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 说
传说或脱胎于神话,或取材于现实,对史事、人物、风物、山水、习俗等做了艺术的再现。可信性与传奇性的结合,写实性与幻想性相统一是传说的生命力之所在。鲁迅说:“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
(一)部族传说
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地区的白族支系勒墨人,直至20世纪40年代还保留有较浓厚的氏族社会特点。《氏族来源的传说》对此做了生动的解释:人祖阿布帖与阿约帖是一对兄妹,他们在洪水后被迫成婚,生下了五个女儿。因世上无男子,她们只好与熊、虎、蛙、蛇、毛虫等婚配,生下的孩子各成了熊、虎、蛙、蛇、毛虫等氏族的祖先。显然,这与人类起源神话具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强烈的图腾观念。将图腾崇拜与部族起源联系起来的传说还见于瑶等民族。瑶族《盘王的传说》蜕变于《搜神记》《后汉书·南蛮传》《三才会图》《玄中记》等古籍中所记载的“瓠神话”,将犬图腾与民族祖先、民族起源、生活习俗等交织在一起,反映了自己远古的历史。
(二)史事传说
除讲述某种文化集团的整体历史的传说外,还有一种史事传说是通过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去反映某一历史的片断的。白族的《火烧松明楼》正是这样的作品。在隋唐之前,滇西地区部落林立、互不统摄。737年,南诏王皮逻阁发动统一蒙、越析、浪穹、赕、施浪、蒙舍六诏的战争,并于739年定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国。《火烧松明楼》正是以白洁夫人及火烧松明楼这个事件表现统一六诏的历史的。《南诏野史》对此的记载是:“逻阁乃豫建松明大楼祀祖于上,当祭祖,不赴者罪。四诏听命,惟越析诏波冲之兄子于赠、远不赴会。而逻赕诏丰孙逻之妻慈善者,止逻勿赴。不听。慈善不得已,以铁钏穿于臂而行……逻阁偕登楼祭祖,祭后享胙,食生饮酒。迨晚,四诏尽醉,逻阁独下楼,焚钱遽纵火。火发,兵围之,四诏被焚,状令各诏收骨。四诏妻至,莫辨其骨。独慈善因铁钏得焉,携归葬之。逻阁既灭四诏,取各诏宫人。念慈善慧而甚美,遣兵围其城,迫取之。慈善曰:吾岂忘夫事仇?闭城坚守半月,城中食尽、慈善度不能支,即自杀。时七月二十三日也。逻阁嘉其节,乃封赠为宁北妃,并旌其城曰德源城。”在民间传说中,慈善为白洁夫人,她在夫死非命后,起兵反抗。失败后,她假意答应与皮逻阁相婚,在洱海边祭奠亡夫后投海自尽,表现了她忠于爱情、忠于诏国、反抗强暴的精神。我们可以从这个作品了解到皮逻阁统一六诏的艰难,以及五诏人民的反抗。
(三)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的主角常常是部落首领、民族英雄、起义领袖、文化创始人、能工巧匠等。在他们身上,人们往往集聚以高度的智慧、无比的勇气、崇高的品质,寄托着美好的理想。
木必是傈僳族荞氏族首领。他于明代率部族躲避战争,从澜沧江畔进入怒江地区,对傈僳族在怒江地区的繁衍、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木必大破官兵》《木必打败藏王》《木必死不了》等生动记述了他一生的光辉事迹,讴歌了他为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
孟获见载于陈寿著《三国志》,是诸葛亮平定南中时被七擒七纵的南中少数民族首领。七擒之后,“亮欲遣获,获止不去”,表示:“南人不复反矣。”有关他的传说,彝、布依等民族都有流传。其中,彝族《孟获的传说》称孟获之彝名为阿井笃阿热,是一位头人。他曾率众兴修水利,使龙潭水流进了干旱的昆明坝,他又用47年时间建成昆明城。后来,官兵来犯,他屡杀屡活,率众与官军殊死作战。最后,因小老婆告密,官军了解到他杀而不死的秘密,将他杀害后置心于火上烤干,使之永远不能复活。这里,人们看不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美政,看到的是南中人民的反抗斗争,人民对民族首领的深切怀念。
