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农业发展历程的介绍

甘肃农业发展历程的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实行新政,甘肃出现了一些近代的农业机构和组织。1926年改组成甘肃省第一农事试验场。国民政府、行政院及其他院、部有关农牧业的公报、年鉴、统计均予以转载发布,本书农牧业生产情况即以此为主,本省有关统计数据,也酌情予以采用。

甘肃农业发展历程的介绍

一、农业

民国时期,甘肃的社会生产仍然以农业为基础,农业是第一大产业,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绝大多数。田赋,仍是政府最大的税源,是政府活动的经济基础。这个时期甘肃的农业仍然是传统的以个体手工劳动为特征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

1.民国初期的农业机构。清末实行新政,甘肃出现了一些近代的农业机构和组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兰州西关外设立甘肃农事试验场,占地70余亩。1926年改组成甘肃省第一农事试验场。1907年,在兰州西郊小西湖设立农事试验外场,1926年改组为甘肃省第一苗圃。随后,在平凉、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等地设立省第二、三、四、五、六农事试验场。各县农事试验场于1926年、1927年次第成立。1928年,兰州河北农事试验场在黄河北岸庙滩子成立。20世纪30年代初,省农事试验场开始引进美国优良品种脱(德)字棉、斯字棉。

1906年、1908年先后设立甘肃农务总会、督垦总局。1912年农务总会改组成省农会。1914—1923年,各县陆续建立农会。1925—1927年,兰州、导河、天水、泾川等市县的城郊农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愿成立农民协会,1927年下半年后解散。1928年1月,各县农会奉上级命令改名为农民协会。

2.耕地面积水利设施。据陆地测量局1937年调查,全省土地面积为391505平方公里。关于耕地面积,历史文献记载很不一致。《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载,1918年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甘肃(含青海、宁夏二省)耕地面积为26914140亩。1932年(甘肃分省后)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月报载为23510000亩,大约相当于1908年甘肃的承粮田数。《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等,1955年)载为2617万亩。1934年,行政院资源委员会西北农业调查组估计,甘肃共有耕地近4000万亩(载《资源委员会专刊》第2卷第2期《西北专号》)。笔者依据《农情报告》关于甘肃谷物、棉花等经济作物收获面积的统计,1936年约为2400万亩。1936年,在甘肃历史上是丰年,如按5%~10%的耕地失收计,当年的谷物和经济作物的耕地当在2600万~2700万亩。如果算上甘肃黄土旱作区、山区、半山区实行轮作制、三圃制而休闲(或种绿肥)的耕地,则甘肃的耕地可能在3500万亩左右,这不包括蔬菜、瓜果、药材种植以及花椒木耳核桃等木本植物种植的土地面积。

甘肃干旱少雨,兴修水利以增加耕地的灌溉面积,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在某些地区是决定性条件。到民国时期,历代积累下来的水浇地的数目,已相当可观。1932年,前引主计处统计月报公布甘肃水田为3861000亩。1934年前引资委会调查,甘肃全省有水渠245条,可灌田3373264亩。1933年甘肃水利主管部门建设厅调查33个县,水渠有225条,共有2660160亩水地。其中河西9个县,1478610亩,占所统计的水地一半以上。

水车提水灌田,北方少见,甘肃中部却常见。省建设厅统计:1934年全省共有水车254辆,其中永靖53辆,灌田9639亩,靖远24辆,灌田10800亩,皋兰176辆,灌田29710亩,洮沙1辆,灌田100亩,总计灌田50249亩。[1]

3.农作物产量。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建立农工商各业呈报制度,由各级政府呈报每年各业情况后由中央农商部汇总公布。20世纪20年代后,军阀割据,这种制度逐渐废弛。国民政府在南京建都后,开始沿用各级政府呈报制度。1931年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1932年开始在全国设立1000多个调查点。其中关于农牧业的情况,由其公开发行的《农情报告》(先后在南京、重庆出版)予以公布。国民政府、行政院及其他院、部有关农牧业的公报、年鉴、统计均予以转载发布,本书农牧业生产情况即以此为主,本省有关统计数据,也酌情予以采用。表3-1、表3-2、表3-3主要反映了1936年以前的农作物产量情况。

