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先秦卷-合纵失败揭示秦国实力飞跃

甘肃通史:先秦卷-合纵失败揭示秦国实力飞跃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次由魏国发动而显赫一时的合纵行动,却以惨败告终,表明秦之国力已飞跃至新的高度。可以说,秦国背依陇原、雄立关中、虎视六国的战略态势,在惠文王时代轮廓已相当清晰。由于秦国内部斗争而导致军事、外交出现了许多错误,使赵国在长平战后未至灭亡,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已威势殆尽,实难东山再起,与秦争锋。

甘肃通史:先秦卷-合纵失败揭示秦国实力飞跃

四、灭亡六国

商鞅变法是围绕“耕战”这一主导思想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秦国走向富强。所以,变法的成功在军事、外交领域表现最为鲜明、突出。辕田制和军功爵制,不仅有效地扩大了兵源,也有效地调动了服役农民的战斗积极性;同户籍制度伍、什结构紧密配合的军队编制,也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组织、指挥水平;而军工生产居优先地位的青铜制造业,以及高度发达的畜马业,又使秦国军队具有装备上的优势;再加上以才任士的用人传统,吸引了列国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至秦谋求发展,这更强化了秦的国势及军事力量。

战国后期的秦国军队,步、弩、车、骑各类兵种齐全,武器精锐,军纪森严,战法先进,士卒勇猛,具有令列国望而生畏的战斗力。当时即有军事家做过这样的评价:“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坠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18)虽然辞涉夸张,但当时秦军之锐猛,为列国所公认。

史载孝公四年(前358年)西山之役,秦打败韩国。4年之后,魏攻赵都邯郸,秦乘机攻魏,战于元里,灭敌七千,取魏之少梁。秦国开始扭转弱势,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此后商鞅曾亲自主持过数次伐魏的战争,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惠文王即位时,“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19)此时秦的外交地位已有明显提高。

魏是秦最重要的邻国,过去秦曾长期受制于魏,在经历了献公、孝公时代秦、魏一系列交锋后,如今两国实力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化。尽管魏国在内政、外交两方面都作了许多努力,以图与秦抗衡,但终难抵御秦国的强势攻逼。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20)。短短数年之内,魏国屡败,纳城献地,受尽屈辱。秦国则完全收复了河西地区,巩固了与列强逐鹿中原的战略地位。

在这一段时期内,各大国相继称王,相互间的斗争空前激烈。为了联合盟友,形成强势,以削弱、战胜敌对集团,列国纷纷展开复杂而多变的外交活动,形成了以“连横”与“合纵”为轴的斗争形势。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联合韩、赵、燕、齐及匈奴伐秦(21),“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这次由魏国发动而显赫一时的合纵行动,却以惨败告终,表明秦之国力已飞跃至新的高度。两年之后,秦又挥师西南,灭掉了巴、蜀二国,进而控制了今四川之大片地域。秦国由此掌握了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的四川盆地,并大大加强了秦国西境即今甘肃东部地区同巴蜀的联系,为国力的进一步隆盛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后来修筑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川西平原成为安定富庶的“天府”,使秦国“擅巴蜀之饶”,被古今学者一致认为是其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物质因素。

此后秦国又“伐取赵中都、西阳”,“伐取韩石章”,“伐取义渠二十五城”,“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攻赵,虏赵将庄”,“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伐楚,取召陵。丹、黎臣”。以上仅为秦惠文王更元之后14年间的重要军事行动,已足能显示当时军事、外交上的强势地位。惠文王死后,其子武王即位,已形成“韩、魏、齐、楚、赵皆宾从”(22)的局面。可以说,秦国背依陇原、雄立关中、虎视六国的战略态势,在惠文王时代轮廓已相当清晰。

