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慈禧太后:世纪大讲堂第12辑

晚清慈禧太后:世纪大讲堂第12辑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晚清历史上,有一位人物不能不提,那就是慈禧太后。而实际上,慈禧太后不仅是贯穿了晚清历史的灵魂性人物,她也是我们《世纪大讲堂》晚清系列人物当中的最后一位。曾子墨:我想翻阅了这么多的档案,的确有许多发现是让王道成先生惊喜的,再加上30多年的悉心研究,我想王道成先生对于慈禧这个人物也有着很多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王道成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晚清人物系列之慈禧》。

晚清慈禧太后:世纪大讲堂第12辑

王道成

1933年4月出生,四川人。195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5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新闻系、语言文学系从事中国近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和研究。197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从事清代政治史、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包括《简明清史》、《慈禧太后》等。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形成了他对历史研究的独特理念。

曾子墨: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晚清历史上,有一位人物不能不提,那就是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个以垂帘听政和训政的名义,统治了中国大约47年的满族女性,长期以来就像一团谜存留在人们的心目当中。而实际上,慈禧太后不仅是贯穿了晚清历史的灵魂性人物,她也是我们《世纪大讲堂》晚清系列人物当中的最后一位。历史上的慈禧太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的个性、性格又如何影响了晚清的政坛,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先生。

王先生,我们知道您原来是学中文的,那为什么会对历史感兴趣呢?

王道成:人的一生总是有些偶然的事情。我为什么会搞起清史来?1972年的4月,当时中国历史教研室的一位先生到我家里来问我,说现在人民大学要成立一个清史研究小组,你知不知道?我说不知道。他说你愿不愿意来呀?当时这个清史研究小组是以中国历史教研所为基础的。我说我没有搞过清史。他说现在全国也没有几个搞清史的,要全面研究清史的话,他说文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说那可以吧,这样就搞清史了。

曾子墨:但毕竟您原来大学学的就是中文,后来又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方面的教学那么长时间,一下就放弃了,不觉得可惜吗?

王道成:不可惜,因为文史这两个东西,它实际上是不可分的。

曾子墨:那接触慈禧这个人物,当然是从一些史料当中接触了这么长的时间,她身上的哪些地方让您印象特别深呢?

王道成:我一开始接触慈禧的时候,主要还是看现有的一些东西。看了以后,我就感觉到许多关于慈禧的书或者文章,他们讲的都不符合事实。所以我就感觉到,要真正地了解慈禧这个人,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工作,要从第一手的资料弄起。

曾子墨:那您在读当代这些书籍的时候,怎么就能判断出来这些东西不符合事实呢?

王道成:我开头就是看到这个人这么讲,那个人那么讲,我就想要找一个能够判断这些事情的真伪的东西,所以我下决心看档案。我看档案看多久呢,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看了7年。因为档案这个东西,它是当时的人记当时的事,特别是宫廷的东西,它是每天记的,这个东西它不可能改的,譬如说哪一天,皇帝下了一个谕旨,兰贵人晋封懿嫔,它有的就是个纸条,它就这么放在档案里边,像这类的东西很多,你把它一个一个地放在一起,你就知道,这个才是真的。

曾子墨:那看档案,枯不枯燥呢?

王道成:枯燥,看档案是个很枯燥的事情,看档案,它是什么呢?它是大海捞针。有的时候你看一天,可能毫无收获,但是有的时候,你可能发现一条材料,而这条材料确实使你高兴得跳起来。

曾子墨:我想翻阅了这么多的档案,的确有许多发现是让王道成先生惊喜的,再加上30多年的悉心研究,我想王道成先生对于慈禧这个人物也有着很多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王道成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晚清人物系列之慈禧》。

王道成:慈禧太后她是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活了73岁。她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虽然有皇帝,但是皇帝是不能拍板的,皇帝要听她的,所以她是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了中国47年,但是长期以来,一些讲慈禧太后的史学著作,不论是专著也好,论文也好,还是一些文艺作品,小说电影戏剧,在写慈禧太后的时候,都是讲慈禧太后如何祸国殃民,于是在人们心目当中,慈禧太后就是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这么一个人,那么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不是真是这样呢?不是。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所了解的慈禧太后。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宽厚与残忍,第二个是革新与守旧,第三个是主战与求和。

