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嘴和姬家川:辛店文化类型及其与卡约文化的关系

张家嘴和姬家川:辛店文化类型及其与卡约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辛店文化分为张家嘴和姬家川两大类型。由于它们和一般辛店彩陶存在较大差别,而接近于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黄河与湟水流域的卡约文化,故有学者认为应属卡约文化范畴。因此不主张将所谓“唐汪式陶器”从辛店文化系统中分出。

张家嘴和姬家川:辛店文化类型及其与卡约文化的关系

三、辛店文化

1.发现及地域类型

辛店镇位于甘肃省临洮县中部的洮河东岸,20世纪前期,它还是一个不为世人关注的小村庄,原名“辛甸”。1924年4月,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在洮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在辛甸村发现了一些文化遗存物,这是他们在甘肃境内找到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随后对遗址进行了发掘,计发掘墓葬25座,清理墓葬20座,又在辛甸村以北的灰嘴发现了同类遗存物。由于出土的陶器造型和彩陶纹饰均与其他古文化有明显区别,遂以首次发现地命名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安特生在《甘肃考古记》中误书辛甸为辛店,被学术界沿用至今。

后来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沿岸以及青海东部的湟水流域,这种文化遗存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比较有影响的,是1947年裴文中先生主持的对洮河及大夏河下游进行的调查工作,共考查了23处遗址,其中灰嘴、裴家湾、辛店北、辛店东、辛店南、新添堡、秦家堡、齐家坪、王家坪9处遗址含有辛店文化彩陶。(13)1949年后为配合刘家峡水库建设工程,考古工作者在那一带又做了大量调查,新发现辛店文化遗址86处,并对其中的永靖县张家嘴、姬家川、莲花台等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重要资料,使人们对辛店文化的面貌和分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辛店文化分为张家嘴和姬家川两大类型。

1956年在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山神遗址发现了一批器形和纹饰都比较特殊的陶器,有别于已知的文化类型,被称之为“唐汪式陶器”。1984年对临夏马路塬遗址和甘谷毛家坪遗址的发掘,又揭示了辛店文化的一种新类型,追溯该类型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山家头村,故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山家头类型。经过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现已基本厘清了辛店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布范围。

关于“唐汪式陶器”的归属问题,考古学界曾有不同的认识。这类陶器的主要特征是凡磨光的器表多施紫红色陶衣,以黑彩绘制的螺旋形涡纹为主体纹饰。由于它们和一般辛店彩陶存在较大差别,而接近于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黄河与湟水流域的卡约文化,故有学者认为应属卡约文化范畴(14)后来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对唐汪川山神遗址作了更深入的考查和研究,发现该遗址兼含张家嘴类型和姬家川类型遗存,而以张家嘴类型遗存为主。其分布面与张家嘴类型完全重合,其陶器也同张家嘴陶器风格相近,二者关系密切。因此不主张将所谓“唐汪式陶器”从辛店文化系统中分出。(15)

考古发掘显示,辛店文化层叠压在齐家文化层之上,证明辛店文化年代晚于齐家文化。碳—14年代测定也与此相符,其绝对年代为距今3400年~2700年,约与商代中期到西周晚期的时段相当。

辛店文化分布相当广泛,东起陕西宝鸡地区,西至青海省共和地区,在这片长约650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流域,均有疏密不同的分布,而以大夏河与湟水流域最为集中。就其三个发展类型来说,时代最早的山家头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与其支流湟水、洮河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时代距今3400年前后。姬家川类型的辛店遗存,主要分布在洮河、湟水流域及黄河沿岸,时代距今3400年~3100年。张家嘴类型,包括“唐汪式陶器”,分布区域更加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时代也更晚,距今3100年~2700年。辛店文化的三个类型既表现出该文化在不同地域各自形成的一些特点,也反映了在不同发展时期出现的一些变化。迄今已发现的辛店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56处(16),经发掘的重要遗址有甘肃永靖县张家嘴、姬家川、莲花台,临夏县马路塬,甘谷县毛家坪,东乡族自治县崖头,青海省民和县山家头、核桃庄,大通县上孙家,乐都县柳湾,循化县阿哈特拉等10余处。

