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与宁夏
殷周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生活着许多游牧部落古民族,历史书中称他们为鬼方、猃狁和西戎。到春秋战国时,经过内部兼并聚合,留下势力强大者大约有7个,其中在西北和宁夏境内有义渠戎、乌氏戎、朐衍戎等独立的小方国,中原大国把他们总称为“西羌”、“西戎”或“犬戎”(畎戎、畎夷、昆夷、绲夷等)。古代史研究告诉后人,这些古戎人,实际上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和汉族的主要成分与族源之一。夏、商、周之前,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是伏羲和女娲两大部落的活动地区和势力范围,这两部又通过联姻方式,结合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或可以称其为华族,时该族已从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后来,又经过漫长的分化组合,出现以黄帝为代表古氐族的姬姓集团和以炎帝为代表的古羌族姜姓集团。炎黄两大集团也是彼此世代通婚,结成部落联盟。再后来,这两大集团分别向东、向南迁徙发展,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史书称这两部进入中原地区的古族为夏族——“诸夏”、“华夏”,而把他们生活的农耕地区成为“中夏”、“中国”、“中原”,最后又将这个吸收许多小部落的大群体合称为“汉族”。与此同时,在炎、黄集团内迁的时候,集团内部乃有少部成员留在北方、西北,仍然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史书把这部分人称为“夷”、“狄”、“胡”、“戎”,因为他们生活在“华夏”族的周边,故又统称为“四夷”。古羌和犬戎就是与自己的母族骨肉兄弟姐妹们分别以后,坚持在祖居地以传统游牧业生产方式生活下来的伏羲、女娲和炎黄部落后裔。所以“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1]就是这个意思吧?
商周时期,在今甘宁交界地区的众多羌戎小国皆以义渠戎为马首是瞻,义渠戎经常率领诸戎军东犯。据史书记载,夏朝太康时,“四夷背叛”,“后相即位,乃征畎夷”,至于后泄时,诸夷“由是服从”。[2]商代夏以后,武丁和帝乙年间,以及周人首领弃时,都曾与义渠戎经常交战(《竹书纪年》)。传至弃13世孙古公亶父时,由于不堪戎部落的侵扰,不得不由原驻地豳(一作邠邑,今陕西旬邑西南)举族南迁,定居在岐山之南一带(今陕西岐山东北)。因为首领居住的中心地点周围筑城墙环卫,所以岐山下这座古城及其周边地区称之为周原,整个部族也以“周”为名,其势力范围达到今宁夏固原地区的东南部。周人前脚走开,戎人后脚跟进,迅速填补了周部落留下的真空地带,仍然成为周人西边一个不安分的邻居。但是,周人在岐山一带大力发展农业耕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渐渐成长为西方的一个强盛方国,并不断向东扩张势力和西征鬼戎。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当时在宁夏固原和甘肃庆阳一带的义渠戎国势力最强,遂成为首先打击的目标。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的商朝武乙三十年,周人大败义渠,戎王也成了俘虏。《诗经》记载:“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后在周武王向东用兵的灭商战争中,西戎各部纷纷出兵助阵,其中仅战车就有300辆,可见西戎也利用周人东进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周朝建国以后,又回过头来解决后方的心腹之患,把矛头指向西北部的羌戎。在周穆王、周夷王和周宣王当政时,不断出兵伐戎,但都没有能把诸戎势力消灭。相反,在周幽王时,各戎部还曾联合起来,于公元前770年攻入周朝京畿,把周幽王姬宫湦杀死在骊山之下。幽王儿子姬宜臼即位,称为周平王。他放弃镐京,迁都到雒邑(今河南洛阳),西周宣告灭亡。因为新都城在旧都城东部,所以史称东周,平王成为东周的第一位天子。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烽火戏诸侯”和“一笑失天下”的故事所反映的一段重大历史事件。
