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设置监军司的重要性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设置监军司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设置监军司1.西夏监军的分布荩天祝县出土西夏文铜印监军司为西夏地方军的驻扎地,是具有军事和地方行政双重性质的军区建制。总计有二十个监军司之名。在监军司的增删、更名、移置的变化中,设置在河西地区的监军司始终存在。西夏占据凉州后,因其战略地位重要,民族关系复杂,升为府,并在这里设置监军司,承担对吐蕃、回鹘的军事行动。甘州甘肃监军司初期治所甘州,中期移驻肃州,更名为肃州军司。

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设置监军司的重要性

(二)设置监军司

1.西夏监军的分布

天祝县出土西夏文铜印

监军司为西夏地方军的驻扎地,是具有军事和地方行政双重性质的军区建制。《宋史·夏国传下》载,西夏建国初期,在全国境内设置“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祐、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啰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西夏监军司仿宋朝厢、军建制,元昊嗣位后,整顿西夏军事,将全国兵力分为左右两厢。以黄河为界,河东为左厢,河西为右厢,各立军名,规定驻地。西夏监军司左右厢的划分,具有地理位置与防御职能上的双重因素。其兵力分布与屯驻任务是“自河北至卧啰娘山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洛、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左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驻兵五万人,灵州五万人,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三十余万”[9]。从总体上看,左厢六个监军司针对的是北宋、契丹,右厢六个监军司主要针对的是吐蕃回鹘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这十二个监军司名称排列有一定方向与顺序,依次为,东边,由远及近,左厢神勇、石州祥祐、宥州嘉宁;南面,由东向西,韦州静塞、西寿保泰;西面,由近及远,卓啰和南、右厢朝顺、甘州甘肃、瓜州西平;北面,由西向东,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据《西夏纪事本末》卷首《西夏地形图》所标各监军司的位置是:左厢神勇军司,今山西省府谷县屈野河西;石州祥祐军司,驻石州;宥州嘉宁军司,驻宥州;韦州静塞军司,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西寿保泰军司,在萧关城北面;卓啰和南军司,折河(卓啰川)西南;右厢朝顺军司,凉州西北;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黑水镇燕军司,在甘州、肃州的北面,黑河上游,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面;黑山威福军司,内蒙古阴山南、乌加河北。与上述排列基本相符。

西夏立国后,监军司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有增、删、更名、迁移驻地等情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景祐四年十二月条载,元昊“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领其众”。夏仁宗天盛年的《天盛律令》卷10与卷17均记载西夏监军司是十七个,即:石州、东院、韦州、南院、西寿、卓啰、西院、沙州、官黑山、北院、年斜、罗庞岭、肃州、瓜州、黑水、北地中、南地中。与前期所置的十二监军司对照,重名的有七个,为石州、韦州、西寿、卓啰、瓜州、黑水、官黑山(即黑山威福军司);中期多十个,为东院、南院、西院、北院、北地中、南地中、沙州、罗庞岭、肃州、年斜;前期多五个,即宥州、左厢神勇、右厢朝顺、甘州甘肃、白马强镇。总计有二十个监军司之名。在监军司的增删、更名、移置的变化中,设置在河西地区的监军司始终存在。

2.右厢监军司

设置在右厢之地的监军司主要有以下几个。

(1)卓啰和南监军司

治所在今永登县境内,地处庄浪河与祁连山地之间,扼守河西走廊东端。庄浪河流域适宜农业,祁连山地畜产丰富。卓啰城又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在今甘肃永登县庄浪河南[10]。永登旧称庄浪县,庄浪即卓啰之转音。因这里地势险要,宜耕宜牧,故在卓啰城设置监军司。西夏初期,祁连山地以西、以南地区是吐蕃的势力范围,《西夏地形图》标卓啰城与吐蕃间有道路相通,卓啰监军司把守吐蕃通往河西的道路。北宋中期开拓熙河路,因宋取熙、河、龛谷、兰州后,卓啰监军司担负防守吐蕃与北宋的军事任务。防线在龛谷(今甘肃榆中县南10公里小康营)、兰州、祁连山以南。金灭北宋后,卓啰监军司又承担对吐蕃与金朝的军事行动,其防线东起今甘肃景泰县,沿黄河西至青海省贵德县,其防区较大,驻军较多,派驻二正、一副、二同判、四习判共九名军事长官。在《天盛律令》第10卷《司序行文门》中,卓啰监军司位于西夏十二监军司中的前列,说明在夏仁孝(1140—1193)时期,它仍然非常重要。