2.文化面貌

辛店文化石器有带肩斧、梯形斧、长方形斧、环状斧、长方形刀、刃侧缺口刀、锛、铲、圆锥形杵、臼等。骨器有铲、锥、匕、凿、笄、梳、管、针、哨、珠等。

冶铜业较齐家文化有明显进步,青铜器已成为铜器的主流。器类有弧刃带柄刀、长方銎矛、匕、锥、凿、带钩、铃、环、扣、泡等,还出现了最简单的容器罐,这是甘、青地区首次发现的青铜容器。铜罐征集自临夏莲花台东沟老爷坟,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进行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鉴定为锡青铜。青铜容器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模铸技术的提高,也显示出青铜制作已超越武器、工具和装饰品领域,进一步融入了社会生活,在冶铜业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辛店遗存中还出土有附于炉衬残块上的铜碴,经光谱定性分析,其矿物组成为黏土石英、莫来石、赤铁矿、赤铜矿和孔雀石等。莫来石熔点较高,开始形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由此可知当时冶铜所用耐火材料已达到一定水平。

临洮县寺洼山出土双钩纹单耳彩陶鬲(www.xing528.com)

制陶业比较发达。陶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胎质中加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及云母片等掺和料,粗糙疏松,多手制,火候较低。器表大都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类比较齐全,包括平底器、凹底器、圜底器和三足器。饮食器有碗、钵、盘、豆、杯等,盛水器有罐、壶等,炊煮器有鬲、鼎、甑等,储藏器有大型的罐和瓮等。器体大小相差悬殊,小器有的高不到10厘米,大器则高达50厘米以上。造型以带耳把器居多,双耳罐、双耳壶、双耳鬲最为常见,其中双耳高领袋足分裆鬲是最受学术界关注的代表性器物。器类组合通常是双耳彩陶罐、袋足鬲、腹耳壶和单耳杯。饰绳纹、刻画纹和附加堆纹,绳纹细密、整齐,多作竖行排列,有的通体布饰,颇具特色。还流行先通体布细绳纹,然后在颈、肩、腹上部等部位抹光涂彩的装饰手法,新颖别致。

前期彩陶较少,后期数量增多。据张家嘴和姬家川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统计,彩陶约占全部陶器的40%,小旱地遗址的彩陶比例最高,竟在80%以上。彩陶纹饰以黑彩为主,笔势疏放,不苟细节。由于彩绘与陶胎结合不够牢固,所以出土器物的纹饰常有脱落不清的现象。喜用双钩纹、S型纹、太阳纹、双线条带纹、连续回纹、连续三角纹、涡形纹、波折纹和锯齿纹,也用以犬、羊、鹿、鱼、鸟、蛙、蜥蜴等为题材的动物形纹饰。动物形图案多施于几何纹样的空白处,偶见以动物为主体构图的饰样。纹饰布位往往有规律可循,如器物口沿下多饰宽带纹和对三角纹,颈部通常饰连续回纹、双线条带纹和水波纹,肩部与腹上部喜饰双钩纹和连续回纹,腹下部一般仅饰竖向双线条带纹数组,或在双线中间夹一道连续曲线纹。在西北地区含彩陶的古文化中,辛店的彩陶纹样以个性鲜明著称。在姬家川类型的陶器上,还发现有类似文字的符号。

辛店聚落大都在河谷两岸的台地上。目前发现的房址较少,形制单一,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以姬家川遗址保存较好的F2为例,该房址长4.6米~5米,宽3.3米~3.5米,门道设在西面,呈斜坡状。居住面为料礓石杂灰土的硬面,中间有一直径约1米的锅形灶坑。遗址中发现窖穴较多,据张家嘴、姬家川和莲花台三处遗址统计,房址仅发现2座,而窖穴却有425个,分布相当密集。其形制分为锅形、袋形、长方形三种,以大口锅形为主。窖壁经过修整,窖内有较多的陶片。

许多遗址都有规模相当大的公共墓地,墓式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居多,其次为竖穴偏洞式墓和带龛墓,也有近椭圆形或三角形的不规则墓,还有少量甘、青地区罕见的石棺墓。带龛墓多为头龛,脚龛较少,龛内置随葬品。墓向以东北—西南向为多,有的墓坑内设二层台。少数墓有葬具,为箱式木棺和木椁,木棺四角采用榫卯结构。葬式多样,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侧身屈肢葬、侧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等。随葬品多为陶器,数量悬殊不大,部分墓葬有铜器和装饰品。

