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省商业活跃,茶、纸张、皮革、药材销售超过1000万元

四省商业活跃,茶、纸张、皮革、药材销售超过1000万元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相适应,四省也设立机构进行收集采购活动,四省区内商业十分活跃。其中茶、纸张、皮革、药材的营业额均在1000万元以上,药材达到3000万元以上。而正常的商业、民营商家则受到排挤、损害,因政府统制、专卖物资日益增多,经营范围缩小。后改为花纱布管制局兰州办事处,是统制棉花、棉纱、布匹等物资的官方商业机构。

四省商业活跃,茶、纸张、皮革、药材销售超过1000万元

四、商业

抗日战争前期,甘肃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对苏联的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它在政治、军事上的影响也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爆发,中苏两国还在谈判过程中,苏联各种军火即源源不断经过新疆、甘肃,由中央政府分配于全国各战区。中国则以皮毛、生丝、药材、茶叶桐油等农牧产品以及锡、钨、铋等矿砂偿还。其中皮毛以外的7种农产品共64157吨,矿砂共56409吨。畜牧产品、药材(大黄等)基本上由甘、宁、青、绥(今内蒙古)四省区筹集。与此相适应,四省也设立机构进行收集采购活动,四省区内商业十分活跃。在对苏贸易中,兰州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央政府在兰州设立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后改为复兴商业公司西北分公司),经办中苏贸易有关事项。它每年可收购羊毛10万担(1942年后每年约六七万担),驼毛三四千担,哈尔(旱獭)皮1939年和1940年每年30万~40万张,猾子皮最多时1年收40万张,山羊皮1940年前后每年40万~ 50万张,羔羊皮年约20万张。1942年,复兴商业公司在兰州收购宁夏、青海羊毛25000关担。这些羊毛是1938年、1939年西北办事处向宁、青两省政府订购的,并预付部分贷款(宁夏60%,青海合同为100%,实际也是部分),价格也比较高,每老关担(约120市斤)为50元,1942年为500~800元。甘肃在夏河西峰镇、平凉、固原、海原、张掖酒泉、安西等地设有代办处或仓库,从事收购转运工作。而兰州则是畜牧产品最大的集中地和转运站,与苏联签订供货合同,苏联人看货样(皮毛、茶叶等)都在兰州进行。[18]

下面两表是中苏两国政府关于中国向苏联出口农畜产品的记载。

表4-15 截至1943年中国向苏联出口货物统计表

img69

说明:采自《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1944年。

表4-16 1938—1945年中国向苏联出口农产品统计表

img70

抗日战争初期,私营商业一度活跃。当时,对苏出口由国家统制,原来经营对苏贸易的极少数私商,受到一定影响。但甘肃对苏出口物资的收购量大都未超过省内年产量的半数,他们仍可转向对内经营。这时洋货来源基本断绝,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加上近代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的发展,都促进了国内、省内市场的活跃,这集中反映在全省商店数的急剧增加上。在这方面兰州是一个缩影。兰州市的商店1941年为1100户,1943年为1398户,1944年猛增至2071户,1945年为2178户。[19]下面是甘肃省公布的1942年34个县的商店调查。[20]

表4-17 甘肃省34个县商店调查表(www.xing528.com)

img71

上述统计仅占甘肃全部县的一半,而且还不包括河西著名商业中心凉州、肃州,兰州以东的平凉、天水以及当时甘肃的四大商镇:碧口、西峰、八坊(在临夏)、马营(在通渭)。[21]碧口镇1942年输出输入货物总值达10335万元。其中茶、纸张、皮革、药材的营业额均在1000万元以上,药材达到3000万元以上。[22]根据上述情况,当时有的研究者估计1942年甘肃全省的商业营业额达28亿元。从外省输入商品总值为25亿元,输出商品总值为5亿元。二者很不平衡,相差达4倍。输出商品依次为毛皮、药材、水烟、食盐土特产,输入商品主要是棉花、布匹、纸张、茶叶、百货、五金、西药、糖、酒、粮食等日用品。[23]

