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穆公开拓千里土地,西戎归属甘肃

秦穆公开拓千里土地,西戎归属甘肃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左传》文公三年言穆公“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用语稍繁,谓“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李斯列传》又谓穆公“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秦穆公开拓千里土地,西戎归属甘肃

二、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1.穆公扩张国势受阻于晋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秦国基本上肃清了关中地区许多戎族据点,继承周人早已创造的先进生产条件,逐步安定了社会,恢复、发展了经济,国势日趋强盛。至穆公时代,秦已成长为同强国晋、楚相抗衡的西方大国了。

秦穆公名任好,德公之少子,继其兄成公即位于前659年。其父其祖为秦国奠定的昌盛基业,培育了穆公拓展实力、称霸中原的雄心。为达此目的,穆公四方求士,任用贤才,励精图治,“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7)。他时而联姻结盟,时而兵锋相向,以各种谋略同晋国周旋,把秦之国域东扩至黄河岸边;又挥师西指,征服诸戎,确定了秦国不可动摇的西方宗主地位。约三百年之后,穆公的14世孙秦孝公,曾这样称颂他:“昔我缪公(即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即戎狄),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8)

据《史记·秦本纪》载,穆公即位当年,即“自将伐茅津,胜之”。这是当时秦境最东面的一个戎国,穆公伐之意在为东进扫清道路。穆公四年娶了晋献公的女儿,通过联姻密切与晋国的关系,这是件颇有历史影响的婚事,以至于后世出现了“秦晋之好”的成语,用来表述理想的婚姻。不久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长时间陷入君位频更、政变屡起的困局中。秦穆公乘机介入晋国政坛,干预国君的废立,图谋培植亲秦势力,又凭仗韩原之战的胜利,获取了晋国黄河以西的8城之地。随后,又灭掉了靠近晋国的梁、芮二国。这一时期,秦国东进战略取得了显著进展。后来,晋文公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即君位,晋国开始走出衰境,重新振兴。秦、晋合力辅佐王室,对付楚、郑,两国关系比较正常。但秦、晋联手的主要受益者是晋国。晋文公在与秦友好结交的同时,高扬“尊王”的大旗,攻狄救周,平定王室之乱;又率诸侯联军攻楚,取得了城濮之战的巨大胜利,并主持了规模隆盛的践土之盟,被王室策命为侯伯。而秦国反倒成了晋国的追随者,帮助文公成就了霸业。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一度想扭转被动局面,趁机用兵,东进中原。前628年,穆公委派孟明等三名将领统率大军偷袭郑国,路遇郑国贩牛的商人弦高。由于弦高的机智应对,及时向国内传递了信息,秦军的偷袭计划落空。归途中秦军顺势灭掉了晋之边邑滑,引起了晋国的愤怒。晋军在殽地进行拦击,秦军无一人逃脱,三名将军也作了俘虏。(9)

殽之役后,秦、晋又曾数次交锋,互有胜负,但秦国难占上风。强晋扼控殽函通道,秦受地域条件的制约,东进意图始终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调整了战略,回师西向,全力伐戎,在西部和北部大幅度开拓疆土,意在为秦国营造一个广阔而稳定的后方。适逢此时戎王派由余使秦,给了秦国一个了解戎邦的好机会。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逃亡至戎族地区,故由余会使用晋国语言,可以同秦人直接进行思想交流。《秦本纪》载,穆公接见了由余,两人很坦诚地谈论了一番为政治民的道理,探讨了一番华夏文明与戎狄习俗区别的实质所在。穆公对由余的见识深有所感,“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穆公采纳了内史廖的建议,除了“以女乐二八遗戎王”外,据《吕氏春秋·雍塞》等书记载,还送去了“良宰”即优秀厨师,诱使戎王整日沉迷在歌舞宴饮之中;又接连派使者拜见戎王,疏远、离间戎王同由余的关系,最终迫使由余去戎而“降秦”,成为秦国攻伐诸戎的谋士