侗族的《吴勉的故事》、布依族的《王仙姑的故事》、苗族的《哈氏三兄弟的传说》、瑶族的《大藤峡的传说》《金龙大出洞》、白族的《杜文秀的故事》、傈僳族的《恒乍绷的传说》、彝族的《李文学的故事》、水族的《简大王的故事》、仡佬族的《山满》等所表现的是近代社会中各民族人民的反抗与斗争。这些起义领袖往往又是民族英雄,他们站在斗争的最前线,成为被压迫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忠实代表,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这类作品大都具有系列性的特点,一个人物的形象往往是用一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刻画的。壮烈的反抗、悲剧性的结果,表达了各族人民求解放、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
布依族的《茫耶寻谷种》所歌颂的是一位历经千难万险,为布依人找来谷种的英雄。侗族的《吴文彩的传说》讲述了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著名歌师吴文彩的事迹,通过吴文彩编歌使一对被迫离散的夫妻终得团圆以及奸臣卢托美梦难成的故事,赞扬了歌师的艺术才华。
阿昌族居住在云南陇川县户撒地区,他们擅长铁器工艺,“户撒刀”更闻名遐迩。“户撒刀”种类繁多,有背刀、砍刀、尖刀、腰刀、藏刀、菜刀、镰刀、匕首、宝剑等。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将沐英率军屯垦于户撒,阿昌人民从他们那里学会了打铁造刀剑的技术。《户撒刀的来由》将爱情与工艺发明结合起来,热情赞颂了能工巧匠阿芒。户(头)撒寨的阿芒爱上了腊(尾)撒寨的阿依。为了在泼水节上刀砍树干,战胜所有向阿依求婚的对手,阿芒请教了所有的铁匠名师,分析研究了矿石、炉煤、火色,细心观看了每个名师下锤、淬火的技术,终于打制出99把各式长刀。赛刀之日,阿芒大获全胜。后来,土司之主设计害死阿芒,阿依则投河殉情。为了纪念这对勇敢智慧的青年,阿昌人便把阿芒打制的各式长刀称为户撒刀。可见,能工巧匠传说往往与某种特定的工艺名胜联系在一起,物因人名,人因技显。
(四)山水传说
山水本无情,一旦被人们注入情感,进行合理的、美的解释,江河湖海,山石草木便立即获得了生命,蕴含了情趣,充满了风韵。“杂乱无章的自然风景是不能用任何别的方法欣赏的。它没有真正的统一,所以需要幻想来提供它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云南路南(今石林)在约三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长期积沉,这里形成了一大片海相石灰岩,并于二亿八千万年前渐成陆地。历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淋,石灰岩不断溶化,出现了许多纵横交错的石墙、石沟。由于雨水不断下渗,石墙被不断切削,雨水将岩石溶蚀成了种种形态的洞窟,被切割的石柱石片则簇拥成了天下奇观——石林。在撒尼人的《石林》中,这—奇观是这样形成的:很久以前,天神格兹见撒尼人生活艰难,便挑一担土,赶一群石头、一匹骡子,想把路南的长湖围成平坝,让撒尼人耕种五谷,安居乐业,但轰隆隆的走石声惊动了一位半夜推磨的老阿妈。见满坡石乱走,老阿妈大惊失色,忙拍打大簸箕诱鸡啼鸣。雄鸡高唱,走石驻足,无论天神格兹怎样抽打也无济于事。这样,骡子变成了狮子山。天神肩上所挑的土变成了双肩山,走石变成了石林。
贵州省镇宁县的布依族人民又是怎样编织有关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的呢?《黄果树瀑布的传说》说,这道高60多米、宽40多米的瀑布原来是布依龙冲入白水河时尾巴扫塌山岩、致使流水凌空飞泻而形成。而在《黄果树的故事》中,这道瀑布是阿果与八哥在逃婚途中为阻止前来追赶的财主抱赛,用银簪而化成的。
