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
1930年春,刘志丹、谢子长到庆阳三道川(现属陕西吴旗县)谭世麟部,刘被任命为骑兵第六营营长。谢子长派李立果、阎红彦、雷恩钧等到陕西宜川,把杨虎城部周维琪营拉出,到三道川与刘志丹营合组为一个团,谢子长任团长。6月,这个团遭谭世麟的张廷芝部袭击,受到严重损失。
太白收枪。1930年9月,刘志丹集合三道川失散人员,以谭部营长名义带领20余人到合水太白镇,要求谭部二十四营负责供给。10月1日,将二十四营营长、副营长击毙,收缴短枪50余支、骡马10余匹。这是甘肃地区中共领导的武装向国民党打响的第一枪。随后,刘志丹将部队分为三支,分别在合水太白、庆阳南梁(今属华池县)、陕西保安、安塞等地活动。消灭了当地一些民团,吸收了一些农民参加队伍。1931年2月,三支武装共400多人,会合于合水固城乡,整编为四个连,卢仲祥、同守孝、赵连璧、贾生财分任连长,刘志丹任总指挥,部队活动于宁县一带。3月初,在张皮塬同陈珪璋部骑兵旅发生遭遇战,卢仲祥牺牲,部队损失很大。战后,刘志丹派赵连璧、贾生财等到南梁一带活动,自己则到陕军苏雨生部、陈珪璋部从事兵运工作,但屡受挫折。
南梁游击队(陕甘游击队)的建立。1931年9月,刘志丹到合水平定川倒水湾,将赵连璧、杨培胜、贾生财三支武装整编为三个大队,赵等分任大队长,全队共300余人。刘志丹等人决定,这支革命武装将在陕甘边界的桥山山脉中段子午岭南梁地区一带开展游击活动,被当地群众称为“南梁游击队”,陕西省委称之为“陕甘游击队”。这是中共领导的在甘肃开辟农村根据地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而桥山山脉中段则是这支革命武装比较固定的游击根据地。
西北反帝同盟军。1931年10月,陕北游击队(含晋西游击队)由杨仲(重)远、阎红彦率领到达华池林锦庙与南梁游击队会合。11月,陕西省委派谢子长来领导会师部队;年底又派荣子卿到正宁柴桥子村领导和改编会师部队。1932年元月,为适应“九一八”事变后反对日本侵略的需要,荣子卿宣布成立“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仲远任参谋长,下辖两个支队:师储杰(原属陕北游击队)任第一支队长,刘志丹兼任第二支队长,全军700多人。
三嘉塬缴枪。1932年2月6日(旧历春节),西北反帝同盟军进驻正宁三嘉塬。部分领导人不顾刘志丹的反对,以第二支队成分不纯为由(个别人在参加革命前当过土匪),组织执法队,将第二支队(含刘志丹在内)的枪械全部收缴,并处决了赵连璧等人,第一支队长师储杰被吓走,并带一部分人投敌。全军受到极大削弱,由700多人减员到100人。幸好这时候陕西党组织动员的三原县100多名农民参军来到游击队,稍缓解了危机。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2月12日,陕西省委代表李杰夫宣布部队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杨仲远任参谋长,下辖4个大队,大队长由阎红彦、吴岱峰、强龙光(骑兵)、白锡光(警备大队)分任,李杰夫任队党委书记。陕甘游击队公开表明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部分。陕西省委命令游击队到关中渭南等平原地区活动,但因无法立足,又回到陕甘边界。此时正值孙蔚如在兰州处决陈珪璋。孙、陈两部矛盾很尖锐。陈部在正宁、宁县的驻军加紧征粮征款,当地人民自动组织民团抗粮抗款。陕甘游击队进驻正宁寺村塬,将民团改组为农民赤卫军。3月22日,召开农民群众大会,成立了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李杰夫任主席,张进元、唐桂荣为副主席。革命委员会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开展土地革命。3月19日、4月13日,开展土地革命,动员群众配合,两次攻打正宁县城山河镇,但未攻下,部队也受到一些损失。4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宣布撤销谢子长总指挥职务,将部队改编为第三、第五支队,分别进入关中地区活动。这不仅使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消失,也使部队受到“围剿”,遭受损失。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恢复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仲远任参谋长,统一指挥,统一行动,部队在桥山山脉、黄龙山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5月底,陕西省委又命令游击队进军韩城,建立平原根据地。结果损失严重,不得已被迫返回甘肃陇东地区。
关于平原与山区之争。1932年6月底,在宁县麻子掌,游击队的领导们对今后进军的方向发生严重分歧,刘志丹等主张北上南梁,依托桥山山地,开展游击战争。李杰夫等主张南下陕西三原。双方意见很难统一,有可能导致“分家”。阎红彦、杨琪率部从陕西黄龙山区到此,坚决反对“分家”。在梁掌党队委会议上,确定以正宁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部队以阎红彦为总指挥。7月,西华池兵变后的170名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兵和干部加入了游击队,既增强了军力,又扩大了政治影响。这时,陕西省委任命李艮代替李杰夫任政委。李艮同样醉心于进军平原,反对并批判“上山主义”。在同国民党的“围剿”作战中,又坚持死守阵地,连续打了三次败仗,部队只剩下200余人,被迫转移。8月下旬,谢子长、刘志丹被分别任命为总指挥、副总指挥。12月上中旬,陕甘游击队奉命从合水转移到陕西耀县照金镇。陕西省委撤销了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仲远等人的职务。