2.穆公对诸戎的征服

秦国原本就具有长期对戎斗争积累的经验,如今又有了深悉戎邦内情且足智多谋的由余协助,穆公的伐戎行动进展十分顺利。具体经过文献略而未载,《秦本纪》所言“戎王”,也不知是何地之戎。马非百先生以《汉书·古今人表》由余作繇余,而《史记·六国年表》绵诸又作繇诸,“古代外国人来中国者,往往以国为氏”,据此推言由余以“繇”为姓,其国即繇诸也即绵诸戎国。(10)此可备一说。为稳妥起见,我们还是依史文把由余之国理解为一个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具有代表性的戎邦。从史文叙述口气揣摸也是如此,戎王一被制服,西戎问题即已解决,似乎那就是所有戎族共同的王。事实上当然并不如此,那时秦之边域内外,戎邦林立,各自为政,不存在统一的戎国。所以,《秦本纪》言戎王的中计、堕落、败亡,实具表征性意义,其族邦的命运,昭示着诸戎的归属。《史记·商君列传》载赵良语,称穆公“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这虽是美化、粉饰之语,却也透露了诸戎慑于秦国声威而放弃抵抗表示归顺的实情,因此先秦文献以及《史记》中全然不见穆公征伐西戎而发生艰苦战斗的资料,而只总括其成就。

左传》文公三年言穆公“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用语稍繁,谓“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而在《匈奴列传》中却又说:“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緜诸(即绵诸)、绲戎、翟、img175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服于秦的戎国究竟是12个还是8个?古今学者多有论辨,因《匈奴列传》言“八国”后列出了具体的戎名,故大都从《列传》之说。其实《秦本纪》言“益国十二”,当包括由余参与的这次全面伐戎行动之前已被秦人征服的4个戎国,即武公时代征服的彭戏氏、邽、冀,和穆公初年征服的茅津,加起来正好是12个。《秦本纪》正义引韩安国云:“秦穆公都地方三百里,并国十四,辟地千里。”言并国14而未称戎,当含穆公二十年所灭的梁、芮二国。《李斯列传》又谓穆公“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二十”乃约言服国数量之多,不一定实有所指;或如《索隐》所论,“二十”乃“十二”之误。

3.诸戎地望

穆公后期所服8个戎国,除大荔戎在今陕西大荔县境外,其他诸戎或在今甘肃域内,或地涉甘境。故《秦本纪》正义所引韩安国语及《新序·善谋》等文献,都把穆公的并国益地归之于陇西、北地二郡。(www.xing528.com)

緜诸,即绵诸,《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緜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緜诸道,属天水郡。”《索隐》也指出:“《地理志》天水有緜诸道。”故地在今天水市以东。《水经注·渭水》:“清水又西南得绵诸水口,其导源西北诸溪,东南与长思水(合),北出思溪,南入绵诸水,又东南,历绵诸故道北,东南入清水,清水东南注渭。”清水即今甘肃清水县境的牛头河,绵诸水即今清水县西南部的稠泥河。“绵诸水在清水下游汇入,位置应在今清水县西南。清水入渭处在今天水县东莫家寺,则绵诸应在其北。绵诸水因绵诸道而得名,绵诸道又因绵诸戎所居而得名,所以,绵诸之戎的居地,应在今天水县东、清水县南部地区。”(11)

绲戎,即昆戎,犬戎的一支,沿用了西周时的旧称。西周后期至春秋,“大原”地区一直是犬戎的大本营。那时的“大原”即今甘肃平凉至宁夏固原一带,故《汉书·杨恽传》收录的《报安定太守孙会宗书》称:“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汉代的安定郡辖域,主要就是今平凉、泾川、镇原、固原等地。

翟,又写作狄,为商周时期鬼方的余族,原活动在今山西、陕西两省的北部。西周初曾对鬼方进行过大规模的征伐,鬼方败亡,其西流的一支居于今甘肃临洮地区,即秦汉时的狄道。穆公所服八国中的狄,是秦国势力所达到的最西端。战国后期秦修长城以临洮为起点,很能说明问题。

img176,《匈奴列传》集解引徐广曰“在天水,img177音丸。”《索隐》指出:“《地理志》天水img178道。应劭以img179戎邑,音桓。”《正义》引《括地志》:“img180故城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古之img181戎邑,汉img182道,属天水郡。”唐代襄武东南为陇西县境,故《元和郡县图志》“渭州”目下云:“陇西县,本汉img183道县也,属天水郡,后汉末于此置南安郡。”后汉的南安即唐代的陇西县,也即今甘肃陇西。img184音桓,隗、怀、桓古音同,《潜夫论·氏族志》有“隗姓赤狄,姮姓白狄”的记载,故img185戎亦当是狄族的一支。(12)