1942年后,甘肃商业市场开始出现不景气现象,一方面日用工业品缺短,另一方面则是土特产滞销。“必需品的供应最少,而非必需品则充斥于市场”,烟糖专卖店很少有商品供应市场。但是,商业机构增多,特别是一些官办的工厂也开设商店,实行产销一体,推销自己的产品,如雍兴公司兰州供销处、水泥公司销售处、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军政部织呢厂等也致力于产品销售。④这些情况的出现,直接反映了通货膨胀的现实和统制重要物资、管制物价的结果。由于工业产品成本很高,而产品的价格不能随之相应提高:工厂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利润减少,甚至亏本,而商业利润则较工厂为高。因此厂家纷纷介入市场,有些工业资金已转入商业,或囤积一部分看涨的商品,或抢购日用生活必需品而保值。于是,一部分商品(金、银、粮、棉等)成为投机对象,市场呈现畸形繁荣现象。而正常的商业、民营商家则受到排挤、损害,因政府统制、专卖物资日益增多,经营范围缩小。人民的购买力则因赋税日益苛重而萎缩。甘肃的一部分皮毛、药材、水烟等土特产转向沦陷区输出。这些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专卖制度和机构。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对重要外贸物资如钨矿砂、锡矿砂、生丝、桐油等都统制,限制自由贸易。在对苏偿债贸易中,甘肃由于皮毛资源丰富,通过挂牌(公布收购价)收购,已能满足外贸需要,故未实行皮毛统制。1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决定对食盐、卷烟、火柴、茶叶、糖、酒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与此同时,成立相应的专卖机构。

西北盐务管理局。即西北盐务税收局,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商业经营机构。1940年在兰州设立,统制甘、宁、青三省盐的生产和销售。1938—1941年,对食盐实行民制官收、酌给利润的政策。但税收(产税和销税)奇重,约为成本的11~12倍。[24]1942年,食盐正式实行专卖。每人月定量8两(合250克)。1941年甘肃销盐6745万斤,1942年销盐7155万斤。平均每人每年约10斤。1942年,甘、宁、青三省产盐188万市担,向陕西、河南、绥远(通过政府渠道)销售45.41万担。1944年后,改为委托商人收购。

甘宁青烟类专卖局。1942年11月,先后在兰州、武威、天水等地设立烟类专卖局办事处。1943年5月甘宁青烟类专卖局在兰州成立,在兰州、临洮设业务所,在西宁、宁夏设区办事处,业务上辖青海、宁夏全境。1943年税收3000万元。

农本局福生陇庄。后改为花纱布管制局兰州办事处,是统制棉花、棉纱、布匹等物资的官方商业机构。但甘肃产棉很少,远不能自给。这些商业机构的主要业务是从陕西、河南收购(主要是通过政府同类机构)棉、纱、布到甘肃进行分配、销售。1942年在甘肃销售陕棉20万斤,但棉纱、棉布的供销量很少。

中国茶叶公司兰州分公司。茶叶为对苏贸易物资之一,成为统制物品。甘肃不产茶,但却是全国主要销售市场之一,兰州又是茶叶转销西北的主要集散地、对苏输出茶叶的集中点,故兰州多年来是茶商的聚集地。抗日战争前,兰州茶叶公会有会员四十几家,1942年增至60家。1940年,兰州销售细茶293744斤,粗茶799207斤。当时茶商还存有已完税的茶票4000张(每张茶票已纳税40元,加上贴印花1元,共计41元),每张可购散茶压制砖茶4625斤。1942年,茶叶实行专卖,中茶兰州分公司成立,在甘肃的茶商被迫把700多张茶票的茶叶售予中茶兰州分公司,茶叶公会被解散。1943年后兰州茶商仅剩下6家,多数茶商被迫转业。这是国民政府实行统制、专卖政策,排挤、损害民营商业最典型的例子。1942年,中茶兰州分公司全年供应甘肃茶叶277.8万斤,约为战前的53.4%。其中兰州门市部日销售砖茶300块左右(每块3市斤)。1943年,从湖南、汉中等地运甘砖茶749519斤,散茶188586斤。[25]

甘肃省贸易公司。1941年6月成立,属官商合营股份公司,原定集资2000万元,实收官股704万元、商股203.7万元。但公司的决策权、经营权都操纵于省政府及其代理人手中,故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地方国营公司。它在平凉、夏河、靖远、张掖、张家川、临夏、渭水、武都、敦煌等县市都有分支机构,在重庆、西安、宝鸡、洛阳、四川广元设有办事处、代办处。经营的外销商品主要是羊毛、皮件、药材、水烟,购入在甘肃销售的商品主要是棉花、布匹、服装(按价格计占57.6%)、纸张(占10.7%)、茶叶(占9.5%)、糖类等日用品,1942年购入棉花15.1万斤、宽洋布26446匹、土布25484匹、申新纱1845捆、颜料3584斤、红白糖10万斤、川纸7万刀、洋纸593令、茶叶25886封,以及少量的西药、药棉、酒精、五金、瓷器、卷烟等。其中一部分棉花委托或出售给工业部门进行加工,起着扶持工业的作用。有的商品按照平价供应兰州市民,但为时很短。比较多的是以平价供应在兰的政府、部队机关人员。也有一些商品被少数人囤积居奇,利用通货膨胀以及平价、市价之间的差价而发国难财。[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