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人物左宗棠:全新评价及研究成果

晚清人物左宗棠:全新评价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左宗棠的历史功过是非做出了全新的评价。今天的晚清人物系列,我们将会为您介绍的人物是左宗棠。接下来就请杨东梁先生一起和我们来分享他的研究心得,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晚清人物系列之左宗棠》,有请。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

晚清人物左宗棠:全新评价及研究成果

杨东梁

20世纪40年代出生在湖南岳阳,虽然早年跟随父亲举家搬迁到了北京,并且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当中大部分的岁月,然而洞庭秋月、潇湘夜雨、江天暮雪的岳阳文化精髓,似乎在杨东梁的思想和文化体系当中画下了不可缺失的一笔。这一点直到他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开始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之后,一向对历史人物颇感兴趣的杨东梁立时就对左宗棠这位湖南老乡一见倾心。他从1979年年初就开始对左宗棠其人其事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详细查阅并且是钻研了大量左宗棠的相关史料。在1983年完成了20余万字的《左宗棠评传》,这部学术性著作充分肯定了左宗棠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下推进中国近现代,推进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史功绩。对左宗棠的历史功过是非做出了全新的评价。

曾子墨: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今天的晚清人物系列,我们将会为您介绍的人物是左宗棠。在左宗棠生前,曾经有一位友人,为他写过一首诗。诗的内容我记得大致是这样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当年清政府收复了新疆之后,当地百业兴旺的景象。的确,我想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会知道,在100多年以前,在新疆这一片占据了中国领土1/6的广袤土地上,当年正是因为有左宗棠这样一位老臣的坚持力争,才得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卷,当我们去重温左宗棠戎马一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这样一个狂傲、张扬,而同时一生都是在为政而活的文人,又应该如何从现代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价值观。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东梁先生。

杨教授,您为什么会对左宗棠这个人物特别地感兴趣,他身上什么地方吸引您了?

杨东梁:我觉得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收复新疆的这一段历史。大家都知道,在近代史上,新疆曾经沦陷了十几年,如果不是他的这次西征,收复了,左宗棠西征收复了新疆的话,我们今天可能会有1/6的领土不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管辖之下。

曾子墨: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版图。

杨东梁:对。而且我想因为新疆它不仅仅是面积大,是吧?地下还有很丰富的宝藏,应该说它会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会有一个很好的一个后劲作用。

曾子墨:在您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包括开始关注左宗棠这样一个人物的时候,正好是上世纪70年代末。

杨东梁:对。

曾子墨:那个时候“文革”刚刚结束,其实整个大环境还是相对比较特殊的。

杨东梁:对。

曾子墨:做这样一个历史研究,会不会有些困难?

杨东梁:是有些困难。我想主要就是当时对左宗棠这个人物如何界定,或者我们换一句话来讲,怎么去评价他。大家都知道,在“文革”以前,包括“文革”那就更是登峰造极了,对左宗棠这个人物是基本否定的。是吧?主要是因为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他又参加了镇压捻军的起义。这样一点就很必然地把他打入另册,就凭这几条,他就不会翻身。大概是这样的。

曾子墨:当时对他的评价是完全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杨东梁:对。他就是一个对立面,有人把他叫做是“自鸣得意的屠夫”、“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

曾子墨:根据您的研究,我想您可能会得出一些不太一样的答案。

杨东梁:1984年的时候,当时对左宗棠的研究已经开始突破了禁区,也就是说对左宗棠有了正面的肯定,已经有一些文章发表了。当时在1984年开了两个会,都在南方,一个会是在苏州开的,就是左宗棠的研讨会,还有一个会是在金华开的,就是在浙江开的,这两个会几乎是同时开的。但是在苏州的那个会议上,是基本肯定左宗棠,在金华的那会议上,是全面批判左宗棠。一个人物几乎是同时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开了两个会,而研究者对他的基本的意见是截然相反的。在苏州这个会议上,我想大家已经比较摆脱了原来的有些看法,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提法。在这个会上,我也提供了论文,也发表我自己的观点。

