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诗经》三部分解读

甘肃通史:《诗经》三部分解读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中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指乐舞的曲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收集的基本上就是各地的民歌。“雅”,旧儒认为乃宫廷文人所创作的诗歌;当代研究者多认为也是乐调,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诗歌。

五、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汇编、整理成书的时间,可能晚至春秋中期;但所收集的作品,却跨了较长的时段,包括许多能被文字记载下来的时代最早的民间诗歌创作。诗歌最初由乐舞衍生而出,即迎合乐舞的节奏而歌之咏之。《诗经》中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指乐舞的曲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收集的基本上就是各地的民歌。“雅”,旧儒认为乃宫廷文人所创作的诗歌;当代研究者多认为也是乐调,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诗歌。但《诗经》中大小二雅的作品中,其内容和风格都明显与《国风》有别,恐不宜单纯以地域区分之。至于“颂”,为用于宗庙祭祀之乐章,古今无异辞。《诗经》所收作品中,涉及甘肃地域的有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和《秦风》,以及《大雅》中的《公刘》一诗。《诗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性质,其关注民生、直抒心声、弘扬积极处世态度的人文精神,其以赋、比、兴为主要手法营造意境的艺术造诣,在上述作品中都有充分展示。

1.豳诗

《公刘》是《诗经》中几首反映周族创业经历的著名“史诗”之一。它叙述了姬周先祖公刘率领族众,从其祖父不窋生活的“戎狄之间”(今陇东北部庆城县一带)迁往幽地(今陇东南部宁县一带),拓展新领域的史事。(10)如果说在姬周颂扬其始祖后稷的诗歌中还保留着一些神话色彩的话,对公刘则已完全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杰出首领来描画了。诗中虽也写他与众不同的华美佩饰,但更多地写他为安置好族众的生产与生活而殚精竭虑,前后奔波,还突出他和群众同欢共饮的热烈场面,塑造了军事民主制时代一位精明干练而又性情豪放的首领形象。诗中对部族择地营邑的全过程,如考察环境、分析地形、寻找水源、规划耕地、运取建材等等,都作了细致的陈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水平。陈述中着意铺张场景,渲染气氛,排比句式的使用尤为后世所仿习。如写公刘族众在“京师之野”定居时的欢愉情景:“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四个排比句有力地强化了读者对那个谈笑风生场面的印象。

《豳风》是十五国风中时代最早的篇章,其《七月》一诗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该诗和《公刘》一样,主要采用了“赋”的表现形式。所谓赋,就是直接叙述,质朴流畅地铺陈其事。全诗以时间为线索,写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和悲苦生活,又不时地以贵族们的安逸享受来做对比。以时间为线索,却并非严格按月序说事,诗人思绪活泼跳跃,笔触处皆成乐章,写实而不为实所缚;以两种生活作对比,却并不嵌入理性说教,一切都融在自然叙事之中,沉静蕴藉,怨而不怒。如写农民终日劳作,不得休息:“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好不容易收获完了庄稼,就得立即“上入执宫功”,去为贵族们修缮房屋。白天黑夜地忙,要赶在春播前完成任务,然后全力投入春播。没有激烈的控诉,全是平静的述说,但农民被奴役的实情已昭然于诗句中。这段诗6句中3换韵,且四言、五言间用,伸缩舒缓,别具风韵。

《汉书·地理志》言及豳地时曾指出:“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的确如此。姬周是以创育、发展农耕业而著称于史的,陇东地区早在公刘时代即已奠定了农业基础。《豳风》突出表现农业生产,正合乎文学艺术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创作规律。《七月》一诗中有大量关于物候的描写,与不同季节村社生活场景相应相辅。许多物候表述语言生动,富于情趣,如:“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纯以昆虫的活动与习性咏示季节、气候的逐渐变冷,下面的诗句即接言要“穹室熏鼠,塞向墐户”,准备过冬。“动股”、“振羽”已极尽虫态,而蟋蟀易处的递述尤为妙绝。

《豳风》中还有些作品,各以其独具的特色而深受世人称誉。如《鸱鸮》,全诗采用“比”的表现手法,以一只母鸟的口气,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同逆境的抗争。所谓“比”即比喻,以此言彼,在所陈述的事物中寓含着另外的意义。此诗写母鸟的幼雏被鸱鸮(猫头鹰)攫取,而自己要奋力修复好居巢。诗人倾诉被欺凌者困危无助的凄楚处境,感人肺腑:“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予维音哓哓。”本诗被公认为使用比喻手法的典范。又如《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以砍柴需用斧头比喻娶媳妇得靠媒人,意显理明。此诗贵在设喻畅朗而贴近生活,一下子就能被读者接受。所以,虽寥寥数语,却给人印象至深,以“作伐”指代婚姻介绍的典故,即缘此而出。