红二十六军的建立。陕甘游击队的活动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注意,中共中央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提出了新的要求。1932年4月20日《中央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认为,“在空前灾荒与农民斗争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陕甘边的赤色游击队”,“日益壮大起来”,今后应担当起“创立新的红军的队伍及陕甘边苏维埃的任务”,为此,“首先应该从现在的游击队中选拔中坚有力的队伍成为经常的正式的红军”,“该部队的番号暂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1932年12月24日,在陕西宜君县转角镇,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王世泰任团长,杜衡兼任团政委。郑毅任团参谋长,刘志丹任政治处处长。这是陕甘地区第一支列入中共中央军委编制的红军。全团共200余人。1933年3月,中共陕甘边特委成立。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陕西耀县照金镇成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成,红二十六军也有了较大发展,人枪约有五百。四五月间,杜衡强令红二团南下创建渭(南)华(县)新苏区,几乎全军覆没,刘志丹等不足100人分散突围,返回陕甘边界。
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成立。1933年8月,在照金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王泰吉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10月4日,刘志丹返回,被任命为参谋长。18日,攻下合水城。这是红军第一次攻下甘肃的县城。随后,在庆阳毛家沟门村(今属华池县)伏击杨虎城部赵文治团,击毙100余人,俘虏100余人,缴枪200余支,扭转了自红二团南下失败后的被动局面。但这时,照金根据地中心区已被国民党占据。11月初,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包家寨子开会,决定撤销临时总指挥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师长王泰吉(后为刘志丹、杨森),政委高岗(后为杨森、张秀山、谢子长),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黄子文,辖第三团、四团,全师500余人。红四十二师集中力量开辟以南梁为中心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为自己的军事后方基地。依照刘志丹的建议,抽调干部组建了三路游击队到各地做群众工作。第一路活动于陕北安塞一带。第二路活动于庆阳、合水、保安一带,以杨琪为总指挥,高岗任政委。第二路还辖有庆阳(含庆北)、合水(含华池)、保安等地的游击队。第三路活动于正宁、宁县以及关中淳化、旬邑等地,张明吾任总指挥,张仲良任政委。第三路游击队后来发动群众组建了24支游击队,其中比较活跃的有平子游击队、宁县三支队、回民游击队等。这些游击队开始都是当地农民为了抗捐抗粮自发组织起来的。红四十二师和各路游击队的配合作战,沉重打击或消灭了上述地区十多个县国民党的村镇民团和其他地方武装,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南梁革命政权的建立。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成立,习仲勋任主席,白天章任副主席。这是边区的最高临时政权。3月以后,杨子恒部、谭世麟部等8个团向南梁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红四十二师在第二、三路游击队的配合下,先后消灭庆阳元城子民团、谭部骑兵连。4月2日,在西华池镇歼灭杨子恒部一团,其中击毙、俘虏500人,缴枪400余支、重机枪两挺、迫击炮两门。随后,红四十二师主力南下陕西耀县、淳化以及正宁地区,支援第三路游击队的斗争,恢复和扩大了根据地,使许多地方连成一片。这时,杨子恒、谭世麟部趁机于5月上旬占领南梁。红军在回师北上途中,在正宁五顷塬遭遇马鸿宾部冶成章骑兵的袭击,受到损失,但仍收回了南梁,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6月初,恢复中共陕甘边特委,张秀山任书记,成立陕甘边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
