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汉族其他信仰与皇极会

甘肃通史:汉族其他信仰与皇极会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民军入甘时同善社的活动渐趋沉寂,后因部分国民军军政人员、地方士绅加入该社,其影响又起。除了以上有影响的民间信仰组织,各地还有许多地方性的民间信仰组织。皇极会,明清时期流传的民间信仰,前身为瑶池道。

甘肃通史:汉族其他信仰与皇极会

二、汉族的其他信仰

汉族是泛神信仰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信仰主体很多,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类: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信仰,包括对日月、土地、山川、风雷等的信仰,其中以对土地神的信仰最为普及。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各乡村都建有供奉土地的庙宇,乡民遇事便到土地庙去祈愿,化解以后还要去还愿;靠山而居的山民多建山神庙,临河而居的乡民多建龙王庙,人们常在这些庙宇进行祭祀求愿活动。对祖宗的信仰也很虔诚,这种信仰源于重视宗族血缘和儒家“孝”的思想,各家都设供奉祖先的牌位,四时八节举行各种形式的大祭、小祭,以寄托思念,祈求护佑。对行业神的信仰,这种信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赖以生存的行业寄托某种精神力量,祈求护佑,于是,行业精神领袖便以行业神的面貌出现了,各行业都有庇护神,木匠业祖师是鲁班,医药祖师为华佗。对贤相良将和贤德之人的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建功立业的贤相良将和乡间贤德之人,均受到民间的尊崇和信仰,比如对关羽岳飞等人物的信仰。民间信仰常把儒家尊崇对象和道教信仰主体相混淆,非儒非道,又似儒似道,人们不足为怪。

在社会变革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人们的信仰危机四伏,一批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宗教团体和组织不断涌现,影响大的是:同善社,也称悟善社、合一会,又名先觉祠,取万善同归之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产生于四川,民国以后蔓延至全国,1920年前后传入甘肃。甘肃督军陆洪涛带头入社并积极支持,应者云集。同善社在兰州的总社设在左公祠,以后逐渐向其他县发展。1926年,北京同善社改为救世新教会,许多地方的同善社也改了名称并以北京的教会为总会,甘肃的同善社称为“救世新教会甘肃分会”。

同善社倡导静坐并研究性理之学,主张“用儒教礼节,做道教功夫,而证佛教果位”[4]。有人认为同善社属于佛教清静门的一个分支,其教义以佛教为基础,并吸收了道家和儒家的部分内容。国民军入甘时同善社的活动渐趋沉寂,后因部分国民军军政人员、地方士绅加入该社,其影响又起。入会的会员每人每年交纳会费,并在春秋两季聚会祭奠吕祖。

一贯道最早活动在山东一带,前身是光绪年间的东震堂,后改为一贯道,得名于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之语,也称孔孟道、圣贤道、观音道,属白莲教支派之一。该道没有信仰主体,以流传地区百姓的喜好为准,有的地方崇拜佛,有的地方崇拜道,也有崇拜济公张飞等人物的。抗日战争时期汪伪集团内的一部分人热衷参加一贯道,该道遂被日本人利用,成为鼓吹奴役百姓的信仰工具,国民党曾查禁该道,但不甚彻底。

一贯道自1940年前后传入甘肃后发展比较快,仅在陇西一地就有公共佛堂603所,家庭佛堂358所。[5]一贯道在河西地区也有活动,1949年,临泽县有道徒572人。[6]参加一贯道的有地方绅士、旧军政官僚和普通百姓。新中国建立后,一贯道被依法取缔。

瑶池道,也叫菩提学会、普度门、高灯会、清净普度门、万全堂等,以供奉瑶池圣母而得名。光绪年间从四川传入陇西,接受四川“万全堂”的领导。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提倡男不婚、女不嫁,已婚夫妻不得同床;敬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新中国建立前门徒主要分布在陇西、天水等地,在其他地方的影响不太大。(www.xing528.com)

崇道善堂,20个世纪30年代产生于江西,该堂以无道、无教、无门、无会自称,以空立道,以戒烟为目的,采取饮茶、参拜、静坐、听经等方式,用意念和毅力等精神疗法戒除烟瘾,恢复原本,不施药物,不收费用。20个世纪40年代传入甘肃的陇西、陇南等地,后因迷信蛊惑等内容一度被取缔,以后因戒烟的原因重新开道。该道堂基本是各地商人集资兴办。有烟瘾的男女老幼愿意入道戒烟的,由道友介绍举行仪式后便入道戒烟,不收费用,新中国建立后道堂解散。

红万字会是清末兴起于山东的佛教组织,1939年,出现了兰州红万字会。凡会员须品行端正无劣迹,月纳会费1~2元。兰州红万字会成立后,先后开展了社会救济活动,创办了一所小学,开设战时难民收容所和难民习艺工厂,设立救济队等。

理善公所,也称为理门,是明末清初产生在山东即墨的民间宗教组织。该教信仰儒释道三教之礼,规定不吸烟、不饮酒、不烧草香、不焚纸帛、不拜偶像、不吹打念唱、不书写符咒、不养猫犬这八大戒律。其中不抽烟喝酒为道徒始终遵守的戒律。清末民初甘肃省署皋兰县(今兰州)就有理门敬义堂公所,地址在城隍庙,以后又有理门志诚堂公所,两者同源而名不同。道内一律平等,无尊卑贵贱之分,道徒互称道亲,在斋期和每月的初一、十五到公所烧香拜佛。1933年,该教成立了中华全国理教联合会,各地相继建立了分会,成为有影响的教派。1939年,根据南京理教总会的通知和国民党皋兰县民政科的指示,“兰州理门志诚堂公所”改名为“兰州理教志诚堂公所”。以后凡道亲开展活动时,都要请国民党县政府的相关负责人来参加指导。该堂的道亲最多时有800人。理教公所通过道亲捐献的费用,也开展一些社会救济活动。

除了以上有影响的民间信仰组织,各地还有许多地方性的民间信仰组织。以河西的酒泉地区为例,有影响的信仰组织有大乘会,也叫清茶会,创自明末正德年间,当时在酒泉仍有人在活动。1947年,酒泉共有20堂大乘会,信徒约200人,信徒多半是乡村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1947年,政府下令其归酒泉佛教会管理。玉华会(白蜡会),也是明末清初流传的民间宗教,1947年共有80堂,信徒300多人,信徒多半是乡村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新中国建立前该会归酒泉佛教会管理。皇极会,明清时期流传的民间信仰,前身为瑶池道。1937年,张掖有皇极会道徒3000多人,1940年,改为佛教居士林[7]。1945年心道法师到酒泉弘扬佛教,皇极会的信徒全部皈依了佛教,成为佛教的正宗居士。另外还有起源于云贵一带,合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归根道[8]。在陇东南等地区,民间宗教还有三宝门和什字道德会等。

民间信仰的混乱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和无聊,这些信仰无一定的规程和权威,不仅不能使人有精神充实之感,相反还因其没有鲜明的信仰主题和感人的内涵,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为空虚无依。某些信仰成为个别人愚弄百姓的工具,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