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 | 洋行在甘肃牧区的收购活动

甘肃通史 | 洋行在甘肃牧区的收购活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洋行的收购活动把甘肃最偏僻的牧区同欧美的近代工业、商品市场联系起来,这对于甘肃畜牧业的发展、牧民收入提高是很有利的,这是洋行在甘肃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方面。1934年前后,德商孔士、安利、米乐三洋行到兰州设立办事处,一方面推销五金器具、电器、汽车材料等商品;另一方面又在甘肃牧区收购羊肠。

甘肃通史 | 洋行在甘肃牧区的收购活动

五、商业

这个时期的商业仍以传统的农牧业、手工业产品的交换为主。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大都是县、州、专署、省会所在城镇。兰州是全省的商业中心,其他主要有平凉、天水、岷县、临夏武威张掖酒泉等地,这些都是较大的商品集散地。西峰镇、碧口、临潭旧城则因地理交通)位置的重要而成为著名商镇。

甘肃对外省的贸易中,主要输出货物是皮毛、水烟、中药材。在宁夏、青海分治前的20世纪20年代,每年输出:羊羔皮(裘皮)约500万张~600万张,牛皮300多万张,合计值银100多万两;羊毛1000多万斤,值银100多万两;野牲皮(狐狸、狼、猞猁等)约100万张,价值100多万元;水烟5万多担(每担约180公斤),价值100多万两。

甘肃外运货物的流向,大体可分为四路:①东路。陇东、陇南的货物先汇集西峰镇、平凉,后经泾川(西兰公路开通前为窑店)进入陕西宝鸡、西安等地转运至汉口(大都经汉水),再进入上海江南(水烟还销至福建),或从西安经河南进入华北、京津等地。②南路。经武都、文县、陕南等地转运至四川、贵州、云南,或进入汉中盆地转运至两湖、豫南等地,有的还转运至江南。③西路。黄河以东的中药材、水烟等集中于兰州后销往河西。④北路。一部分是兰州以南或中部的货物经水运或驼运至宁夏磴口,再经包头销往京津地区,有的还转运至东北或上海等地。河西的农牧产品往往先集中于张掖、武威,再驼运至包头。

20世纪20年代,甘肃“输入商品以京、津、沪、汉、秦(陕西)、楚(两湖)、川、滇之洋布、绸缎、茶类、纸张、海菜、棉花、纸烟、洋杂货为大宗,中西药品及江西、汉中瓷器次之,而纸烟消费200万元”,“棉花来自凤翔、汉中,西北来自新疆。大布来自三原,钢铁、纸张、裱纸来自汉中。四川绸缎、丝线岁入亦多”,“陕西铜器、铜响器,多输西宁,又转销于西藏”。茶类分官茶和私茶。官茶又称副(茯)茶,由商人向官府认领茶票,按票计税。每票茶2000公斤,纳税银258两(合361.2银元)。官茶主要来自湖南安化,在陕西泾阳加工成砖块状(砖茶),经泾川入兰州茶库,再转销全省以及青海、西藏、新疆。20世纪20年代年销茶约340万斤,每斤5角5分。私茶,按照一般商品由商人经营。其中春茶(云南普洱茶)年销5000余饼,每饼1元,由文县进入。紫阳茶来自汉中,年约70万斤。巴山茶来自四川,年约60万斤,均由徽县进入,销于陇南。香片茶来自京津,年约3万斤,自磴口进入,分销各县,以兰州为主。龙井茶也来自京津,年约万余斤,分别由磴口、泾川进入,销于兰州。(www.xing528.com)

分省后的20世纪30年代初,甘肃贸易的输出、输入的格局大体上没变,只是数量上有所减少。1932—1936年甘肃平均年输出额为21946493元,输入45113816元,入超23167323元。甘肃是个严重入超的省份。另外,甘肃有一种未列入官方统计的输出货物——鸦片,1935年为5329991两,1937年为32547587两。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只见到关于拉卜楞(夏河)的统计。输出品主要是畜产品,其中羊毛每年120万斤,价值16.80万元,以羊羔皮为主的各种皮张十几万张,价值28.83万元,活牲口(马、牛、羊)1.8万头,价值11万元。其他还有鹿茸、麝香、羊肠、羊油等共值561231元。输入的商品主要有各种茶类(以松潘茶和湖南茶为主),价值约10.9万元,各种食品(青盐13.5万斤,面粉20万斤,清油6万斤等),价值5.3万元,绸缎5.45万元,布匹、棉花,价值1.94万元,以及各种烟草、瓷器、铜器、纸张等价值共283805元。其他输入的零星杂货、玩具、药品、菜、果等项,价值不下10万元。拉卜楞镇的商号,资本在10万元以上者,为德商普伦洋行、魁元永皮庄、德合生三家,资本在1万元以上者20家。20世纪3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魁元永、德合生生意逐渐萧条。毛商多系临夏回民官绅,多财善贾,生意较为兴隆,其他杂货商及津川百货商及本地小杂货商共217家。其中以屠宰户较多,也有本地的商家,加工熟皮短衣,运往上海、汉口。就拉卜楞地区而言,“本地产羊毛,而无售羊毛之所。有制毡房,而无售商品。产各种兽皮,而无硝皮售皮之店。藏民的羊毛袍或狐皮袍,用酥油以手足揉之使软”。就全地区而言,自然经济的色彩很浓。

洋行。这个时期,甘肃商业中一支很活跃的力量是洋行。甘肃境内的洋行出现于清光绪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计有英国新泰兴、仁记、平和、天长仁、高林、怡和,德国兴隆、瑞记(欧战后被英商接收)、世昌、德太,美国慎昌,法国永兴,日本春天茂,俄国古宝财等,它们分布于宁夏府的石嘴山银川、中宁、中卫,以及省城兰州、西宁、临夏、张家川、肃州等地。它们在上述各地设庄(或分庄),或派代理商于秋后到产区收购羊毛、羊肠、皮革等,次年春末运往各地。由于洋行的收购,畜产品的价格逐步上升。每百斤羊毛价格由不到二两白银涨到七八两白银(1921年市价)。洋行的收购活动把甘肃最偏僻的牧区同欧美的近代工业、商品市场联系起来,这对于甘肃畜牧业的发展、牧民收入提高是很有利的,这是洋行在甘肃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方面。但当时外国在中国享有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特权,如豁免厘金等,洋行及其代理人在收购中有压价、以实物折价付款(实为强行推销某种商品)等不良现象。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发生军阀割据,洋行不再到牧区收购,甘肃的畜牧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牧民收入受到影响。

甘肃还有另外一类洋行。1934年前后,德商孔士、安利、米乐三洋行到兰州设立办事处,一方面推销五金器具、电器汽车材料等商品;另一方面又在甘肃牧区收购羊肠。这时,甘肃境内市场上外国商品(洋货)日益增多。高良佐的《西北随轺记》一书载,1935年,日本商人在酒泉一地销售的商品有:布匹30担,价值6400元;麻葛3担,价值1800元;油烛50担,价值7000元;毛织品1担,价值7000元;化妆品10担,价值2500元;瓷器4担,价值480元;玩具600件,价值180元;食品0.5担,价值100元;其他5担,价值800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