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的岩画艺术详解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的岩画艺术详解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在欧洲的一些洞窟中;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则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现。甘肃境内的岩画发现较迟,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其中一幅狩猎图描绘8个猎手围攻4只野牛及梅花鹿,着意刻画了野牛的凶猛和猎人的勇敢。与河西走廊其他地区相比,黑山岩画在艺术构思和雕凿手法上,均技高一筹,代表了甘肃古代岩画的最高水平。

一、绘画

1.岩画

岩画是人类最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在欧洲的一些洞窟中;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则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现。我国的岩画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极其广泛,是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岩画和世界岩画一样,内容表现了先民对大自然以及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知,抒发了他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逐渐认识自我过程的激情。岩画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先民生存斗争的场景,也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学者称“它是人类描绘在岩石上的一部远古史”(1)

甘肃境内的岩画发现较迟,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甘肃岩画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呈现。现已发现的岩画大都分布在河西走廊西部,那一带历史上长期是牧猎部族生活的地域。在马鬃山西北的霍勒扎德盖,曾发现过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而新石器时代的一些考古文化如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都曾延伸至那一地区。至于月氏、乌孙、西羌、匈奴等部族在河西走廊的居住和流徙,古文献中也不乏记载。岩画内容包括狩猎、放牧、乘骑、征战、舞蹈、斗殴、动物交配、男女交媾、男根、女阴、太阳神等场景和物象,涉及的动物有野牛、野骆驼、野驴、大角羊、北山羊、大角鹿、梅花鹿、虎、狐狸、狼、大象、马、狗、鹰、大雁、蛇、鱼等。图象万千,意蕴神秘,构成了草原文化地带一道奇特的艺术景观。

甘肃岩画最先发现于嘉峪关地区的黑山山脉,目前已知有岩画点30多处,约280余幅。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的四道鼓心沟,岩画点比较集中。画面雕凿在谷底两侧坚硬的石崖上,绵延约1公里,距地表高度大都在1~2米左右,高处的悬崖峭壁也有少量分布。该地岩画计有30余组,180幅。内容多为群体活动场面,尤以狩猎和舞蹈的图像生动传神。其中一幅狩猎图描绘8个猎手围攻4只野牛及梅花鹿,着意刻画了野牛的凶猛和猎人的勇敢。野牛粗尾翘起,犄角高耸,奋力前冲,一名猎手已被牛角抛向空中,而另一名猎手仍在弯弓射击。画面通过人兽拼搏的惨烈景象,表现狩猎生活的本质特征,感人至深。

描绘舞蹈的几幅岩画,造型生动,场面壮观。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还有一幅是30个人的集体舞,舞者身着袍服和长靴,腰间束带,有的头顶饰有羽翎。或双手叉腰,或单手叉腰而一手挥动,分上、中、下三组,队列整齐但不呆板,动作不尽统一却和谐有致。岩画中的动物种类具有草原生态环境的鲜明特色,大都构图活泼,形象逼真。与河西走廊其他地区相比,黑山岩画在艺术构思和雕凿手法上,均技高一筹,代表了甘肃古代岩画的最高水平。

祁连山地区的岩画,分布在海拔2500米~3500米的高山峡谷中,内容更为丰富,展示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画面。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别盖乡大黑沟岩画,编号第5组的一幅,画的是一头大象,背微弧,短尾,四足直立,长鼻曳地,给人以安静温驯的印象。以祁连山地带的寒冷气候言,通常情况下大象是不可能生活的;大象出现在该地岩画中,令人困惑。狩猎题材在大黑沟岩画中同样十分突出,有些群体狩猎的画面,不仅反映出狩猎对象的多样性,更表现了猎手的分工协作。人、兽布局错综,动物形态不同,人物动作各异,场景多变,情趣盎然。有一幅人虎图,风格独特,意象深奥。该图以粗线条凿刻在一块巨石上,满幅盈目的是一只猛虎,硕首巨尾,双目圆睁;有两人立于虎背之上,两臂展扬,作舞蹈状。研究者认为,此图“可能属于原始宗教中的动物崇拜,把动物神化了。创作者在处理动物和人的关系时,往往将动物画在主要的位置,而将人置于从属地位,动物显得异常高大,人的形象显得十分渺小”(2)。马鬃山地区山德尔岩画中,有一幅刻画了男女交媾前性冲动的情景,构图简洁,但却意象清晰。此图不仅为史前社会生殖崇拜这一历史现象增添了新的论据,也为当地岩画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甘肃岩画的一大特点,是时间跨度决不限于史前期,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它们的发现,丰富了世界岩画的内涵,充实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岩画体系。仅就先秦时段的那部分岩画而言,对于研究早期人类的生存史,以及牧猎部族的经济形态和社会风貌,乃至河西地区古代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3)

