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凤、泾原路的蕃部
两宋时期(10—13世纪),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以东地区散居着许多吐蕃部族,他们“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1]。秦凤、泾原二路,是宋代甘肃吐蕃的重要分布区。
(一)秦凤路蕃部
秦凤路是北宋陕西沿边四路之一,吐蕃部族众多。据《宋史·兵志五》统计,秦凤路十三寨共有部族六百三十二,其中大部族一百二十三,小部族五百零九。其中秦州是吐蕃重要聚集区,“吐蕃族帐四路惟秦号最盛”[2]。北宋时期,活动在秦州地区的吐蕃主要有以下部族。
尚波于部(亦作“尚巴约”部),秦州吐蕃大族,活动在秦州夕阳镇(今甘肃天水市新阳镇)。此地系古伏羌县地,盛产林木,戎人久擅其利。当时由秦州夕阳镇至临洮抹邦山是生产木材的森林区,宋朝所需材木皆取给于此。高防知秦州时,强取材木,与吐蕃争利,引起吐蕃人反抗。宋太祖不欲边境生事,撤换高防,命吴廷祚知秦州,令其招抚蕃部,并颁布《安抚秦州蕃部尚波于诏》。于是戎人献伏羌地内附,是秦州以西第一个内附的部族,北宋在其居地伏羌县(今甘肃甘谷县)置伏羌寨。
大石、小石族,居秦州土门寨一带,《宋史·吐蕃传》、《长编》均载:“秦州戎人大石、小石族寇土门。”[3]土门即土门寨,属秦州成纪县三十九寨之一。
安家族,居秦州长山堡一带,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秦州吐蕃安家族寇掠长山堡。长山堡(今甘肃秦安县西南),以地近长山而得名,秦州陇城县七寨之一。
裕勒凌族,即《宋史·吐蕃传》所载“药令族”,系秦州较大吐蕃部族之一。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党项李继迁曾率众寇永宁寨(今甘肃甘谷县西40里铺),被该蕃部首领药令合苏击败。
野儿和尚族,秦州一大蕃部。知秦州杨怀忠曾言:“野儿和尚族蕃落尤大”,能禀朝命,“凡诸族为寇盗者,辄遏绝之”[4]。鉴于该蕃部助宋有功,知秦州杨怀忠请加旌别,宋朝下诏将其首领补为三寨都首领。
隆中族,秦州蕃部。由于秦州地处东西交通要道上,常有西域或唃厮啰等商队经过。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八月,隆中族蕃部曾劫进贡商队。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宋庆历五年(1045年),宋朝曾筑达隆堡(今甘谷县西北境),位于州北150里,即今甘谷县大石镇以西15公里处的礼辛镇,南距盘安镇20公里[5]。取名达隆即抵达隆中族所居之意,故今甘谷县礼辛镇一带是隆中族居地。
默星族(一作末星族),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默星族首领曾与打劫商队的隆中族进行战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十月,秦州所修大洛门(今甘肃武山鸳鸯镇)、小洛门(今甘肃武山洛门镇)两寨,均为秦州属寨,此地原是默星族所献。默星族居地在今甘肃武山县洛门镇、鸳鸯镇一带,与隆中族居地相近。
王泥猪部(一作王宁珠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三月,戎人又寇八狼寨,被巡检刘崇让击败,擒其帅宁珠,枭首以徇。八狼寨系秦州属寨,王泥猪部居在此。
大、小马家族,居于秦州近边,人马众多,依附宋朝。宋淳化元年(990年),秦州大、小马家族献地内附。其首领阿斯铎因立有战功,曹玮“请授以刺史”。《武经总要前集》卷18上载:“宁远寨,南至马家族二十里。”两马家族居住在秦州永宁寨至宁远寨(今甘肃武山县治)一带。
还有丁家族、朵藏、枭波二族、赏样丹部(一作尚杨丹)、者龙族、俞龙潘部、离王族(一作哩旺族)、陇波、他厮麻族、空俞族、鬼留族、厮鸡波族、药家族、李宫八族、颇忠族、心波三族、张朴令狐部、延厮铎部、筚篥部、者谷、达谷部、陇城川蕃部、策拉族、樊诸族等众多吐蕃部族也均在秦州地区居住。
(二)泾原路蕃部
北宋的泾原路系陕西沿边四路之一,也是宋代吐蕃重要的分布地。
1.渭州吐蕃
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是吐蕃部族重要聚集区,吐蕃部族众多。
大、小卢十族,系吐蕃大族。渭州平凉县东北有两条平行的河流即大卢河、小卢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至潘原县东次第汇入泾河。这两条河流周围居住的就是大卢族、小卢族,是内属较大的部落。
还有党留族(一作党罗族)、党宗族、绰克宗部、格隆族、狸家族等吐蕃部族。
2.仪州吐蕃
居住在仪州(治今甘肃华亭县)的吐蕃主要有以下部族。
延家族,是内属较早的蕃部。宋咸平六年(1003年)六月,知渭州曹玮言:“陇山西延家首领秃逋等纳马立誓,乞随王师讨贼,仍请以汉法治蕃部。”[6]《宋史·真宗纪二》也载:宋咸平六年(1003年)八月辛未,“原渭州等言西蕃八部二十五族纳质来归”。此“西蕃八部”就是居住在仪州的“延家八部”。