慈禧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宽厚与残忍。1861年11月2日,26岁的慈禧太后在以奕睯为首的贵族官僚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北京政变,从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个赞襄政务王大臣手里夺取了政权,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但是巩固政权要比夺取政权困难得多。慈禧上台以后,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觉得有两个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是对政敌的处理,就是赞襄政务八大臣这八个人,第二个叫清理狱讼,狱就是监狱的狱了,所谓清理狱讼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叫平反冤假错案,这两件事情,最能表现慈禧宽厚的这一面。在北京政变以后,载垣、端华、肃顺以及其他的几个赞襄政务大臣都被抓起来了,给他们的判决是,这三个人要按照大逆罪,凌迟处死,但是慈禧看到判决以后说,还是对他们宽大一点吧,因为载垣是怡亲王,端华是郑亲王,这两个人都是清朝的所谓八大铁帽子王里面的,他们的祖先都曾经是为清王朝的建业立过大功的,慈禧说对这两个人,就让他们自尽吧,自杀就完了,给他一个全尸。对肃顺,慈禧说这个人要斩立决,要杀掉,而且马上就要杀掉,这是弄到菜市口了去把他杀掉了。其他的五个人怎么处理?有一个人叫景寿,景寿是道光皇帝的女婿,是恭亲王奕睯的姐夫,那怎么办?原来根据他们的议定,其他五个人都是革职,把他们发到新疆去充军,慈禧说对这个景寿,可以革职,但是还保留他的公爵,对于其他的四个人,除了有一个是要发往新疆去充军外,有三个人就只是革职就完了。后来有人说,应该要查办载垣、端华、肃顺的党羽,在查办党羽的时候,处理了6个官员,后来又处理了5个太监,这都是跟肃顺关系很密切的,所以整个的北京政变,杀了3个人,处理了16个人,总共是19个人,这么一场政变就仅仅处理了这么一些人。这在古今中外恐怕都是少有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的宽厚的一面,所以说慈禧太后上台以后不久,她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威望很快上升,而且有些人就叫她什么,说她是女中尧舜。

王道成:但是慈禧太后她也有她很残忍的方面。譬如说在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就是现在的南京,攻下以后,她分段攻杀,三天当中,杀了十几万人。有的历史资料上讲,说秦淮河尸首如麻,这就表现了慈禧残忍的那方面。

第二个问题是革新与守旧。很多人都认为慈禧是个顽固派,她是反对革新的,实际上慈禧既有革新的一面,也有守旧的一面。尽管洋务派他们搞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起来,这是用夷变夏,所以是坚决反对。慈禧太后对于这两派,她是采取什么办法呢?她是采取平衡的策略,她既支持洋务派搞洋务,也支持顽固派,用顽固派来牵制洋务派。但是当其顽固派势焰嚣张的时候,她又回过头来又压制顽固派,支持洋务派。一个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在同文馆设新馆的问题上,在1866年12月的时候,奕睯提出来要在同文馆设天文算术馆,要在进士、举人里边,这些科举出身的人里边选拔人来学。这样一种做法就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了。当时有一个大学士叫倭仁的,这个人也是一个很著名的理学家了,他就坚决反对。

慈禧

慈禧和李莲英(右一)

他说让科举出身的人去向洋人学习天文算术,这简直是斯文扫地,是不是?而且他说我们中国这么大,人才是很多的呀,只要你好好地去找,去发现人才,一定能够找着懂得天文算术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向外国人学,后来慈禧太后说,好啊,那你就去,你就推荐一个懂天文算术的。而且,你也找一个地方,去办一个天文算术馆,你们两家可以竞赛一下,看究竟谁办得好。这个时候倭仁只好说了,他说我实在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后来慈禧太后说,这样吧,你到总理衙门去,到他们那儿去了解了解情况吧,因为当时总理事务衙门它就是主持洋务运动的,倭仁认为让他到总理衙门去工作,那简直是对他的侮辱,他就要求慈禧太后收回成命,慈禧太后是坚决不收回成命。不收回成命,他怎么办呢?他弄得是十分难堪,他是同治皇帝的师傅,他到上书房跟同治讲书的时候,他有所感触,这个老头子居然哭起来。这件事情就是慈禧支持洋务派的一个很突出的事例,正是由于慈禧对洋务派的支持,所以洋务运动才能够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而洋务运动在今天看起来它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就掀起了一个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地严重,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光绪就一心要变法,但是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有人主张变,有人反对变,奕睯他虽然是洋务派的首领,但是他对戊戌维新的变法是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戊戌维新这个变法触及了清王朝的政治制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是慈禧认为这个变法还是需要的,她对改革有一个底线,就是祖宗之法不能变,所以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和维新派的分歧就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康有为提出要效法过去康熙乾隆咸丰的时候。懋勤殿的故事,因为康熙、乾隆,他们这个时候都把故宫的一个地方,一个殿叫懋勤殿,就是把一些有修养、有水平的人才找在一起,大家商量一些问题,设顾问官,而这些顾问里边,他有东西方的专门政治专家,东西方的政治家,来一起讨论清王朝哪些东西应该改,定了以后,然后实行。你说这个东西慈禧就接受不了了,所以当时光绪到颐和园,向慈禧提出要开懋勤殿的时候,慈禧脸色就很难看,而且不讲话,所以这样一来,这场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的这么一个维新运动就被扼杀了。谭嗣同他们六个人被杀掉了,康有为、梁启超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逃出去了。其他的一些参与和支持维新运动的官员,都降级、革职,或者流放,所有的新政全部被废除。在新政里边唯一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剩下这么一点儿。在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进入了北京,慈禧就出逃了。到了西安以后,她就下诏变法,后来回到北京以后就成立了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机构。后来又采纳刘坤一张之洞的建议实行新政,它这些新政是什么呢?废科举,兴学校,派遣留学生,鼓励农工商业,调整政府机构,编练新军等等。就把戊戌维新提出的一些问题逐步地加以实现。有人说,慈禧太后成了戊戌维新遗嘱执行人。当然慈禧推行的这些新政是形势所逼,她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做,但是她做的这些改革,毕竟是有利于中国历史的发展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第二个问题。