2.地画

大地湾四期文化第五区F411房间内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地画,是迄今所知我国时代最早的用颜料绘制于室内的美术作品,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第一画”。此画规格、构图内容及文化功能,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已作过绍述。这是一幅由多个人物和场景构成的叙事图,是用炭黑颜料绘在经细致加工过的室内白灰地面上的。从世界范围内看,史前美术多以岩画和壁画的形式出现,绘于地面者,尚难觅其偶。我们判断它是一幅交感巫术的法器性质的作品,是为了完成一件宗教的神圣使命而创作的。作者画出群体狩猎终使猎物落入陷阱的情景,目的是使这场面感应现实生活中的狩猎也取得同样的成功,画面内容正是人们所企盼的。这样的美术作品,事实上具有再现生活与凝固信仰的双重性质,在狩猎主题背后是一种强烈的精神祈求。所以,作者动手绘制前须针对巫术意图而确定题材,构思场景,设计人与物的布局,也就是说,要经历严肃的酝酿。这种创意过程,是一幅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美术作品必备的因素。

地画只用黑、白二色,充分发挥了极色对比的醒目效应。线条粗细相辅相配,直、弧、折、斜,根据需要而灵活变化,又用了平涂和留白兼施的手法,笔触虽粗犷朴拙,但生动地勾勒了人物和动物的形象。从人物姿态的动感上看,作者不仅较准确地把握了人体各部位的比例,而且熟悉人体行走时的基本特征。人物的动作相似,而身躯某些部位宽窄丰瘦的配置却明显不同,作者显然已在追求人物塑造的个性化。画面布局合理,4个人物(其中2人形象大部脱失,但据残迹尚能判断其位置)前后错落,恰当地渲染了集体协作、共同奔向猎获物的气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画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画上部人物用了平视法,观察角度略微左斜,这样更利于表现人物前行的姿态;画下部陷兽则用了俯视法,这样可使阱内猎物充分呈现在观者眼前。这种技巧实开中国绘画独具的多点透视法之滥觞。

全画线条柔和,不见硬锋痕迹,转弯和收笔处常留有细微的岔道,同一线条也有粗细的变化,可以肯定不是以硬物画出来的。联系那时早已流行彩陶,而彩陶纹饰乃以软物描绘的事实思考,地画应当是用鸟羽兽毛或植物纤维结扎于木杆而成的原始毛笔绘制的。可以这样认为,此画所包含的许多美术创作的基本要素,如作画的设题立意,多种线条的运作技巧,平视法与俯视法的兼用,特殊的绘画工具等等,都被后世中国绘画所承袭。(www.xing528.com)

3.陶画

前文言及的彩陶,其纹饰可视为最早的装饰画。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感和想象,凝结在日常习用的生活器皿上;而线条和色彩,乃造型艺术赖以存在的两大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说,彩陶纹饰是我国史前美术创作的特殊表现形式。其纹样含有不少动物、植物的写实形象,而更多的是各种几何图案;但几何图案也是以线条千变万化、交错流转为旋律的,更因陶面与颜料的色彩辉映而魅力无穷。图像显示所凭借的种种形式规律,如平行、交叉、叠压、反复、直曲、粗细、疏密、连续、间隔、均衡、对称、反差、统一、节奏、韵律等等,彩陶纹饰全都具备。

甘肃是彩陶的故乡。我国时代最早的彩陶创制在甘肃,彩陶工艺的鼎盛期呈现在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彩陶即已普遍出现。绘制在各式陶钵口沿内外的那一圈红彩带,拉开了我国彩陶艺术壮丽场景的序幕。它被设计在最常用器皿的最突出部位,显然表达了某种意识,某种观念;最早的彩绘使用红色,也同世界上许多地区原始居民崇尚红色的习俗相一致,红色被认为象征着神秘性和生命力。李泽厚先生在论及原始人喜欢红色的问题时曾说,以红色作装饰“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4)。我们还不敢断定大地湾人的彩陶纹饰已具有“巫术礼仪”的意义,但那些简单的红彩饰带至少已经是某种社会性的“符号”,标志着大地湾人把美的事物再现于生活中的意念。在部分钵形器的内腹,运用同样的暗红色画出一些单独的纹样,构图怪异,略似水草,并不连续,似无装饰功能,却又非随意而为,颇具神秘色彩。它们也许含有李泽厚先生所说的那种“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