有些山水传说与当地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至关密切,山水名大都取自人物、神灵等。永宁纳日人的《格姆女神的故事》就是这样。在美丽的泸沽湖畔,耸立着一座名叫格姆的大山,山下的纳日人实行母系家庭及走访婚,其社会形态颇具特色。与之相应,女神崇拜在纳日人中相当盛行,每年七月二十五日,人们都要在格姆山下举行转山节,朝拜格姆女神,而格姆女神的化身就是格姆山。传说,格姆女神生于者波村,是个美丽聪慧的姑娘。一天,她被一位天神看中,被龙卷风卷到了天上。她大声呼救,吓得天神松开了手,格姆从天上落到了狮子山上。从此,她再也回不到村中,永远骑着一匹白马,左手一棵珍珠树,右手一只笛,守护着永宁四境的人畜。
(五)动植物传说
云贵高原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那些与云贵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成了民间传说中最主要的表现对象。
纳西族在迁入滇西北地区之后其生产方式已从畜牧变成了农耕,但畜牧仍对农业经济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马的来历》正是纳西族这种社会历史特点的折光反映。据说,远古无马,后有一只母鸡下了几对蛋,它们被风刮到海里,孵出了各色马匹。长大后,它们走上陆地,与人类一起生活。这个作品的存在背景是丽江纳西族地区乃远古“花马国”故地;“丽江马”驰名海内外;丽江纳西族地区自清末以来每年举办两次以骡马为主要商品的交易会;纳西族要在人死后举行“洗马”仪式。
白族从相当久远的时代就开始经营农业,对农作物等植物的栽培有极丰富的知识。《稻子树》讲述了稻子的起源问题:稻作之祖为田公地母。在他们之先,人类只能以打猎、捉鱼、采野果为生。一天,田公去打猎,在一个遥远的坝子里看见种着香喷喷的稻子树。他向一位白胡子老人要到三颗种子后,翻山越岭,回到了家乡。田公累死后,地母继承丈夫的遗愿栽种稻子树。地母死后,三个儿子种的稻子各有变异:老大种稻后拔了草,但来不及浇水、松土,他的稻子树变成了高粱;老三亦来不及浇水、松土,他的稻子树变成了稗子;只有老二浇了水、又松了土,他种的稻子树才变成了稻子。这个作品既传播稻作生产知识、又结构五谷谱系,表明白族社会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水族是贵州省境内的古老民族,竹林掩映着一座座水寨,生活中流传着一个个有关竹子的传说。《凤尾竹的传说》讲述了水族姑娘彩凤顺着凤尾竹登到天界,在天河舀水,解救人间干旱之苦的故事,充满了浪漫的情调。
布依族的《茨梨的来历》是有关驯化野生植物,栽培果树方面的传说:许多年前,官家见一个叫满纳的布依寨子地肥水美,遂起霸占之心。寨老波宕带领全寨青壮男女与官军作战,保卫自己的土地。有个叫茨梨的姑娘在带母亲途中被官军抓住,并同母亲一起被官军杀害在路旁。第二天,在茨梨英勇就义之处长出了开满带刺花朵的一蓬刺。人们认定它是茨梨所变,所以取名为“茨梨”。后来,满纳再次遭到官军蹂躏,波宕让大家分三路逃走。出逃时,波宕让大家各带一包茨梨子,要他们走到哪里就把茨梨种到哪里,好叫子孙后代顺茨梨找到祖地。小小的茨梨浓缩着一段血与泪的历史,体现了布依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六)风物传说
云贵高原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斗转星移,有的文明已经付与苍烟落照,有的通过种种变异融汇进了庞大的现代文明体系,有的则历经千年百代而不衰,依然沐风浴雨,向人们诉说着遥远的过去。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性建筑,只要走进侗族地区,你就会看到一座座雄伟雅致的鼓楼屹立于村寨之中。鼓楼分上下层,集宝塔与亭子的作用于一身,既是集会的场所,又是宴饮的馆阁。它在建筑上不用一钉一铆,全凭凿榫衔接,大木小料横穿纵贯,表现出侗族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建筑才能。《鼓楼的来历》云:从前,一伙强盗要来劫掠一个尚武好义的侗寨,一个叫姑娄娘的女子美丽而又机智,她献一妙计于寨老,诱敌深入村寨。当敌人入村时,突然鼓声大作,消灭了所有的强盗。原来,所谓鼓声不过是姑娄娘率领其他姑娘掌击兰靛桶里的水所发出的声音而已。事后,寨中建楼置鼓,击鼓报警。可见,鼓楼的建筑最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卫上的需要。
