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教育发展阶段简述

甘肃通史-教育发展阶段简述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春兰的创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后方战略地位突出,后方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甘肃教育的发展,甘肃教育步入一个新的推进时期,这是甘肃教育进展的第三个阶段。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建立是甘肃教育发展的第四阶段。

甘肃通史-教育发展阶段简述

三、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民国时期,甘肃教育经历了艰难推进、徘徊倒退交替并存的几个阶段,从民国初年到国民军执政时期是甘肃教育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民国初建,围绕教育的各项制度和机构处在探索性的建立变革阶段,建立或健全教育行政机构,落实教育宗旨,统一学制,尝试建立近代教育体系等教育体制的基本内容都在探索尝试中前行。总的来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向比较规范的方向迈进,学校数量增加,学校规模扩大,省城和县城相继创办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师范教育受到重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初步萌芽。

民国3年(1914年),省城和各县教育界人士成立甘肃省教育会,组织各种研究会、传习所、演讲所等宣传推动教育的会办场所,出版《教育季刊》,宣传三民主义,提倡民主共和的教育思想。民国23年(1934年)该会由民间改组为省政府所属。

民国7年(1918年),省城各类学校计有:法政学校、中等学校、中等师范、甲种农业学校各1所;高等小学8所,初等小学17所,手工传习所1所,回族私立学校1所(省城以外有回族学校7所)。到1926年,全省有小学2982所,其中高级小学276所;普通中学16所,高级中学1所;师范学校14所,职业学校4所,高等学校1所,学生人数从民国元年的2.8万人增加到9.8万人[4]

这一时期,教育最令人欣慰的变化是女子高等教育的提出和实践。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甘肃籍女学生邓春兰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呼吁大学开放女禁,招收女生,此举轰动全国,得到许多有志之士的赞许和支持,一时间,开放大学女禁的呼声日高。蔡元培冲破阻力,招收邓春兰入学。1920年春,邓春兰等数人正式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大学生。邓春兰的创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

此时,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明显带有旧教育的痕迹,尤其在乡村表现得更为突出,从教材到校舍都带有私塾的色彩;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已经显现,城市学校多,规模比较大,设备比较齐全,师资尚能保证,而乡村校舍简陋,设备欠缺,师资奇缺,许多教师还是由原来的私塾先生担任;初等教育学制很不统一,初小和高小有三三制、六四制、四二制等,比较混乱。

从国民军西进甘肃到抗日战争爆发,是甘肃教育缓慢迈进的第二个阶段。国民军西进对甘肃教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一面,又有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国民军提倡新思想,积极倡导办学,不利的一面是战争使地方政局动荡不安,老百姓难以生存,生源严重不足,一些军阀还烧毁学校,致使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再加上1928年,甘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致使学校纷纷解散,这使甘肃的教育雪上加霜。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后方战略地位突出,后方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甘肃教育的发展,甘肃教育步入一个新的推进时期,这是甘肃教育进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缓慢推进,高等学校相继创办,职业学校也零星增加。尤其是各类国立学校的创办,给地方带来了比较规范的办学样板。国立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师资多从沿海而来,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比较开放的施教方式,对地方教育起到积极的启发促进作用,但这种发展是暂时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立中等学校或东迁或解散,再加国民党中央政府又减少对西部教育的支持,这使甘肃教育陷入低谷。(www.xing528.com)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建立是甘肃教育发展的第四阶段。这一时期国民党忙于内战,无力顾及教育,地方教育开始萎缩。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高等学校的一部分师资又迁返原地,这使甘肃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到新中国建立前,各类学校数量明显减少。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几所高校在时局动荡中存在了下来,1949年8月,甘肃设有4所高等院校:国立兰州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农业专科学校,国立兽医学院。四所学校在校学生1810人,教职员630人,其中专任教师238人。

总的来看,民国时期甘肃的各类教育都处在萌芽、起步阶段,由于经费、人才、理念、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的推进十分缓慢。对民国时期的甘肃教育可以概括为:艰难推进,步履缓慢,条件有限,成果一般。据1947年统计,全省6岁以上居住人口590.3万人,其中文盲516.4万人,占87.5%。

【注释】

[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第8页,转引自《中华民国教育史》。

[2]傅九大主编:《甘肃教育史》,第35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3]《甘青闻见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

[4]李焕义著:《清末和民国时期甘肃新式教育之初建与国外留学、考察人员简况》,《兰州文史资料选集》第19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