陕北、陕甘边两支革命武装会师。7月下旬,陕北游击队在总指挥谢子长的率领下,跳出国民党军的“围剿”圈,转战到陕甘边区。28日,陕甘边特委、军委,红四十二师党委同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负责人共30余人,在南梁阎家洼子举行联席会议。谢子长以中共北方局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身份主持会议,在会上传达中共中央上海临时中央局、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给红二十六军的两封指示信,指责红二十六军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梢山主义”等错误。红二十六军负责同志以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等事实为依据,进行辩护和抵制。会议决定:任命谢子长为红四十二师政委;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团长王世泰、政委黄罗斌)随陕北游击队北上,协助抗击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改组中共陕甘边特委,以工人出身的惠子俊代替张秀山。9月,红三团完成支援陕北游击队的任务后返回陕甘边区。此后,红军有了很大发展,新组建了红四十二师红一团(团长陈国栋、政委张仲良)、红二团(团长刘景范、政委胡彦英)。红四十二师在1000人以上,地方游击队发展至1500多人。
南梁革命纪念馆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工农政府)的建立。1934年11月1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改为苏维埃即工农政府,选举习仲勋为主席,贾生秀、牛永清为副主席,设立军事委员会,以刘志丹为主席。苏维埃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秣、工农监察、文化、妇女等委员会。随着各级苏维埃的建立,土地革命运动在边区开展起来。
粉碎国民党的“围剿”,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934年10月后,国民政府命令高桂滋、井岳秀、马鸿宾、冯钦哉等部“围剿”陕北、陕甘地区的红军。1935年2月,陕甘特委、陕北特委在安定县的周家崄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委后,又成立反“围剿”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2月18日,刘志丹颁发《动员令》,并部署:红军主力除了一部分抗击国民党军主力,大部分集中向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之间出击,在运动中消灭各路敌军;陕甘边区的地方游击队、赤卫军就地坚持游击作战,必要时放弃南梁。4月13日,国民党三十五师马鸿宾部占领南梁中心区。经过3个月作战,红四十二师骑兵团、一团、二团,先后在陕甘苏区拔除据点50多处,歼敌1000多人。三十五师被迫退出南梁地区。1935年7月,陕甘、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1935年8月、10月,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相继进入陕甘两省。陕甘两省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也汇入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的活动之中。
1934—1937年7月甘肃革命根据地的行政建制。1935年9月,中共西北工委、中共鄂豫陕省委(红二十五军的领导机关)联席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任省委书记,王玉生任省苏维埃主席。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决定在陕甘宁晋地区设立办事处,博古任主任,将所辖苏区统一划分为陕甘省、陕北省、关中特区、神府特区。陕甘省委(设下寺湾)由朱理治任书记,李富春任副书记,王玉生任苏维埃主席,朱开铨任副主席。1936年5月,中共中央撤销陕甘省,成立陕甘宁省,李富春(后为刘景范)任书记,马锡五任省苏维埃主席。机关先设在陕西吴旗县,后设甘肃环县河连湾。县级革命政府(苏维埃)设置情况大体如下:1934年11月—12月,成立华池县(县机关设在南梁何沟门)、赤门县(辖区主要在华池县,也含陕西保安吴堡川一带,1937年秋撤县)、庆北县(辖区在华池柔远城一带,后并入庆阳县);1935年成立的有合水县(县治太白镇)、新正县(县治湫头)、永红县(正宁下南坡头,不久撤销)、新宁县(宁县杨家塬子);1936年成立的有环县、曲子县、豫旺县(豫海县回民自治区政府)、固北县(固原城东北部,县治先在董家庄,后迁河连湾,1938年撤销)、赤庆县(以元城为中心,1937年7月撤销)。新宁县、新正县在行政上隶属关中特区。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将陕甘宁省辖区划分为边区、统战区两部分。边区又分为三边分区和庆环分区。庆环分区辖曲子、华池、环县、固北四县。统战区成立陇东特委,书记袁国平,直属中央领导,机关设在庆阳;下属庆阳、合水、镇原、宁县、固原5个县和西峰、驿马关两个工委。边区主要是原苏维埃区域。统战区各县都有部分乡、区是苏维埃区域,设有中共县委,有红军,但也有国民党政权和驻军(正规军、保安队等)。7月,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撤销,成立庆环分区党委。[2]
会宁会师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