铜鼓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它产生于2000多年之前,发源地当在云南省境内。它最早为铜锅,后演进为军乐器、军令器、祭器,或权力的象征物。布依族对其起源的解释是:从前,有个叫布杰的祖先按照太白星的托梦,历尽艰辛,前去天界索要铜鼓。当他背着铜鼓回家时,从南天门跌落摔死,铜鼓也摔破了一个洞。从此,人间有了铜鼓。布依老人死后,要敲三声铜鼓,请天神差仙人接亡魂升入十二层天成仙。后来,人们又用铜鼓请祖宗下凡。所以,铜鼓须恭敬收藏,不能乱敲,不能从鼓面上横跨,只有老人去世及过年祭祖时才能启用。过了很久,人间分贫富,富人狠心,铸了最大的铜鼓,声音所及皆为其所霸。又过了很久,铜鼓成了信号物,寨中有急事,或受外敌入侵,寨老便擂鼓为号。在与敌人血战之际,寨老又猛击铜鼓,激励族人英勇杀敌。这个传说,几乎涉及铜鼓的所有功能,并突出了宗教方面的作用。(www.xing528.com)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极具重要意义的事件,它使人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远距离、长时间的知识传递积累变为可能。在古代,云贵高原上拥有文字的民族屈指可数,而关于文字的传说却不胜枚举。
纳西族拥有古老的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宗教经典有数万卷之多。纳西族传说称,这种文字由麦保麦琮所造。他识鸟语,旁通百蛮诸书,创制本方文字,是一个如同仓颉那样“感天地、泣鬼神”的文字始祖。彝族也有一套古老的音节文字,《洛龙歌布曲鸟》称,彝文的创制者为阿苏拉吉。他死后变成了一只五色斑斓的洛龙歌布曲鸟,飞到他的哑巴儿子拉吉格楚那里,吐出一滴滴血落在树叶上,它们便成了文字。《百解经》则称:“昔日无祭祀,且无稼穑时……天遣毕摩降……自此官令行,吏临政事清”,是巫师毕摩带来了文字。
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普米族、拉祜族、傈僳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等也有关于文字的传说。而且,他们大都称自己亦曾拥有文字,只不过写在牛皮上,或羊皮上,因饥饿或被人、或被狗吃掉,致使文字失传。《拉祜族为什么没有文字》是这样讲述的:远古,厄莎命名了九个民族,便给各民族传文字。发给汉族的写在竹片上,发给傣族的刻在贝叶上,发给佤族的写在牛皮上,发给拉祜族的放在粑粑里。拉祜族跋涉回家途中因饥饿而吃光粑粑。于是,文字失传,无论什么事都记在了心里。这是对自己在与有文字民族交往中产生的自卑感的一种美化。不过,这类传说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或因战争,或因自然灾害,或因宗教政治等原因而丧失文字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七)习俗传说
云贵地区民族众多、传统各异,反映各民族习俗的传说相当丰富,凡服饰、饮食、居住、婚姻、家庭、节日、称谓、娱乐、工艺、宗教、丧葬等无所不包。