义渠,《匈奴列传》索隐引韦昭曰:“义渠本西戎国,有王,秦灭之。今在北地郡。”《正义》引《括地志》:“宁州、庆州、原州,古西戎之地,即公刘邑城。周时为义渠国,秦为北地郡。”(13)义渠国是先秦西戎诸国中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其国域跨今甘肃、陕西、宁夏三省交界地区,但中心地带为今甘肃陇东北部。关于义渠戎的族属,学界认识分歧较大。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马长寿《氐与羌》、冉光荣等《羌族史》,都倾向于或认定义渠属羌族。王宗维先生对此说作过驳正。他认为,北地郡成为义渠国的主要领域,那是秦人控制了陕北后挤压义渠西移的结果。义渠更早的居地,应以上郡为中心,而秦汉时的上郡,正是商周时狄族的活动区域,故《汉书·地理志》上郡自注指出,汉初一度改称“翟国”。应劭《风俗通义》讲得更清楚:“义渠,狄国,为秦所灭,因氏焉。”王宗维据此主张义渠应属狄族中的白狄。(14)此说较羌族说更具说服力。《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载吕相绝秦书,有言曰:“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同州”,指同在雍州;吕相所言秦约晋共伐之白狄,当即义渠戎国。

乌氏,《匈奴列传》集解引徐广曰:“在安定。”《正义》引《括地志》:“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也。”《汉书·地理志》安定郡下有乌氏县,自注曰:“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莽曰乌亭。”乌水乃今源于六盘山北流的清水河。据此,乌氏地处今固原东南,即宁夏彭阳与甘肃镇原一带,较《括地志》所言要靠北一些。《史记·货殖列传》所述因善于经营畜牧业而位“比封君”的乌氏倮,即乌氏戎的后裔。1979年固原县东南25公里处的古城乡(今属与平凉、镇原交界的宁夏彭阳县境)黑土梁,发现一件汉初铜鼎,鼎身刻辞中标有朝那、乌氏二地名。据刻辞先后可知,此鼎原置朝那,后移于乌氏。(15)这可作为《汉书·地理志》关于乌氏县的辅证,原乌氏戎国的位置应在北境。

朐衍,《匈奴列传》集解引徐广曰:“在北地。”《索隐》云:“案:《地理志》朐衍,县名,在北地。”《正义》引《括地志》:“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其地应在今甘肃环县北至宁夏盐池一带。

4.被征服诸戎的处境

从所谓“西戎八国”的位置看,除了大荔戎外,均在雍都的西方、西北方和北方,距离关中较远。征服了这些地区,使秦国势力范围大幅度扩张,故史言“开地千里”。须指出的是,这些戎国的被征服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灭亡。它们臣属于秦,却还大都保持着原有的政权形式,仍在各自独立地发展,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后汉书·西羌传》言:“是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其实除了义渠、大荔外,img186、绵诸等戎国也都长期存在,并和秦时有冲突。如img187,晚至秦献公时,还有“兵临渭首,灭狄、img188戎”的军事行动。说“灭”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灭,因为《史记·秦本纪》又有秦孝公元年“西斩戎之img189王”的记载。大荔的情况与之类似,《秦本纪》说厉共公十六年,秦“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然而大荔仍未因丢失“王城”而灭亡,《六国年表》有孝公二十四年“大荔围合阳”的记载,不仅存在,还能发兵攻秦。

综观诸史所载,战国时期秦与之打交道最多、为时最长的两个戎国,是绵诸和义渠,关系时好时坏,而战事不断。据《六国年表》言,秦最后一次“伐绵诸”,是在秦惠公五年(前395年)。义渠国的最后灭亡,《史记》无载,《后汉书·西羌传》云:“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至此,秦国才算把境内的及相邻的戎族氏邦,全部并合于秦国之中。所以我们说,秦穆公的所谓“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只能视为在较大范围内明确了秦国同诸戎的主属关系,初步构建了多民族共存共居、共同发展的体制,并不是那种灭国、兼地、迁民的极端性征服。但此举标志着秦国在西方政治、军事霸权的完全确立,为下一阶段与列强逐鹿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