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故乡度过最美丽、最难忘的700多个日日夜夜。这是由于受中组部派遣,我以挂职干部身份而回到滇云大地接受行政管理工作历练,具体职务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联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卫生、体育、社科院、社科联、文联、计生等部门工作。而在2009年1月,我第一次接到的任职讯息是担任省长助理。后来,我才得知当年2月中组部下17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省长助理设置,我也就只好高职低挂。
尽管如此,我对一生中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十分珍惜。这是因为,我从1977年离开云南赴京求学至此整整32年过去,诚可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归兮,“别梦依稀”,说不完的报效之志!而且,由于一直在省外及国外从事学习及学术研究、学术管理,我对中国社会现实,尤其是行政管理十分陌生,借此终于可以深入到生活深处及政府工作细部去做另样体验,增长才干与能力,道不尽的奋发有为之心!
在云南的每一天,我都在极愉悦的心境下度过:我得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副书记、丹增前副书记、高峰副省长、梁公卿副主任、陈勋儒副主席、晏友琼副主任等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结识了丁绍祥、吴明德、李维俊、黄立新、郑明、童志云、杨洪波、花泽飞、李茜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更与联系部门及各州、市、县有关部门的干部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除了为云南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所震撼,我深为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的“桥头堡”战略所激动,并自觉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中。除认真履职之外,我主要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文化调研、文化安全考察、推动十大文化标志工程建造、主持首届全国乡村艺术节筹办及哈尼梯田申遗协调等工作。最主要的收获是,我的足迹遍及云南所有县、区级文化设施及考古点、博物馆,通读了绝大部分州、市志及县志、地名志,做了数十场有关文化及其产业、文化安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报告,还就创新云南产业文化提出了种种设想与广大同仁共享。
虽因国内外、省内外各种条件所限,我在所策划的“滇云文化丛书”编写出版工程及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邻近国家文化考察项目未能实施的情况下匆匆结束挂职锻炼返回北京,但我将自己对故乡的深爱留在了红土高原。可以说,赴滇挂职是我一次认识云南的生命新体验,也是我对祖国与人民的政治责任、历史使命的再强化,更是我将学术反哺于社会的新尝试。仅此,我十分感谢中国文联党组的委派、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接纳。(www.xing528.com)
这里所选录的是自己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行踪轨迹,而不是全部思想、学术、实践成果。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我已编成《文心滇云》文集,将于不久后同样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予以出版。也就是说,这部《滇云文化实践录》只是《文心滇云》的副本。故而,其中内容驳杂,既有讲话发言、总结汇报、建言建议,又有行程、简报、安排等样本。它与《文心滇云》之间有一定的互补、互证价值,可作为我在滇两年的全部实录。故而,我要在此深深感谢云南大学出版社,尤其是柴伟主任给予我这个“收拾旧河山”的良机,我永远忘不了这沉甸甸的爱!两年的挂职锻炼生活已经很快过去了,但对于我,云南的价值意义永远存在,我对云南承担的责任亦永无终了。我将永远为云南的繁荣发展、文明进步尽我的绵薄之力——尽管我的能力那么有限,知识那么贫乏,生命那么短暂。
最后,我要再次祝福云南,祝福云南文化!祝福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