故事是这样流传:幽王宠爱妃子褒姒,据说她不爱笑,幽王便费尽心机企图博她一笑,但任何办法都不行。最后幽王想了一个荒唐的主意,用“烽火戏诸侯”的玩笑以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是古代的军事报警信号。为了传递军情,在边塞或军事要地,相隔一定距离修建一座高大的台子,”作为“烽火台”。台上堆积着柴草,遇有敌人入侵,白天以柴草燃烟为信号,称为“燧”,夜里举火把为信号,称为“烽”。点燃烽燧,就意味着有紧急军情发生。在西周,如果周天子发出警报,诸侯都有出兵援救的义务。可见燃烽燧,召诸侯,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军国大事。可是周幽王却拿它当儿戏。他命人点燃了烽燧,霎时间烽烟滚滚,传遍四方,诸侯闻警,纷纷率领本国兵马浩浩荡荡开赴镐京勤王。来到镐京一看,根本没有敌人进犯,才知道上了当,被周天子戏弄了,兵将都非常狼狈。褒姒见此情景,感到非常可笑,不禁开怀大笑,乐不可支。幽王自以为得计,也满心欢喜。幽王为了一计之乐,竟不惜劳师动众,拿国家大事当作儿戏,他的昏庸由此可见一斑。
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幽王也是胡作非为,从而加深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和政治上的动乱,终于酿成大祸,不可收拾。幽王原来的王后是申后,申后的儿子宜臼已被立为太子。幽王自宠褒姒以后,便想废掉申后,改立褒姒为王后,同时把宜臼也废掉,改立褒姒之子伯股为太子。此事虽然遭到大臣反对,但幽王还是一意孤行。褒姒得势以后,与朝中奸臣勾结,朝政更为黑暗。《诗经》有句“艳妻煽方处”[3],指的就是幽王美艳的妻子褒姒势焰狂炽、惑乱朝政的情况。
申后是申侯的女儿。她受到幽王的迫害,太子宜臼也逃回母家申国去躲藏。周幽王十年(前772年),与诸侯会盟于太室(即中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同时又兴兵讨伐申国,企图杀害宜臼。申侯忍无可忍,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举兵进攻宗周。一时“戎狄叛之”[4],幽王慌了手脚,连忙命人点燃烽火,召唤诸侯前来援救。据说由于诸侯曾经上过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当,这次虽然见到报警的烽火,却没有一人派兵前来,以为还是幽王为逗引褒姒开心而开的玩笑。幽王得不到援兵,势穷力孤,被打得大败。幽王带着褒姒、伯股等人以及王室珍宝,向东狼狈逃窜。逃到骊山(今陕西临潼)脚下,幽王和伯股被追兵杀死,褒姒被俘虏而去。
其实,幽王受到申侯和犬戎的进攻,诸侯没有前往援救,并非由于他曾“烽火戏诸侯”。真正的原因是,当时周王室已经十分衰败,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量,因此诸侯敢于按兵不动,坐观成败。那时,不仅西周初期建立的诸侯国,如齐、鲁、晋、卫等早已坐大自守,摆脱了王室的控制,就连新建立的姬姓诸侯,也已离心离德。如郑国是在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所封,始祖郑桓公又是宣王的庶弟。郑桓公在幽王时当了一年王室的司徒就不干了,原来他另有打算。他对太史伯说:“我看王室不安定,早晚要出乱子,我想离开这里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太史伯建议他迁到关东洛邑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去,认为那里比较安全。于是郑桓公便把他的封国与人民迁到了东方。申国也是周宣王时才立的封国,申国姜姓,是周王室的亲戚,如今却带头起兵反对周王,可见周室已众叛亲离,史称“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5]。这时西周王朝的力量,已降至如同一个中等诸侯差不多了,在这种形势下,幽王把烽烟烧得再旺烟冒得再浓也无济于事了。这个故事中某些离奇的情节虽然并不完全可信,但它所反映的幽王求援、诸侯不救的情况,倒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又是真实的。