辛丑各国和约(www.xing528.com)

天津大沽口炮台

第三个是主战与求和。慈禧这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到1900(年)这段时间的五次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她才5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她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她都是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和求和,就可以看出慈禧和帝国主义的关系的变化。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就在通州的西边八里的一个地方,跟英法联军进行了一次激战,这次激战是北京的保卫战,在这次战争当中,清军失败了。失败了以后,英法联军就进逼北京,咸丰皇帝准备逃往热河避暑山庄。但是就在咸丰皇帝要准备出逃的时候,懿贵妃劝咸丰,你不要走,你应该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抵抗。当时就触怒了咸丰。所以到了避暑山庄以后,肃顺就向咸丰建议,要像汉武帝杀钩弋夫人那样把慈禧杀掉。但是后来,咸丰皇帝不忍心,慈禧于是保住了一条命。

后来奕睯和英法联军签订了《北京条约》,懿贵妃觉得这是个耻辱,还要想着废约再战,但是那个时候咸丰已经病重了,就只好作罢了。中法战争爆发以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也很激烈,在战场上接连地失败。慈禧把这个失败就归罪于奕睯的因循委靡,说你振作不起来,所以把奕睯免职了,而且把军机处的其他四位军机大臣全部罢免,像这种整个军机处的大换班,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很少的。到1884年的8月23日,法国的军舰突然向福建水师发动进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所以慈禧就决定对法宣战,并且把继续主张议和的总理衙门的六个大臣全部免职,但是到1885年的2月,法国军队攻下了谅山,慈禧就开始动摇了。是不是继续还打,但是后来考虑要打下去,结果如何?没有把握。所以后来就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见胜即收,就是现在打了胜仗,对我们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来谈条件,那比较好谈,所以说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和法国的驻华公使巴得诺签订了《中法新约》。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这是慈禧的六十岁生日,就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地庆祝。但是就是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个庆典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了。

当时外国的舆论认为中国一定打胜,因为原来跟英国打也好,跟法国打也好,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的强国,日本是个小国,中国一定会打胜。所以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而且慈禧讲,在跟日本办交涉的时候,不能有示弱的话。但是当时有人提出来,就说要打呀,你把颐和园工程停下来,你把那个景点停下来,把这个钱用来打仗好不好?当时慈禧很生气,慈禧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让他一辈子不高兴。后来清朝的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而且北洋海军在黄海之战里边又被日本打,又受了损失,这个时候慈禧为了不影响她的六旬庆典,希望尽快地结束这个战争。先是寄希望于美国,后来又寄希望于俄国,但是这些人后来都不行。

义和团运动刚刚在山东兴起的时候,慈禧是主张镇压的,她一再地让各省的督抚坚决地镇压,不能养痈遗患,但是义和团运动迅速地发展,而且进了北京,各国的驻华公使他们照会清政府,要求镇压义和团的同时,他们自己又派军队进驻北京,他说来保护使馆。而且进入北京以后,就在使馆的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在北京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击义和团的群众,这个时候,慈禧太后认为外国人对她是欺负得太狠了,就觉得这个气受不了。