2.秦诗

《汉书·地理志》言秦地,曰:“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河西,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后文即引《秦风》为证。秦人诗歌确如班固所说,充盈着一种刚勇尚武的精神,对车马射猎的描述,占据非常突出的位置。《小戎》一诗就很具代表性。此诗立意原在抒发一位女子对其从军之夫的思念,但秦国崇爱车马、精于战御的社会风气,却引领诗人不自觉地把浓墨重彩挥洒到对战车装备的刻画上。全诗三章,章章以自豪的语气陈说战车的结构、车上的设施、马的佩饰、马与车的套联方式、武器的种类和式样。内容之纷繁,用语之华盛,登峰造极,无以过之。扬之水先生称誉此诗云:“其写车、写马、写兵、写饰、写御,无一不实,无一不确,所谓‘据其习俗以歌其土风,自有著见不可掩匿者’,故后人言车制,常举《小戎》。”对其表现技巧更是赞不绝口:“《小戎》写车,多半用名词,而名词兼了动词,兼了形容词,然后以气、以韵,结构成一对一对打不散的句式,笔墨便俭省到无一字可增减。”(11)

秦人的尚武精神,在《无衣》一诗中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强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后二章又反复昭宣这种意愿:“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颂扬着与战友精诚团结、同患难共命运的崇高信念。诗中未流露丝毫对战争的抱怨和恐惧,只有共同对敌的壮志豪情。唐代发现于天兴县(今陕西凤翔)的10只石鼓,上面刻有10首当今学者多数认为属春秋时期秦国作品的四言诗,可视为描绘狩猎场景的代表作。虽因年久残损阙文太多而难以通读,但由其断章存句中仍可窥秦人尚武的民风。“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img267”,“左骖旛旛,右骖img268img269”,“四马其泻,六辔沃若”,“田车孔安,鋚勒駻駻”,“帅彼銮车,忽速填如”等类诗句,频现于各章,洋溢着和《小戎》相仿的气势,在艺术风格上,二者可谓一脉相承。

在所有民歌中,爱情都是永恒的主题,《秦风》自也不会例外。写爱情的秦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首推《蒹葭》。全诗三章,首章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后二章句式相同,循《诗经》叠章复沓、反复咏叹的传统,只在几个节点上变换用词,以强化情感。此诗以蒹葭(芦苇)和白露起兴,抒写对意中人的向往、追寻和思念之情。所谓“兴”,是《诗经》中最擅长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先说某一事物以引出所要咏述的内容,展景赋事,触景动情。高明的起兴,与所引发的内容有内在联系,能参与形象的塑造,或产生烘托情感的作用。此诗即如此。意中人被置于深秋季节的绿洲水边,诗人只能满怀思恋地遥注倾慕,可望而不可即。蒹葭和白露便成为这种特定环境的组成部分。眼前是一片深秋的凄清肃凉,内心是无限失落的迷茫惆怅,这正是此诗所要营造的境界。《蒹葭》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后世难以超越的高度。

《权舆》一诗,则显示了决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此诗写一个没落贵族的自伤自感,他追念往昔住得阔气、吃得尽兴的甜美生活,慨叹如今的拮据困窘:“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短短两章,活灵活现地描画出一个寄食者可怜而猥陋的心态,令人难抑轻蔑的一笑。那些在社会动荡中丢掉了权位,从而失去剥削来源的贵族老爷们,竟是这样一副嘴脸。须附带提及,《权舆》的句式也可圈可点。三、四、六言共用于一章,节奏上错落起伏,诗意的表达却顺畅和谐,格调不俗。

【注释】
(www.xing528.com)

(1)陈兆复、邢琏:《原始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2)岳邦湖等:《岩画及墓葬壁画》,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3)以上有关甘肃岩画的资料,主要参考岳邦湖等著的《岩画及墓葬壁画》(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一书。

(4)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5)祝中熹:《物华史影》,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89~191页。

(6)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35~236页。

(7)《秦早期都城和陵墓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大成果》,《陇南报》2006年11月17日第1版。

(8)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9)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10)参看本书第三章第二节。

(11)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