表3-1 《甘肃通志稿》20世纪30年代初甘肃省粮食常年产量估计表

img25

说明:1.上表数字是由《甘肃通志稿》编者采访所得。其中荞麦青稞燕麦蚕豆等作物原编者估计“产量在大米、包谷间”。据此,本书作者列出表中数字。2.表中有关单位换算主要采自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及贸易统计资料》(1983年)。

(1市石为2.8仓石)

大米、糯米1市石约为156市斤。小麦大麦1市石约为115市斤。

豌豆、扁豆1市石约为154市斤。高粱糜子、谷子、包谷1市石约为150市斤。

荞麦、燕麦、蚕豆等1市石约为120市斤。

表3-2 1936年以前甘肃省粮食收获面积、产量统计表

img26(www.xing528.com)

说明:1.1918年数字采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度量衡原为旧制,上表已折算为市制。旧亩合0.92市亩,每公斤合旧秤26.81两。

2.1924—1929年数字为国民政府统计处统计,发表于1932年《统计月报》农业专号,本书转引自前引许道夫表18(甘肃省)。

3.1931—1936年数字,由《农情报告》公布,本书采自《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四),1947年。本书作者依据行政院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5年、1936年出版)补充《提要》未录的1931年、1932年的稻、燕麦产量。

表3-3 1936年以前甘肃省油料、棉花、烟叶种植面积、产量统计表

img27

说明:资料来源同表3-1。

表3-2中1918年的数字和1914—1916年的数字大体一致,代表北京政府所估量的甘肃谷物产量。当时甘肃(含宁夏、青海)的人口在900万左右,这数字显然偏低。1924—1929年数字采自国民政府主计处,是作为这个时期的常年产量而公布的,发表于立法院的《统计月报》。这是民国时期国内统计的甘肃谷物的最高产量,但这严重脱离实际。1925—1929年,甘肃遇到特大自然灾害,这是甘肃近代从来未有的,这5年持续大旱,赤地千里,大部分耕地颗粒无收,但却被统计为民国时期的最高年产量之一,所以该年报统计是严重失实的。陕西省也是如此。1924—1929年的常年产量被说成是57亿斤,也是民国时期的最高产量,而陕西1 926—1930年也处于亘古未有的大旱灾中。因这个估量严重失实,故未收入本书。表3-1、3-2所反映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1931—1933年)的谷物产量,十分近似。这是甘肃在大灾之后的农业生产恢复时期。但两表不同之处也很明显:表3-1反应在甘肃的粮食生产中,糜、谷占70%左右,居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表3-2,小麦则占谷物生产的第1位,约占1/3,糜、谷二者合计,与小麦产量相近(有些年多一些,有些年则少一些)。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大体上都是这样。1934—1936年,年产量接近30亿斤。这时全省每人平均口粮在500市斤左右。这是甘肃在民国时期谷物生产的高峰时期之一。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甘肃是一个粮食不太宽裕的省。

此外,说明两点:一是大豆,本书列入谷物,未列入油料作物。从全国范围来看,列入谷物、油料均可。从西北地区来看,列入谷物较符合实际。依照甘肃省的调查,大多数地方以菜子油(含芸芥油)、胡麻油食用油。只有陇西等少数地方将大豆加工为食用油。大豆一般直接或加工后与其他谷物混食。[2]二是马铃薯(甘薯)折粮问题,历史上有每5斤或每4斤折1斤的,本书采用后者。