懿贵妃草拟密诏

所以说她就主张要打。但是她也主张宣战,所以说在御前会议——开会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就讲,就说这个义和团是乱民,即使他的法术靠得住,从古到今,从来没有靠邪术成功的,慈禧马上就反驳。她说法术不足恃,难道人心也不足恃吗?她说现在中国已经弱到了极点,如果连人心都没有了,那怎么立国。所以她就决定要宣战。而就在她决定要宣战的时候,天津炮台——大沽炮台已经被八国联军占领了,慈禧看这样不行了,马上转过来,派荣禄到使馆去慰问,而且在北玉河桥上面立下一个大牌子,说钦奉懿旨,保护使馆。还给使馆送去西瓜、冰、面粉这些东西,表示友好,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先是占领了天津,然后占领通州,然后进驻北京。当时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就出逃了。出逃以后,就让奕?、李鸿章出来跟外国人谈判,原来外国人是要想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但是经过反复的磋商以后,他们感觉到慈禧不能下去,如果是没有了慈禧,中国就乱了,而中国乱了以后,对帝国主义不利,所以最后没有把她作为祸首,后来就签订了这个《辛丑条约》,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就标志着慈禧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之下,而清王朝也就成了洋人的朝廷。我就讲到这儿。

曾子墨:谢谢王先生带给我们的演讲。的确像您所说的那样,慈禧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着她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您在一开始演讲的时候也说到了,在很多的文艺作品当中,在历史教科书当中,慈禧是一直被塑造成为一个祸国殃民、心狠手辣,而且是昏庸无能的政治人物。那我想请问您,这种形象的塑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不是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了?这种塑造,或者说忽略了她的另外一面,是不是和后来不同时代的一些政治需求有着某种联系?

王道成:对,慈禧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妖魔化的人物,它有一个很长的历史原因,因为慈禧支持洋务派,顽固派要骂她,她搞了戊戌政变,维新派要骂她,她镇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革命派又要骂她,所以说我们只要看一看清末民初的有些诗文、笔记小说,就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慈禧就已经不是好人了。建国以后,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那就是批判的重点。所以在1957年的时候,新观察杂志社连载了容龄的一个回忆录,叫《清宫琐记》。当时一个历史学家就认为,这本书掩盖了慈禧的反动本质,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比较长的,就叫《那拉氏反动的一生》,这就是给慈禧定性了。后来到“文革”的时候,江青说了一句话,叫慈禧名为太后,实际上是女皇帝。所以“四人帮”垮台以后,在全国掀起了一个批判慈禧的热潮,但是批判慈禧,实际上是在批判江青,特别是在一些文艺作品里边,像有一个戏剧叫《懿贵妃》,是写慈禧太后,写北京政变这段,把肃顺作为正确路线的代表,而慈禧是反动路线的代表,肃顺在最后走向刑场的时候,他简直像一个革命烈士。还有,有一个片子叫《垂帘听政》,慈禧把丽妃的手脚都砍掉以后放在一个大瓮里边,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这个事情是什么?把吕后对待戚夫人的手段放在慈禧身上了,所以慈禧这个形象越来越坏,最后成了一代妖后了。

曾子墨:所幸的是今天我们还有很多的学者通过一些史料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恢复一个更加真实,或者说至少是接近真实的慈禧太后的形象,谢谢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边还有很多的网友,比较关心一些关于慈禧太后的轶闻趣事。比如说这个网友的名字叫做“爱上李莲英的西太后”,他的问题就是,民间对于李莲英和慈禧太后之间的传闻有很多,所以想问问您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王道成:我看这个传说是不可靠的。说慈禧太后爱李莲英,那看爱是什么爱,李莲英是河间人,他7岁净身,9岁入宫,慈禧她们在避暑山庄的时候,他就在那儿了。所以说跟慈禧共过一段患难。后来他是做了慈禧的梳头房的太监,就帮慈禧梳头,后来又帮慈禧管她的一些账目。李莲英这个人很聪明,但是他又很谨慎,特别是他吸取了安德海的教训。他做事非常谨慎,但是办事情非常认真负责,所以慈禧对他很信任。在清朝,有这么一条规定,太监最高只能到四品,而李莲英慈禧赐给他二品。在清朝的历史上,这是唯一的一个。但是李莲英和慈禧的关系,也就只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别的关系是不存在的。

曾子墨:好,谢谢!下面,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您有问题的话,可以向王道成先生提出。

观众:主持人,王老师,你们好!大家谈论历史的过程当中,谈慈禧太后的时候,会联想到我们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我想请问你的是,为什么慈禧太后当时掌握了皇权,而没有登上帝位呢?她想过没有,或者做过什么行动没有?