我们知道,人类的任何文化都是根据自然环境及生活的实际需要创造而成的。拉祜族的掌楼既不同于傣族的竹楼、纳西族的四合五天井、白族的三坊一照壁,也不同于彝族、普米族的木楞房,是拉祜人为适应自然环境及生活需要创造而成的。《掌楼的故事》讲述了这种建筑的来源:往古,一个叫扎母的青年在狩猎中放走了射伤的马鹿,马鹿报恩,让他砍三十三棵红毛松,五十五棵松毛树,七十七根老黄竹,九十九捆山茅草。扎母在老鹰等的帮助下杀死老虎,砍足了树、竹、草。一天,他狩猎归来,见原居住处已出现一座楼房,它以三十三棵红毛松为柱,以竹篾为墙,以茅草盖顶,上下分两层,楼下关牛,楼上冒青烟。上楼一看,正在煮饭的人正是马鹿变成的姑娘。从此,这种简单易造、干净舒适的掌楼便世代相传。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要在傣历六七月(夏历清明后十天许)举行叫“原南”的泼水节。因这天为佛祖生日,所以泼水节又叫“浴佛节”。节日的水是“吉祥水”,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快乐与爱情。《泼水节的由来》说:在很久以前,有一魔王抢来的第十二个妻子非常聪明。某夜,她探知魔王的致命弱点,拔下他的头发将他勒死。谁知魔王的头颅滚到哪里,哪里就着起大火。十二个妻子为了避免此举给人间带来灾难,便轮流将魔王的头颅抱在身上守候。她们每天轮换一次,每次用水洗一次魔王的头。傣族人民为感谢这十二个女子为人间除害,每个傣历新年给她们泼一次水。泼水节便传承到了现在。
龙舟竞渡是见于我国及日本、东南亚的共同文化。在我国,此俗起源极早,遍及吴越、沅湘及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居住地区,其目的也各有不同。汉族一般持为屈原招魂说,傣族持祭龙说,苗族则持杀龙止雨说。苗族的传说《火烧恶龙窝》称:古时有一恶龙守住囊野河口,很少有人敢在此捕鱼。一次,故亚父子前去那里捕鱼,只有故亚活着回来,故亚决心为儿子报仇。他准备火镰、火草等深入龙窝,用火烧死了酣睡中的孽龙。六天六夜后,龙尸浮起,故亚忙给大家分肉吃。吃过龙肉,天昏地暗,漫天洪水就要吞没苗寨。有个寡妇因没分到龙肉,儿子日啼夜闹。她只好扎一木排放在河里哄儿子唱:“冬冬哆,冬冬哆,龙来啊,龙来啊,揪住割块肉给幺幺煮汤喝……”这样一来,云散雨止。从此,苗家才兴起了划龙船。
“天菩萨”是彝族男子的一种特殊头饰,它用头帕包扎,留一绺顶发,因位于人体最高贵处,所以谁也不得触摸。这种习俗是怎样来的呢?从前,一个叫阿里比日的青年进山打猎,杀了两条恶龙,并将它们煮吃。之后,他头上长龙角,膝上长龙鳞。力气变得更大,人们推举他为首领。他死后,人们便在自己的头顶蓄发,编一绺“天菩萨”,并扎上“英雄髻”,以象征阿里比日的肉角,以示英武之气。除此之外,瑶族妇女的缠头,白族的凤凰帽,景颇族的筒裙,阿昌族的毡裙,纳西族的披肩,怒族的头帕等都有各种美丽的传说。
(八)乐器传说
云贵民族能歌善舞,民族乐器十分发达。它们有弦类、管类、打击乐类。人们最熟悉的有苗、侗、傈僳等族的芦笙,彝族的月琴,布依族的姊妹箫、勒尤,哈尼族的牛腿琴、巴乌,傣族的象脚鼓,仡佬族的泡木筒,纳西族的口弦、伯伯(芦笛)等。由于与汉民族杂居,汉族乐器在许多民族中都被广泛使用,像纳西族的苏古笃等还与西域乐器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仡佬族的泡木筒又叫“玛呜哇”,是一种长约45厘米,直径约1.5厘米,上开两孔,插有发音簧哨的管乐器,流传于贵州省镇宁县等地。仡佬族中有一则有关其起源的传说:从前,一个十口之家僻居荒野,他们穷苦不堪,玉皇大帝决定将他们接上天界。后来,玉皇大帝送给最小的一对兄妹两个金丹,让他们回人间传宗接代。阿力、达勒兄妹回到人间后因思念父母而愁眉不展。一天,阿力砍了泡木筒并放上哨子为妹妹消愁。玉皇大帝在天宫闻乐,下旨定泡木筒为仡佬族乐器,不准其他民族仿制乱用。
在拉祜族人的生活中,芦笙是件离不开身的宝物,它可以为人们带来幸福与快乐。从七八岁起,拉祜族孩童就要习吹芦笙,直到死去,它与拉祜人们相伴始终。《拉祜族芦笙的传说》称,有两个起义领袖为反抗骑在他们头上的头人,而用竹子制作了两支芦笙到各个山寨吹奏,宣传斗争道理。当他们吹到第十三个晚上,人们揭竿而起,杀死了贪官污吏。十一年后,起义失败,但人们懂得了团结反抗的重要意义。于是,芦笙在一代又一代吹奏,人民在一次又一次反抗。这则传说主要表现的是芦笙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其起源。