此后,经历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直到秦王政,在将近90年的时间内,秦国凭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精锐的军队,运用灵活多变、伺机寻找并利用敌对阵营裂隙的外交手法,同列强奋力周旋,捕捉战机,在不断夺占邻国土地、消灭敌国兵力的同时,一步步地瓦解了最强大的对手齐与楚的外交攻势,破坏了六国联盟,实现了各个击破。

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年),齐国联合韩、赵、魏、燕攻秦,虽然迫使昭襄王放弃了帝号,并把以前夺取的部分地区归还了魏、赵,但五国军事上并未取得实质性胜利,各国军队貌合神离,相互观望,最后各自撤兵。这次开始阶段声势浩大而最终以偃旗息鼓告终的合纵行动,暴露出反秦阵线的重重矛盾,已难构成对秦的真正威胁。相反,秦国的力量不仅未被削弱,还继续保持着对魏、韩等国的攻势,并能以盟主地位,于前284年,联合韩、赵、魏、燕共同伐齐。(23)此役由燕将乐毅统率指挥,连下70余城,齐国几乎灭亡。虽然后来齐国反攻得手,收复了失地,但经过这次惨败后已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

前280~前278年秦对楚连续3年发动大规模进攻,拔黔中,取鄢、邓,占郢都而为南郡。仅在鄢城一战中,楚军即损失数十万之众。在经受这些沉重打击之后,楚国也一蹶不振了。

战国时期秦国君位世系(表中括号内纪年均为公元前纪年,国君的序号与春秋时期的世系表相接)

晋中最强的赵国,虽然曾在前270年的阏与之役中大败秦军,但却并未改变秦一国独盛的局面。韩魏的加速衰微,更使赵国难承抗秦的重任,勉力支撑了一段时间后,前260年,终于发生了战国时期规模最大也最惨烈的秦、赵决战——长平之战。结果,赵军被围46天,粮尽援绝、主将战死,赵军全线瓦解,40多万士兵降秦后被全部“坑杀”。由于秦国内部斗争而导致军事、外交出现了许多错误,使赵国在长平战后未至灭亡,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已威势殆尽,实难东山再起,与秦争锋。

至秦王嬴政即位,“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24)。曾经被视为“列强”的六国,均已江河日下,颓势尽显;而战略要地,则已大都为秦所控制。前230年,秦灭韩,前226年灭楚,前225年灭魏,前222年灭燕赵,前221年灭齐。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全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91页。

(2)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3)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8页。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

(5)《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文物》1982年第2期。

(6)徐中舒:《先秦史论稿·〈中国史稿〉第一册批语》,巴蜀书社,1992年,第371页。(www.xing528.com)

(7)《史记·货殖列传》。

(8)刘光华主编:《西北通史》第1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9)王学理主编:《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10)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11)祝中熹:《物华史影》,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42页。

(12)王学理:《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13)袁仲一:《秦始皇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74页。

(14)祝中熹:《关于〈诗·卫风·氓〉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1985年第4期。

(15)王学理主编:《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23页。

(16)高敏:《秦汉史探讨·秦汉的徭役制度》,《秦汉史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语。此段文字有另一种断句:“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右。”两种断句都能从古文献中找到根据,反映了对“正”和“力役”两个词的不同理解。但对秦民一生要承担的徭役和兵役的总量,两种断句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18)《战国策·韩策一》。

(19)此处及以下引文,凡未另注出处者,均见《史记·秦本纪》。

(20)林剑鸣先生在其《秦史稿》第十章注4中指出,《秦本纪》对惠文王七年伐魏之役的记载有误,秦将应为公孙衍而非公子卬,斩首数应为四万五千而非八万。

(21)这次伐秦究竟有哪些国家参与,诸书所载不一,《史记》本身也有异说,此从《秦本纪》。

(22)今本《史记》“赵”作“越”,《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赵’”。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已指出:“张文虎曰:越为楚成王所破久矣。作赵是。”

(23)这次伐齐的参与国,《史记》诸篇有不同的说法,此从《秦本纪》。

(24)《史记·秦始皇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