装饰品种类丰富,有石珠、石环、玛瑙珠、穿孔绿松石、铜珠、铜泡、铜铃、铜扣、铜管、骨笄、骨珠、骨管、陶环、穿孔蚌饰等,大都制作精致,玲珑悦目,反映了辛店居民浓郁的审美情趣。也流行用畜产品随葬的习俗,如牛、羊等,但少见整只畜体,多用畜体的某一部分,置于死者头部上方。个别墓存在人殉现象。

辛店文化的生产工具中不乏农作器,最常见的是一种用动物肩胛骨下颌骨制成的骨铲。石杵、石臼和大量窖穴的存在,说明农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但大量畜类如羊、猪、牛、狗、马骨骼的出土,显示出畜牧业应当是支配性的经济形态;而且,和四坝文化一样,畜羊业的发达最引人注目,各遗址中普遍发现数量众多的羊骨。辛店遗存中多见一种很有特色的骨梳,是用动物肋骨修治而成的:先将骨材加工成平板状,将一端截平,在另一端镂刻出排列整齐的尖齿,4~8齿不等,齿长约13~15厘米,研究者认为这是用来梳理羊毛的。梳理羊毛专用工具的普遍存在,说明了畜羊业的繁荣。辛店彩陶纹饰动物性图案中,羊和犬的形象最为突出。犬是牧猎部族忠实而又得力的助手,所以和畜牧对象一样受到重视。辛店彩陶标志性纹样双钩纹,酷似上弯的羊角,被学术界认为是辛店居民崇羊的象征。羊的形象在造型艺术中受到高度尊尚,也从侧面反映了畜羊业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

综合观察辛店文化的生产力水平,其兼营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形态,其文化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不难发现,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大致处于同样的社会发展阶段,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

3.文化渊源与族属

关于辛店文化的渊源,考古学界无太大的分歧,主流意见比较一致,认为辛店文化同齐家文化不仅在考古文化层位上存在上下叠压现象,在文化内涵上也显示出前后承接关系,辛店文化应是从齐家文化演变而来的。在辛店早期的山家头类型遗存中,既含有被视为典型辛店文化的姬家川类型文化因素,又保留着齐家文化晚期的许多特征。如陶器中圜底罐和双大耳罐的形制,通体拍印细密绳纹,并在口沿部位饰附加堆纹泥条花边的装饰风格,彩陶图案中喜用连续三角纹等因素,都直接承袭齐家文化;而其分裆袋足鬲、凹底罐、腹耳壶、回形纹彩陶罐等器型,以及器颈侧多附双耳或单耳的造型特点,则在姬家川类型中得到充分发展。山家头类型可以说是齐家文化与典型辛店文化之间的连接环节,其演变轨迹清晰可寻。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辛店文化的彩陶,曾受马厂类型彩陶的影响;而其器底微内凹的形制特征,则可能是与相邻的卡约文化交流的结果。

许多学者把辛店文化同文献记载中的羌族相联系,认为它很可能就是古羌族最早的文化遗存。这种推想不无道理。辛店文化的分布范围,正是古羌族的活动地域。辛店文化的存在时间,也正是古羌族以及由古羌族演化而出的西戎某些族系活动频繁的年代。从文化内涵上说,辛店文化以畜羊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其彩陶上的双钩纹乃羊崇拜的图案符号,而这同文献记载中明确透露的羌族以羊为图腾的信息相吻合。从文化传播角度看,辛店文化是关中西部刘家文化的源头之一,被视为羌戎文化代表性器物的高领乳状袋足分裆鬲,在辛店文化和刘家文化中,清晰地表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刘家文化早期陶器上常见的细密绳纹,也和辛店陶器上的绳纹风格完全一致。此外,这两种文化在葬习上还都流行偏洞室墓。刘家文化有可能是辛店文化东向发展的一支。辛店文化从姬家川类型开始,即已向陕西宝鸡地区伸展,宝鸡市郊的石嘴头、晁峪、姬家店等处,均发现了辛店文化的遗存。(17)

也有学者主张,辛店文化和刘家文化都起源于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演变为辛店文化,而向东扩展则演变为刘家文化。(18)刘家文化的主人就是与周部族组成两合婚姻联盟的姜姓部族,而姜姓部族和古羌族同源,这早已是古史学界的共识。既然刘家文化与辛店文化存在渊源关系,那么,说辛店文化是古羌族的文化便是很合乎逻辑的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