬。在高平古城、萧关要塞和长城之上,他抚今怀古,睹物思人,百感交集,文涌胸中,于是写下了《北征赋》这篇千古绝唱。赋中记述作者从长安到安定的历程,抒发了怀古伤时的感慨,表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这是一篇以发生在宁夏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所创作的、有别于西汉大赋形式的骚体小赋新形式,“开东汉抒情小赋之先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北征赋》问世至今近2000年历史,又是以发生在宁夏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所创作的,所以宁夏读者更应该认真拜读和欣赏这篇名著。
北征赋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厄灾。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登赤须之长坂,入义渠之旧城。愤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嘉秦昭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纷吾去此旧都兮,騑迟迟以历兹。遂舒节以远逝兮,指安定以为期。涉长路之绵绵兮,远纡回以樛流。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释余马于彭阳兮,且弭节而自思。日日奄日奄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寤旷怨之伤情兮,哀诗人之叹时。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諐。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闵獯鬻之猾夏兮,吊尉邛(卬)于朝那。从圣文之克让兮,不劳师而币加。惠父兄于南越兮,黜帝号于尉佗。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
跻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奔荡,迥千里而无家。风猋发以漂遥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兮,鹍鸡鸣以哜哜。游子悲其故乡,心怆以伤怀。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裳。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愬。
乱曰:夫子固穷,游艺文兮。乐以忘忧,唯圣贤兮。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君子履信,无不居兮。虽之蛮貊,何忧惧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
《北征赋》译文如下:
我逢时局动荡的年代啊,遭政治混乱的苦难。京城已毁灭为废墟啊,已经不能继续居留。只有决心北行啊,向着荒无人迹之地远游。
早上驱车从长安出发啊,晚上住宿在瓠谷的甘泉宫。出云阳县城门后不由得频频回顾,再看一看高耸入云通天台。登丘陵下山岗,或上或下,在古豳城休息览胜。仰慕公刘留下的美德,连同路旁的芦苇也不加践伤。它为什么生长会受到如此厚爱,我却遭这种种祸殃?原来是时势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天命无常。
登上赤须山坡,进入义渠国的都城。愤恨义渠戎王的淫乱,鄙视宣太后的秽行。赞赏秦昭王讨伐义渠,盛怒之下灭掉义渠戎。我心绪烦乱地离开旧城啊,驾车缓缓向前行。就驰车消失在远方啊,指向目的地安定郡。长途跋涉无尽期啊,在曲折的山道上行走。经过泥阳时深深地叹息啊。悲叹班氏祖庙的年久失修。在彭阳解下拉车的马啊,暂且停车而自思。太阳落山天将晚啊,看着牛羊下山来。领悟旷夫怨女的哀伤之情啊,哀叹诗人的伤叹时势。
经过安定县时在缓慢地行进啊,沿着蜿蜒曲折的长城向前。埋怨蒙恬的劳民太过分啊,为强秦修长城使疲民生怨。舍弃赵高、胡亥篡逆的近忧于不顾啊,却从事于防备匈奴的远患。不发扬道德的光辉以安抚远方,却修筑坚厚的长城而固边。蒙恬到死不悟啊,还历数自己的功劳而不承认罪愆。为什么他这样无知啊!谁说你的死是修长城将地脉断绝?登上城墩遥望远方啊,姑且作片刻的盘桓。伤念匈奴的扰乱华夏啊,凭吊在朝那战死的都尉孙卬。汉文帝推行的是怀柔策略啊,采取安抚政策而不兴兵讨伐。对南越王施以恩惠啊,使其去帝号称臣作为报答。赐几杖于吴王刘濞,挫败其叛逆阴谋。只有文帝的王道广远,岂是从前秦国所能谋图。
登上高平城向四周眺望,只见高山深谷嵯峨。原野荒凉空旷,我远在千里而无家。朔风呼啸吹向远方,谷水涌流而扬波。腾飞的云雾一片幽暗,飘过积雪皑皑的山峦。群雁长空哀叫,鹍鸡叽喳和鸣。游子怀念故乡,心里一阵忧伤。按长剑而叹息,泪水沾湿了衣服。拭擦泪水而抽噎啊,悲哀百姓的多灾多故。为什么天下这样不太平啊!嗟叹失去了正常法度。这实在是时势造成的啊,这些幽怨该向谁诉?
总之,孔子安守穷困,在于传授六艺礼乐。乐而忘忧,只有圣贤才能做得到啊。通达的人做事,有法则。行止屈伸,要适应时势的变化啊。君子履行忠信之道,没有不可居之地。虽然远到西凉,这又有什么忧愁害怕的嘛!
(四)虞诩:《请复三郡疏》
虞诩(生卒年月不详),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拓城境内)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宁夏和西北羌族人民举行大起义,官军无力扑灭这股少数民族的起义烈火,在军事围剿的同时,将边地行政建置纷纷内迁,“以避其寇难”。五年(111年),朝廷决定将安定郡迁到美阳(今陕西武功境内)、北地郡迁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境内)、上郡迁到衙县(今陕西白水境内)。到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羌人的两次起义都被镇压下去,时局出现好转,时任尚书仆射大臣的虞诩给朝廷上了一份《请复三郡疏》,要求把内迁的安定、北地、上郡三郡迁回原地。朝廷接受他的主张,“使谒者郭璜督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侯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既收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的效果,又使边地所生产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遂令安定、北地、上郡及陇西、金城常储谷粟,令周数年”。说明虞诩上疏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给北边诸郡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恢复和发展的机遇。
请复三郡疏
臣闻子孙以奉祖为孝,君上以安民为明,此高宗、周宣所以上配汤、武也。禹贡雍州之域,厥田惟上。且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又有龟兹盐池以为民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厄据险。因渠以溉,水春河槽。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故孝武皇帝及光武筑朔方,开西河,置上郡,皆为此也。而遭元元无妄之灾,众羌内溃,郡县兵荒二十余年。夫弃沃壤之饶,损自然之财,不可谓利;离河山之阻,守无险之处,难以为固。今三郡未复,圆陵单外,而公卿选儒,容头过身,张解设难,但计所费,不图其安。宜开圣德,考行所长。(载《后汉书·西羌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