二、故 事
比之传说,故事的幻想性、多样性、自由度更大一些。它在艺术上具有泛背景的特点,不拘泥于具体人、事、物,往往没有较确切的时间、地点、作品名称,反映社会生活范围非常广泛,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云贵高原上常见的故事有动植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其中,以生活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及爱情故事最具特色。
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索取动植物以供给人类生活资需的过程中,人们既将它们视为客体,进行精细的观察,了解其习性;同时也将它作为主体,与自己视为同类,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行为,使本无言语思维的动植物参与到人类的意识世界之中。于是,以动植物为对象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有的作品重于解释,如彝族的《斑鸠和公鸡》解释了公鸡每喝一口水往天上看一眼这个特点。景颇族的《蝙蝠》也把蝙蝠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惯描写得惟妙惟肖。白族的《棕树和槐树》在解释之余加上了劝善惩恶的内容:棕树与槐树原是好友,都生活在石岩上。它们约定让棕树去找好地方,然后回来叫槐树。但是,当棕树找到水土丰沃的菜园边后,忘了回来叫槐树。人们见棕树背信弃义,每年剥棕皮一层,以示惩罚。哈尼族的《铁鳞甲和乌鸦》、侗族的《老虎抽烟牛掉牙》与《羊偷角》也是这样的作品。
另一类动植物故事则重于把握动植物本身的表象性及其功能作用,以此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这类作品篇幅较长,除白描外,还常常使用心理描写等手法,显得细腻生动。纳西族的《报谷鸟报春》赞美劳动、歌颂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彝族的《山鬼的礼物》中,山鬼虽小,却靠智慧诱杀老熊,是弱小战胜强暴的赞歌。布朗族的《天鹅报仇》中的天鹅,正是依靠乌鸦、苍蝇和小青蛇的帮助,才打败大象,报了杀子之仇。它强调的是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
幻想故事以社会及自然界为活动空间,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神、人与动植物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借助某种神奇的力量,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让理想变成现实的、浪漫性极强的故事形式。云贵高原幻想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妖魔鬼怪、美丽的仙女龙媛;技艺高强的力士;法力无边的老人、千里眼、顺风耳、铁脚板及神牛神蛙等。作品的情节及主人公的命运往往以夜明珠、石磨、神鞭、宝伞、葫芦等的得失而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善良的主人公大都因舍己救人而得到厚报,最后,他们有的因破禁而酿成悲剧,有的则获得了永久的幸福。这类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好得好报、恶有恶果。苗族的《驼背老老和香蕉崽崽》、白族故事《神笛》、傈僳族故事《火烧腊门》、哈尼族的《风的来历》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的借神牛的力量惩治剥削者,表达劳动人民的美好理想,有的讴歌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有的则赞美了舍己为人的英雄。