(2)西寿保泰监军司

治所在今靖远东北的柔狼山。柔狼山以西的黄河两岸有会宁乌兰二关[11]。西寿监军司控制河西至首都兴庆府的水陆交通线,与卓啰监军司相呼应,以防御吐蕃与北宋的进攻。西夏拱化元年(1063年、宋嘉祐八年),吐蕃禹藏花麻因无力抵抗北宋秦州钤辖向宝的进攻,把西使(市)城、兰州一带献给西夏。西使城、兰州自古为军事重镇,西北通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东南沿渭水河谷可抵达关中,向北沿祖厉河谷可至会州。西夏拱化四年(1066年、宋治平三年),因疆域南扩,西使城战略地位日显重要,西夏将保泰监军司治所移到这里。西夏大安八年(1081年、宋元丰四年),宋将李宪率军攻占西使(市)城、兰州,西夏疆域收缩,保泰监军司治所又移回到原处。

(3)右厢朝顺监军司

治所西凉府,《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其治所为克夷门(今内蒙乌海市南),宋人《西夏地形图》将其治所标在西凉府,与《宋史·夏国传》记载的监军司顺序相符,故应以宋人地图为准。驻凉州西北永昌城。西凉府位于河西走廊武威绿洲,地处交通要道,西北通甘州回鹘,东南抵兰州,东穿腾格里沙漠可达灵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北凉曾在这里建国,唐朝时是河西节度辖区。唐中期后,这里是吐蕃势力范围。西夏占据凉州后,因其战略地位重要,民族关系复杂,升为府,并在这里设置监军司,承担对吐蕃、回鹘的军事行动。由于防区大且重要,驻军较多,派驻二正、一副、二同判、四习判共九名军事长官。在《天盛律令》第10卷《司序行文门》中,西凉府与首都中兴府同属次等司,显示出朝顺监军司具有重要地位。西夏中期,右厢朝顺监军司更名为西院[12]

(4)甘州甘肃监军司

初期治所甘州,中期移驻肃州,更名为肃州军司。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绿洲,位于河西丝绸之路、青海丝绸之路交汇处,向北沿弱水可至居延海。河西丝绸之路将甘州与西北的肃州,东南的凉州连接起来。甘州农牧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其富庶居河西之冠,因而是河西重镇。十六国时,曾是北凉的都城。唐中后期,甘州被吐蕃占据,五代时,为回鹘据有。元昊攻取甘州后,因这里原是河西回鹘的中心、多民族聚集地,改称镇夷郡,升为宣化府。由于防区小,驻军较少,只派驻一正、一副、二同判、三习判共七名职官。西夏时期,从甘州西南越祁连山扁都口即为河湟吐蕃辖区,甘州西北属黄头回鹘、草头鞑靼的势力范围。甘肃监军司主要备御吐蕃、回鹘。

(5)瓜州西平监军司

治所瓜州,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部,西南至祁连山山口。东南与肃州相接。唐代时,玉门关已东移至瓜州城东北,从新玉门关沿莫贺延碛道西北行可抵达伊州(治今新疆哈密市)和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市东40余里高昌故城)。瓜州西平监军司控扼着河西西部的交通要道。唐中叶至五代,瓜州地区先后由吐蕃、张氏、曹氏、回鹘统治,民族成分复杂。由于防区小,驻军较少,只派驻一正、一副、二同判、三习判共七名职官。西夏时,瓜州西北的伊州以西是西州回鹘的领地,南部祁连山以西是草头鞑靼、黄头回鹘的势力范围。瓜州监军司主要防御回鹘与西南诸蕃的侵入。《天盛律令·司序行文门》中将瓜州监军司与黑水监军司排在同一级别。(www.xing528.com)

沙州监军司,驻沙州,前期无,中期增设,派驻二正、一副、二同判、四习判共九名军事长官。主要备御回鹘。

西夏甘肃属地监军司名称,见于安西榆林窟第25窟西夏文题记的还有弥娥州监军司。

西夏监军司增删、更名、移置,反映了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原甘州以西仅一瓜州监军司,为防御回鹘,后增设沙州监军司,并将甘州甘肃监军司西移至肃州。

荩西夏贞观八年(1108年)疆域

【注释】

[1]《宋史·夏国传上》。

[2]近年出土的有关西文献和西夏陵出土的碑文,称“大白高国”或“白高大夏国”。

[3]《西夏书事》卷12。

[4]王天顺主编:《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页。

[5]《宋史·夏国传上》。

[6]《长编》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条。

[7](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中华书局,1984年。

[8]《西夏书事》卷39。

[9]《长编》卷120,景祐四年十二月癸未条。

[10]今甘肃永登县旧称庄浪县,因庄浪河而得名,庄浪河即西夏卓啰河,卓啰和南即“卓啰河南”,故西夏卓啰城应在永登县庄浪河南。

[11](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4《关内道四》,中华书局,第98页。

[12]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