img28

天水民间斗、升

经济作物中,烟叶除了供应本省,还可供输出。水烟是全国的名优产品,行销全国。棉花产量满足不了本省需要,且棉质次于楚豫,长期由陕西、新疆输入。瓜果栽培在本省也有悠久的历史。品质较好的有兰州安宁堡、天水三阳川的桃,东乡(唐汪川)、敦煌的杏,河西的尖柄梨,各地的红枣等。干果以陇南一带的核桃为佳。瓜类西瓜甜瓜品质较好,且分布于全省各地。其中以兰州及周围各县和河西的较好。醉瓜为兰州特产,香甜而带酒味。籽瓜产于皋兰、永登、永靖、靖远等地,以籽大仁厚闻名。蔬菜除了高寒山区,都有栽培种植。商品蔬菜集中于城镇四郊。百合韭菜为兰州特产。百合远销外省。天水等陇南地区的蒜薹、韭薹,中部地区甘谷、陇西等地的干辣椒,都是远销外地的商品。武都、康县、天水等地的花椒,品质极好,远销新疆、青海、宁夏等地。栽培药材中,以枸杞当归党参、大黄为四大名品。枸杞主要产于宁夏,靖远等中部各地所产品质也较好。当归、党参主要产于武都、康县、岷县、舟曲(宕昌)等地,舟曲、岷县产量较多,品质亦佳。大黄以凉州、文县为佳。四大药材为本省重要出口物资。甘草也是本省重要药材资源,分布于全省。木耳、生漆等森林副产品,也是本省名产。木耳主要产于康县、武都等陇南山区,生漆则主要产于徽县、成县、天水、文县等山区。[3]

4.20世纪20年代甘肃的特大自然灾害。20世纪20年代甘肃多次发生多种特大自然灾害,其中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6—1929年)的特大旱灾造成农业绝收,导致全省大饥馑,上百万人死亡。此外,地震灾害的损失也很严重。

从1924年起,甘肃即出现局部性大旱,农业歉收。当年,全省春夏大旱。甘肃中部皋兰、金县(榆中)、会宁、狄道(临洮)、渭源、定西、靖远、甘谷、武山等17个县颗粒无收。定西每仓斗麦价十七银元甚至十八银元。1925年兰州附近大旱,正月在省督署门前发现有卖人肉包子的。1926年,陇东、陇南、甘南、临夏、定西等30个县大旱,麦苗枯死,秋季歉收,局部地区出现逃荒者。1927年,陇东、陇南、甘南以及中部地区50余县大旱,禾苗枯死,颗粒无收,饥民大批外逃。甘南牧区牧草干枯,卓尼牧区牲畜饿死大半。1928年,全省春夏空前大旱。陇东以迄河西,南起洮岷,北达宁夏。大旱、冰雹洪水、虫害、霜冻以及瘟疫流行,春、夏均不能下种,寸草不生,赤地千里。全省87个县中,灾区达65个县,灾民达244万人。1929年,甘肃在分省后只有66个县,当年却有58个县大旱。春耕失种,颗粒未收。全省625万人,连年大旱后灾民达250万人,死于饥饿者140余万人,死于病疫者60余万人。天灾又连接兵祸,死于兵匪者30余万人。定西县原有人口6万余人,后只有3000余人。

20世纪20年代甘肃的地震灾害也特别严重。1920年12月6日18时35分发生特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东经105°,在海原、西吉、固原一带,震级为8.5级,震中烈度为12度,为世界大地震之一,波及面积达170万平方公里、13个省区。省内受灾区达58个县,受灾人口达120多万,毁坏房屋及住窑30多万间,死亡35万多人,伤1万多人,压死牲畜44万头(匹)。1927年4月23日5时40分,武威、古浪一带发生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75°、东经102°,除了文县、西和两县,震波波及全省。河西灾民达30余万人,其中死亡41888人,牲畜死亡约264850头(包括4月17日武威杂木河总大渠因地震堵塞后又被洪水冲开渠口造成的伤亡),倒塌房屋共436800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