生活故事是根据真实原则,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如果说动植物故事、幻想故事等还带有神奇色彩的话,生活故事就朴素、写实得多。它表现实实在在的生活现象及现实人物,再现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直接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爱憎观。在艺术上,它们大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感染力。长工、孤儿、妇女、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婚姻、爱情、机智人物等都是生活故事的重要题材。
在云贵高原,机智人物故事颇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拥有一两个代表人物,如基诺族有阿推,景颇族有仉片、南叭,傈僳族有光加桑,藏族有阿古登巴,哈尼族有阿朱尼、门帕,布朗族有艾掌来、甩坎,佤族有岩江片、达太,纳西族有阿一旦等。有的民族甚至有七八个代表人物,如傣族有艾西、细维季、巴维陀、召波柱、艾妣格、干特乃、召玛贺、艾苏。
机智人物故事的特点是主人公出身贫寒,地位低下,生活悲惨,而对立面往往是王公贵族、土司头人。在他们之间的冲突中,后者受到前者的无情嘲弄和批判。与现实生活背反的描写,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充分体现了高贵者最愚蠢、低贱者最聪明的辩证性。另外,机智人物故事往往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存在众多的系列性作品,每一个作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便于捕捉最具意义的生活片断,从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地塑造艺术形象。许多民族都讲,机智人物确有其人。白族的艾玉据说是邓川人,生活于明代。他出身贫寒,后虽中进士,却不愿为官而退居乡里。他爱憎分明,作为人民的代言人而与邪恶势力做长期的斗争。纳西族的阿一旦也被说成是实有此人,他生活于咸同年间,出生于丽江县黄山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因交不起租,从小就被送到木土司家为奴。在木府,他挨打受骂,受尽了屈辱,但他凭着聪慧与木土司展开一系列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某年大年初一,木老爷照例又让长工佃户前来磕头送礼,他得意洋洋地说,“谁要是能让我也给你磕头,今后谁就可以不再送礼磕头”。木老爷回过头来问阿一旦:“你有什么本事让我给你磕头吗?”阿一旦说:“这几天我正在学戏,没时间让您磕头。”一说戏,木老爷上了瘾,说是要看看阿一旦学的什么戏。第二天,阿一旦让邻近的人都来看戏,木老爷自然坐在最好的位子上看。一开场,但见演的是忽必烈下凡重游金沙江渡口,与曾迎他入滇的木氏祖宗阿良相逢,两人共叙旧情的故事。末了,忽必烈要归去,阿良竭力挽留,要他去看看自己的子孙。这时,扮麦良的阿一旦对着台下大喊一声:“谁是我阿良后代孙,快来相见莫迟延。”木老爷本十分敬祖,台上又演的祖先事,立即起身跪下磕了个头。戏演完后,木老爷乐呵呵上台问阿一旦戏名,阿一旦说“这叫木老爷给阿一旦磕头”。木老爷知道上当,忙辩解说演戏不算数。阿一旦指着地下说:“不算数就不算数,要紧的是你的一锭银钱掉在了脚下。”木老爷视钱如命,马上蹲下去找银子。阿一旦又大喊一声:“木老爷又给我磕了第二个头,大家看见了吗?”就这样,不可一世的木老爷连连中计,一败涂地,撕下了统治者高贵的外衣。