王道成:她们两个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上升的时期,那个时候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所以她要做这个事情就比较容易。慈禧太后是处在封建的末世,而且在慈禧太后的时候,程朱理学的影响是挺厉害的,里边就有这么一条,说女人是不能执政的,女人当政叫牝鸡司晨,就是母鸡打鸣,是不是?而且在康熙的时候规定,女人不仅不能当皇帝,康熙还讲过这样的话,垂帘听政非国家之福,所以可以看出来,在当时,还不是当皇帝,垂帘都不行。所以后来北京政变以后,慈禧实现了她的愿望,垂帘听政了,但是就在要垂帘听政之前,她还发布了一个懿旨,怎么讲呢?她说垂帘听政本非意所乐为,不是我想要干的,她说只是现在时局很困难,大家需要一个人来拿主意,所以呢,我只好听从大家的意见,我出来干干这个事。将来皇帝长大成人以后,我马上就交出政权,到那个时候,你们一定要提出来,是不是?所以说慈禧那个时候跟武则天的时候不一样。

观众:王教授,您好!我是北大政府管理学院2004级的硕士生。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就是有人把慈禧和当时英国的女王做一个比较,说她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英国女王在后花园里一边纺线一边想,英国怎么样去征服这个世界,而慈禧却在宫廷里玩弄权术,和太监提笼逗鸟,做这些事。那么我的问题是,您认为慈禧的所作所为和清朝这个走向灭亡的历史之间有多少联系呢?

王道成:我是这样看的,当然一些外国的著作是把慈禧和伊丽莎白相提并论的,就是她相当于英国的伊丽莎白,但是她们两个所处的历史条件不一样,慈禧所处的时代,清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是慈禧这个人,她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她不是那样,慈禧很精明的,她也有一番抱负,但是她那个时候是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人民的大规模的起义,她尽管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基本上属于在那儿支撑残局,清王朝已经是不行了,实际上早在乾隆的时候,马戛尔尼访华,他就讲,清王朝已经像一只快要沉没的大船。就是那个封建制度,它只能是越来越没落了,慈禧那个时候,那是更不行了,所以我觉得,慈禧所做的事情,她要想补天,但是她无力。我看《红楼梦》里边有一个关于探春的判词,里边有这么两句,它说“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我觉得慈禧太后的处境和探春颇有些相似之处。

观众:我首先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光绪死后一天,慈禧离奇死亡,请问光绪是慈禧害死的吗,慈禧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王道成:至于慈禧的死,慈禧是病死的,这是无疑的,关键是光绪是怎么死的,这个恐怕直到现在还应当说是个谜案。很多人都认为,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但是如果从档案里边来看,光绪还是属于正常的死亡,因为从光绪所处的那种环境来看,他的身体不可能好,特别是在戊戌政变以后,他实际上是被囚禁起来了,特别到义和团运动的时候,光绪宠爱的妃子珍妃也被投到井里了,他那个日子是不好过的。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心情压抑的情况下,他的健康能够好吗?从档案里边保存的光绪讲他自己的病情的一个材料看,光绪的病是很多的,所以说光绪是病死的,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事情太巧了,他头一天死,慈禧第二天死,所以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研究,是一个疑案。

曾子墨:谢谢您和我们在场的听众作的交流。最后,我还想再问您一个问题,就是像慈禧这样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人物,她的出现,您认为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没有她的话,会不会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她?

王道成:我觉得慈禧的出现是时势造成的,是当时的一种需要。因为在两个太后里边,东太后这个人连字都不认识,她看奏折都是慈禧太后给她念,给她讲,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这个人很有才干,所以说慈禧的出来,这也是当时形势的一种需要。如果说慈禧有野心,而她这个野心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是因为当时有这么一个社会条件。

曾子墨:好,谢谢您。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晚清人物系列就算告一段落了,其实今天我们推出慈禧这样一个人物。并不是简单地说要为她平反,要为她说好话,也并不是要非常简单地把她塑造成一个正面人物,或者是负面人物。和历史上所有的人物一样,慈禧也有她的多重性,有她的复杂性,就像王道成先生刚才在演讲当中告诉我们的那样,比如说她在性格上,她有宽厚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在政治上,她有守旧的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那同样在外交上,她也有抗争的一面,有妥协的一面,我想一个单纯的否定,或者是一个单纯的肯定,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再一次感谢王道成先生今天来到我们的《世纪大讲堂》,也非常感谢我们今天在座的北京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下周同一时间,《世纪大讲堂》我们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