大王家族,《宋史·吐蕃传》作“生户大王家”,《宋会要辑稿·西凉府》称为“心山王家”,《长编纪事本末》卷46作“生户大王家族”,《武经总要前集》卷18上载“制胜关百里西熟户王家族”,宋庆历元年(1041年)元月,王尧臣论边事时,又称为“八王族”。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郑戬言:“德顺军生户大王家族元宁等以水洛城来献。”[7]其居地在陇山西,由漳川堡(今甘肃庄浪县西北)向东北越过六盘山到仪州所属的制胜关(今宁夏泾源县西北4里)一带。(www.xing528.com)
3.德顺军蕃部
德顺军(治今甘肃静宁县)是吐蕃的一个重要聚集地,主要有以下部族。
铎厮那部,系蕃部大族。刘沪进筑漳川,收善田百顷,“密使说其城主铎厮那令内附”。于是“铎厮那及戎落酋属来献结公、水洛、露罗甘地,乞冠带为属户”[8],刘沪遂修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县城)。章川、结公、水洛、露罗甘地均在德顺军境内。水洛城川原地至以北35里的结公城(今甘肃庄浪县南湖镇)是铎厮那蕃部的居地。
苏温啰族,据《武经总要前集》卷18上所载,“苏温啰等族献山林,连延数百里”。其献山林内附,居地当与大王族、铎厮那部同居一地。
郭厮敦部,原为德顺军地区的蕃部,居住在南市城(即静边寨,今甘肃静宁县东南)。南市城即唐代牧马监的南使城,蕃语讹谓之“南市城”。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当地蕃部都首领郭厮敦献地内属,知秦州曹玮立即请筑南市城,郭厮敦举家迁居冶坊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40里黄门乡)。
还有阿克节部、麻毡族、剥波族、裕勒萨部、烟景云部、李奇济部、角撒部等部族也都居住在这里。
4.镇戎军蕃部
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市),本原州平高县之地,故原州城,萧关、都卢山、朝那湫及泾水所出即在其境。唐朝至德(756—758)中陷于吐蕃。入宋后,因其系“平凉旧地,山川险阻,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9],于是在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建为军。镇戎军吐蕃主要有以下部族。
章埋族(一作章迷族),曹玮知渭州时,曾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武延川,今宁夏西吉县南之葫芦河,系镇戎军,其居地在镇戎军一带。
妙娥族,亦作“密鄂克族”。宋景德三年(1006年),渭州称“妙娥、延家、熟嵬等族率三千余帐、万七千余口及羊马数万款塞内附”[10]。《武经总要前集》卷18上载:“三川寨在捺龙川、天麻川、武延川之间,因名三川。西控妙娥山一带”。三川寨(今宁夏固原市西北30里彭堡乡隔城子古城)在镇戎军,妙娥族是以居妙娥山附近而得名,其居地在镇戎军,而镇戎军属渭州,故也称“渭州妙娥族”。
5.泾州蕃部
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吐蕃部族众多。
斯多伦部,赵珣《聚米图经》作“撒陀龙部”,是以斯多伦为诸族帐首领,居住在泾州的吐蕃大族。
下杏家,系泾原路熟户。宋天圣元年(1023年)十二月,下杏家族都指挥杏友信、都监吹济鄂罗克等三百九十八人纳质子内附。《宋史·仁宗纪一》也载:“是岁,泾原咩迷、卞杏家族纳质内附。”“卞”即“下”之讹,“下杏家”则表示杏家族有上、下之分,居于泾原路,具体住地不详。
樊家族,系泾原路吐蕃大部。《长编》卷171记载,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十月,泾原路言:“樊家族蕃密斯噶内附。”《宋史·仁宗纪四》也载:“是岁,泾原樊家族密厮歌内附。”但其居地不详。
折平族,泾原路蕃部。宋天圣三年(1025年)六月,环原州属羌首领撒逋渴率其族数千帐反宋,环州诸族响应。《宋史·吐蕃传》载:“以折平族首领撒逋渴为顺州刺史。”《宋史·赵振传》载:“泾原属羌胡萨逋歌等叛。”“萨逋歌”即“实布格”、“撒逋渴”,是折平族首领,其居地在泾原路界。
还有野龙十九族、咩迷族、那龙部、张绍志部、生户六族、拽罗体、鸠令结部等部族也都在这里居住与活动。
6.原州吐蕃
原州(治今甘肃镇原县),取其高平曰原为名。唐天宝(742—755)末,河湟陇右尽陷吐蕃,元和(806—820)中,始修临泾城为原州。原州吐蕃主要有以下部族。
明珠、灭臧、康奴三族,“明珠”亦作“敏珠尔”,“灭臧”亦作“密桑”、“嘉勒藏”,“康奴”亦作“康努卜”,均系原州吐蕃大族。康奴族居住在今柳泉镇(今甘肃镇原县西北)以北的康家河谷[11]。明珠、灭臧两族则分布在柳泉镇西北,三族居地均在原州柳泉镇一带。
大虫族,是以大虫巉之地而名族。《长编》卷126康定元年三月庚申载:“……泾原康奴、灭臧、大虫数族,久居内地”。《资治通鉴》卷276也载有吐蕃大虫族居泾原地界。《宋会要辑稿》也声称“泾州虽为次边,然缘泾河大川,道路平易,当贼骑之冲,西北八九十里是大虫前、后巉,其东北接原州彭阳县及本州长武寨”[12]。大虫族居地近原州彭阳县(今宁夏彭阳市)。
野狸族,亦作“野利”、“野离”、“拽利”,均为同音异译。《新唐书·党项传》、《新五代史·党项传》均将“野利族”作为党项大姓,但也有其他一些文献将“野利”作为吐蕃记载。
还有拨藏族、水令逋族、巴沟族、白家族、羊嘱族等吐蕃部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