爱情故事在生活故事中占的比例很大。它们适应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婚姻形态而存在,表现了各民族人民的恋爱观、婚姻观,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向往。无论是喜剧性的作品,还是悲剧性的作品,爱情故事都强调了家庭、社会、婚姻制度、统治阶级对爱情的压抑、对青春的摧残。只有经过斗争反抗,青年们的爱情与婚姻才得到了统一。作品中的爱情又常常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培养了爱情、赢得了爱情。纯洁的爱情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拉祜族故事《张茶有与杨小大》描写雇工张茶有与土司女儿杨小大之间的爱情,揭露了土司石志四的残忍卑劣,在不能结为夫妇的情况下,张茶有与杨小大一起走上了殉情的道路。
景颇族故事《扎英姑娘》较典型地反映了他们的择偶观:从前,有一个打铁的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女子扎英,但扎英不理他,嫌他没本事。小伙子告诉她:“你看不上我,那你到天上去找太阳吧。”太阳说云彩本事更大,云彩说风的本事更大,风说山的本事更大,山说藤条的本事更大,藤条说:“天地间最有本事的是长刀,它能把一切砍断,但长刀还是人打的,你还是去找人吧。”扎英又走了九天九夜,找到了打铁的小伙子。她说:“走遍天地间,还是你最强,我愿嫁给你,请你把我留下吧!”扎英是个不切实际的女子,经过挫折与磨炼,她终于明白了伟大与渺小之间的关系,正视实实在在的生活,将劳动能力视为选择配偶的重要标准。
过去,德昂族的婚姻比较自由,但聘礼却极重;不少人因结婚而卖田鬻地,债台高筑,因送不起聘礼而酿成爱情悲剧的事时有发生。故事《彩虹》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剧:一个美丽的女子与一个放牛娃相亲相爱,但她父亲嫌贫爱富,只因拗不过女儿而勉强同意婚事。为了准备聘礼,小伙子只好外出帮工。等他五年后归来,姑娘已经死去,他不禁伏棺痛哭。突然间,棺中女子变成红蛇与小伙子拥抱着飞上天空,化作了一道五色彩虹。
怒族的《谷玛楚与吴地布》所讲述的也是一个爱情悲剧:怒江两岸的一对青年深深相爱,但男子不幸被害身亡,女子万分悲痛,决心与情人一同绝命。死后,二人各葬一方,坟头长出两棵大树;它们紧紧缠在了一起。女方派人把树砍倒,飞出一对金色银色小鸟,飞向了远方。这个结尾颇似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死后的情况,同是赞美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的。
到了清代,封建礼教对侗族青年的束缚越来越大。男女之间可自由社交,但婚姻却不能自主。因此,私奔者比比皆是,殉情者不乏其人,产生了许多人间悲剧。故事《珠郎娘美》描写了娘美勇敢反对“女还舅门”陋习,毅然与珠郎私奔他乡的故事:在黔东南辖江县三宝地区,娘美还未出娘胎就被许配给了舅舅家的儿子。长大后,她通过夜坐结识了珠郎,并生爱慕之心。母亲知道后,开始干涉娘美的爱情,并与舅舅商定提前逼娘美成婚。娘美知道后,连夜约珠郎破钱为盟,逃到了八里贯洞。当地有个叫银宜的地主见娘美长得俊俏,便雇她到家里帮工,珠郎则被支到远处打工。银宜企图占有娘美,但他最终被娘美用扁担打跑。银宜一不做二不休,设计害死了珠郎。一天,娘美去挑水,方知丈夫已经被害,她决心为丈夫报仇雪恨;娘美将珠郎的尸体背回后,走进鼓楼挖大鼓。待全寨人来齐,娘美宣布:“我的丈夫被害并曝尸野外,谁肯帮助收殓,我愿嫁谁为妻。”银宜听罢,马上说他愿帮助收尸。第二天,银宜与娘美带着锄头镰刀,背着珠郎的尸体走出贯洞,来到僻远的荒野。娘美见四周无人,便让银宜挖坑,自己割草。待挖下去四尺深,娘美见银宜整个身子都埋在坑里,只有头露在外边,便手起镰落,将银宜杀死在坑内。娘美忠于爱情,酷爱自由,充分表现了侗族妇女的大智大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