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先秦卷:灵魂意识与丧葬习俗

甘肃通史先秦卷:灵魂意识与丧葬习俗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民的灵魂信仰,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在墓葬制度和习俗中。尽管葬具及随葬品显示出殉者身份有高低之别,但殉者灵魂为墓主服务的丧葬理念则是很清楚的。丧葬制度和习俗的不断演变,反映出灵魂观念已成为全社会性的正统信仰,并在日益强化。

甘肃通史先秦卷:灵魂意识与丧葬习俗

一、灵魂意识与丧葬习俗

人类大脑是在漫长世代的生存斗争和劳动实践中,逐渐发达起来的。观察世界并把世界秩序化的思维活动,是由发育中的大脑生理结构所决定的本能。但童年期人类的思维还处于同行动胶着在一起的精神状态,靠经验和模仿推动想象,逻辑与非逻辑联系含混其中。在未达到抽象思维形式前,人们还不能把自我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万物和人自身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说,万物都被人格化,人们把自己的意识投射到所有被感受的事物中,认为它们都具有和自己一样的经验和性能。这就是所谓“万物有灵”观念。和万物有灵观念融合在一起的是对自然力的崇拜。那时人类的生存能力相当低下,面对威力无穷、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必然产生恐惧和敬仰。人们相信存在一种不可抗拒的、主宰一切的力量,它具有和人一样的情感和意识。它能制造灾难,降临祸咎;也能接受人们的祈求,满足人们的某种愿望。这种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人类思维能力成长到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的阶段,便会通过对睡梦、疾病、昏迷、死亡以及水中倒影等现象的长期体验观察和思考,产生自我具有灵魂并且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意识。脱离了肉体的灵魂,和那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是相通的,对现实生活会发挥某种影响,能感知人们的意愿,给人们带来灾祸或福瑞。这种灵魂及肉体二元化的思想认识,应当说是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精神领域中意义最显要、影响最深远的一大进步,后来的哲学意识、政治理念以及种种文化行为,大都缘起于此。

先民的灵魂信仰,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在墓葬制度和习俗中。基于人死后灵魂仍存,并在现实生活中起作用的信念,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即开始有意识地安排对族内死者的埋藏,出现了反映一定宗教意念的葬式、葬仪,并给死者身旁放置陪葬品。进化至新石器时代,不论哪种文化类型,尽管各自的习俗存在差异,但都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丧葬传统。在灵魂信仰的文化背景下,死者需要生者安置照料,并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祭享告慰,方能灵魂安宁;生者需要死者眷顾保佑,赐福避灾,族体才会昌盛。冥域和人间虽是两个世界,但二者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

甘肃境内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墓地就在居住区附近,那是先民群落聚居生活的折射,意味着死者在冥世的聚居。盛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含仰身直肢和屈肢两种。墓向也分东西向和南北向,但以头西向的墓葬为多,“推测他们根据西方为日落方向,认为西方是人们魂魄归宿之所,以为人死后都要到那里去继续生活”(1)。墓内一般都置随葬品,如生产工具、饮食用具、装饰物以及猪的下颌骨。显然,这都是死者在冥世生活所必需的,寄寓着生者对死者灵魂幸福的愿望。儿童则多用瓮棺葬,以陶瓮为棺,以陶钵作盖扣于瓮口。值得注意的是钵底皆钻有小孔,那是供灵魂自由出入的通道。先民认为,灵魂也存在成年和幼年之分,对儿童的灵魂须特加关护。(www.xing528.com)

大地湾一期文化之后的甘肃境内史前墓葬中,墓式、葬式、头向、葬具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性质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各种文化类型显示出各自的特征,但总的趋势是墓葬形制越来越规整,葬式越来越多样,葬具越来越讲究,随葬品越来越丰富,而且,越到后期越能看出死者的贫富差别,甚至个别墓中出现殉人现象。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地,有一男二女合葬墓3座,均为男性仰卧居中,女性侧身附向于男身左右,下肢后屈。另有成年男女合葬墓10座,皆男性直肢仰卧居左,女性面向男性侧身屈肢居右。永靖县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16座成人男女合葬墓的情况,也都如此。这是父权社会男性主导地位在葬俗中的反映,但主导意识仍立足于灵魂信仰,让女性的灵魂在冥世中继续依从于男性。殉人现象的意图愈加明显,即让殉死者的灵魂供墓主驱使。这种葬习在文明时代的贵族社会中更有恶性发展,如秦国的殉人现象就非常突出。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中字形大墓(M2),墓室和墓道中共殉19人;圆顶山秦人墓地一座中型贵族墓(M2),墓室壁龛内殉有7人。尽管葬具及随葬品显示出殉者身份有高低之别,但殉者灵魂为墓主服务的丧葬理念则是很清楚的。

丧葬制度和习俗的不断演变,反映出灵魂观念已成为全社会性的正统信仰,并在日益强化。大地湾中后期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墓葬中,存在越来越多的“二次葬”现象,反映了一种灵魂回归的意念。本氏族的成员,由于族外群婚或他种原因而死于异乡,最终要将其尸骨迁回原氏族的墓地,使其灵魂在故土获得安宁。

侧身屈肢葬式

又如屈肢葬式,在甘肃境内许多古文化类型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这种葬式,在已进入文明时代的秦人墓葬中,屈肢葬式也为庶民大众所普遍采用。这种葬式的特点是,不论仰身还是侧身,死者躯体都呈蜷曲状态,大腿前屈,小腿后屈;蜷曲特甚者,大腿面紧贴腹部,脚后跟紧靠臀部。这是一种入殓时用强力故意造成的姿态,显然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关于屈肢葬式的宗教含义,研究者作过多种解释,有“胎姿”说,认为意在使死者恢复生命的初始状态,即在母腹中的姿势,以象征死亡向再生回归;有“睡姿”说,认为意在使死者处于睡眠休息的自然状态,以示死亡是一种舒适的长憩;有“奴姿”说,认为意在使死者保持奴隶的卑屈状态,以示在冥世中仍将恭顺事主;有“捆姿”说,认为意在捆缚死者的灵魂,以免其离墓作祟,扰害生人。(2)且勿论诸说的是与非,有一点是肯定的,屈肢葬式不仅是灵魂信仰的产物,而且是灵魂信仰更加世俗化、更加义理化的表现。葬式不过是在某种宗教意识主导下,人们处置、掌控死者灵魂的一种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