周王室迁都洛阳以后,原来在西陲负责给周王室养马的秦人,便逐渐代替周在西部的地位,同时也成为诸戎新的攻击对象,于是秦戎矛盾上升为西部的主要矛盾。这时西戎诸部也学会筑城、造宫室、称王。在宁夏南部势力大者为义渠戎国、乌氏戎国等,北部以朐衍戎国最强大。秦人与戎族的斗争旷日持久,异常激烈。有时兵刃相见,有时外交斗智,诸如什么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离间计,甚至于美人计等都派上了用场。例如秦穆公在位时(前659~前620年)就曾对义渠戎使用离间计和美人计双管齐下。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义渠戎王派遣一个名叫由余(原晋国人)的谋臣出使秦国,目的是“观秦”,即刺探情报。秦国抓住由余爱酒的嗜好,也将计就计,给他设置了各种酒宴加以款待,在醉意之中,套出了戎方许多政治军事的情况,甚至还了解到戎王的一些个人情况和其好色贪暴的隐私。于是内使廖向秦王献离间计加美人计的连环计。秦王先给义渠戎王送去28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这一招果然击中戎王软肋,使他天天与歌女们在后宫里饮酒作乐,军政大事置之于不顾。美人计得逞之后,秦国立即将嗜酒滞留的由余送回国。当由余回国后看到戎王成了那一副模样,就着急地劝说戎王,而戎王也因由余出使逾期不归,对他产生了怀疑,根本不听他的规劝。由余失望之极,归顺秦国,充当了秦国攻打义渠的高参。秦军在由余的带领之下,大败义渠戎,攻下戎国许多小部落领地,成就了秦人称霸西戎的大业。但义渠戎的实力并没有被消灭,仍然不断进行反击,直到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在位),实行“商鞅变法”主张,国力大增,为灭戎打下了物质基础。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秦军乘义渠国内乱之机,攻占义渠戎王城郁郅(今甘肃庆阳),最后灭了义渠戎国,其他乌氏戎、朐衍戎王等均不战而降。西戎各部虽然表面上向秦国称臣,但土地和人民仍由原戎王们管理,所以诸戎是亡国而未亡土,更没有亡心,无时无刻不在等待复国的机会。
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前318年),由赵国牵头,指挥赵、韩、燕、楚等国大军“合纵”攻秦。秦国为了安定后方,集中力量对付东方的强敌,再用美人计,又给戎部送去“文秀千匹,好女百人”,戎王将计就计,既“笑纳”了秦国的“重礼”,又麻痹了秦人,收礼后即向秦军发动突然袭击。但是,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已今非昔比,加之“合纵”之国各怀鬼胎,哪里是变法后秦军的对手。秦军在解决了东方战线以后,西戎当然也受到惩罚,不得不重新向秦称臣纳贡。公元前306年,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昭襄王即位,义渠戎王亲至秦国朝拜。这位戎王与他的先祖一样也是一个好色之徒,而且色胆包天,竟然敢在敌国内,勾引国王的母后宣太后。在二人勾搭成奸后,他与这位年方19岁的风韵少妇想尽各种办法不断幽会,甚至还让太后产下了两个私生子。至于戎人的复国使命,早已被他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宣太后于公元前272年,把这位多情的戎王骗到甘泉宫(又名林光宫、云阳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上)杀死。秦国大军乘义渠处于国内丧主,群龙无首和人心涣散的乱局中,一举歼灭了各戎邦国,并在这些地区建县设北地郡进行直接管理,宁夏南北各地从此全部纳入到秦国的版图,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史书对于宣太后杀情人的历史事件未作评论,笔者想可能是国母为了幼子的王位,利用摄理朝政的特权,给戎王设下了陷阱,也算是秦国最后一次给义渠戎王献上的一道灭国灭族最毒辣的美人计吧?(www.xing528.com)
虽然秦国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秦彻底解决西陲的后顾之忧后,国力大增,为后世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此后,戎人或内迁融合于诸夏,或远徙加入到匈奴和边远地区其他民族的行列中去,导致西戎邦国和犬戎不复存在。
【注释】
[1]《后汉书·西羌传》
[2]《后汉书·西羌传》
[3]《小雅·十月之交》
[4]《左传》
[5]《史记·郑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