大地湾二至四期文化,彩陶工艺获得显著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纹饰已广泛出现在许多种器类上,施彩部位主要集中在器物外壁的上腹部及盆、钵的口沿处,构图布局已能随器型而变化。图案以几何纹为大宗,但动、植物纹已开始被使用,直线之外,折线、弧线、交叉线、圆点、圆圈、三角等都已成为构图要素,色彩也演变为以黑彩为主。线条简洁明快,纹样规整有序。一些动物类纹样经历了由模拟写实向抽象图案演变的过程。如大地湾二期文化(半坡类型)具有标志性的鱼纹,前期多为独体肖生,力求再现自然界的游鱼,故选择鱼的正面或侧面的最佳表现角度,头、鳃、身、尾和上下鳍全都画出。常使用黑白相间的技法,用留白显示微张的口、眼或睛圈、鳃纹、背鳍和侧鳍,形象鲜明,惟妙惟肖。后来渐趋程式化,鱼的头部开始变得复杂且加长,再后来便转向简化和分解,产生变体,造型越来越规整,最终图案化,写意完全取代了写实。过程中又出现鱼同人面或同其他物象的复合图,其图腾含义或巫术含义更加明朗。在盛行鱼体分解复合的陶绘阶段,鱼头成为构思图案的重点。各种解构形式中有一种颇值得注意,即将鱼头从中间剖分,向左右两侧展开形成对称图案。这种表现手法,可能已开日后商周青铜器兽面中剖、对称展开那类纹饰之先河。不仅是鱼纹,在鲵纹和鸟纹中,也都意象鲜明地显示出由肖生向图案化演变的规律。

大地湾文化彩陶鲵鱼纹演变示意图

大地湾文化彩陶鸟纹演变示意图

大地湾文化彩陶鱼纹演变示意图

到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工艺进入黄金时代,其陶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空前高度。马家窑彩陶胎质坚腻润泽,呈鲜亮的橙黄色,施以黑彩绘出的纹饰特别明丽悦目。突出特点是擅长使用各种弧线,常以平行直线与复道曲线、波浪线相间,呈有节律的直、曲对比。不同格式的旋式图案,柔和畅朗,给观者以强烈的流动感。多用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同心圆纹和平行线纹,更善于施展以点定位以及用圆点辅助弧波纹的技法,使纹样结构旋延交展,永无休止。许多器物还满饰内彩,内外花纹交辉,亮丽无比。从不同角度观察器物,都能欣赏到和谐优美的画面。出土于陇西县首阳乡吕家坪的一件双腹耳尖底瓶,其纹饰可以代表马家窑文化早期陶绘的风格。瓶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橙黄色细泥陶,小喇叭口,细颈,丰肩,腹下收成尖底,腹两侧设拱形小耳。器表施浅红色陶衣,外绘黑彩,颈部与近低处饰多道平行条纹,肩腹部饰四方连续旋纹,以虚实相间的同心圆突显漩涡中心,以多重弧线组成的顺时针方向旋出的叶片状纹表示涡流,旋叶间缀以虚空圆点,宛若溅起的水珠。虚实兼备的圆圈和圆点,不仅在绘图时起了标位作用,而且使画面飞动的旋叶产生核心稳定的效果。整幅图案结构严密紧凑,线条柔和流畅,美不胜收。生活在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两岸的马家窑文化居民,对流水浪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漩涡纹和波浪纹成为其陶绘的主体性纹样,急流奔涌、水花旋出的动态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圆圈纹图案汇要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圆圈纹图案汇要

中期以后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又出现锯齿纹、垂弧纹、四大圆圈纹、葫芦网格纹以及蛙形为母体的神人纹,图案向更加繁缛、华丽的方向发展,装饰面也越来越大,一派富丽堂皇的气象。至晚期方渐呈衰势。马家窑文化之后,甘肃境内几支青铜文化的陶绘艺术已盛景不再,但不同地域的陶绘风格却各具特色,图案又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有些纹样突破了旧的传统,清新动人。可谓晚霞满天,别有风韵。如沙井文化陶绘对各种三角形特别是狭长式倒三角形的运用,同中有变,变中求同,已达摆布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