曾子墨:的确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二三十年的时间,杨东梁先生一定是有很多的心得体会,关于左宗棠,他这一生,关于他的历史评价,关于他的业绩,也有关于他对历史的进程的一些负面影响。接下来就请杨东梁先生一起和我们来分享他的研究心得,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晚清人物系列之左宗棠》,有请。

杨东梁:记得我不久以前曾经看过一个资料,美国的《新闻周刊》,也就是2000年的时候,它的第一期有个栏目,这个栏目就叫做《千禧年一句话》。在这个栏目里头,它一共刊载的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这全世界40位的智慧名人中间,取了中国三位。这三位一位是毛泽东,我想这个大家都是没有异议的,是吧?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他选择了这三位中国的历史人物,认为他是世界的智慧名人。作为智慧名人,左宗棠的智慧,他具体地表现在什么地方?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左宗棠他是中兴清朝的名臣,是吧?他是求强求富的名贤,然后他也是抗敌御辱的名将,总共是三个“名”字。那么最后一个呢?就是一身清廉的“名宦”。我想用这四句话可以概括一下左宗棠他之所以被人家列为智慧名人的原因。我先讲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兴清朝的名臣。左宗棠所生活的时代,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它是处在一种封建的衰世。当时中国的形势是什么呢?有人曾经作过这样一种描绘,就说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起”。当时所呈现出来的一个社会画面是什么呢?那就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的风气败坏;再就是军队腐化;然后就是灾害频仍,自然灾害非常多;同时很自然地就是民变四起,到处都是老百姓起来反抗。

面对这样一种封建的衰世,左宗棠他却想做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风云人物,这是左宗棠的抱负,也是左宗棠一生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在咸丰二年的秋天,他首先进入了湖南巡抚的幕府,当时湖南的巡抚叫张亮基。张亮基是绝对信任他。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他。所以当时有这么一句话,也是左宗棠自己也讲,他说他的权力有多大呢?“事无巨细,尽委于我”。但是他在张亮基的幕府里头呆的时间并不长,只有6个月,后来他就退出了这个幕府,因为张亮基调走了。不久,来的新巡抚叫骆秉章,再一次去聘请他,据说是三次请他出山,他后来又出来了,在骆秉章的幕府里头,他一共呆了6年,他呆的时间是很长的。他这6年里面,当然主要是参加镇压太平天国,镇压太平军。他在湖南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我想只引一句话,有一个官员的一句话。这个人叫潘祖荫,曾经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国家固不可一日无湖南”,说国家不能没有湖南,湖南是我们一个省,“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湖南一天也不能少了左宗棠。

左公柳

左宗棠他自视极高,自己看自己比社会评价更高,左宗棠自比诸葛亮。他这个人是这样,他不但说是自比……他到处讲,包括给朋友写信,都要署名什么的,不说他自己的名字,署亮白。诸葛亮跟你说话呢!自恃非常有才。所以有人说他是自大狂。他确实有本事,有本领。最后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了,捻军的起义也被镇压了。才出现了所谓中兴的局面,左宗棠也就成为中兴清王朝的名臣之一。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他是求强求富的名贤。近代的中国历史,面对列强的入侵,面对山河的沦丧,面对贫穷、落后,一些仁人志士先知先觉,走上求强求富的道路。左宗棠就是为中国的富强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之间的一个。他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而生动的一个比喻,说“彼此同以大海为例”。西方他们也靠近大海,他们可以以大海作为一种优势,我们中国也靠近大海,我们也可以从大海中去找到对我们有益处的东西,所以“彼此同以大海为例”。“彼有所挟”,西方人,西方列强,他们有所仗势,“我独无之”,而我们却没有。所以他下面讲,“犹如渡河”,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好比是过河,“人跨舟而我结筏”,人家坐的是船,是一个大船,而我们呢?却是坐的一个木筏子。是吧?风浪一吹,可能就翻了。然后他作了一个比喻,“譬如使马”,又比如说骑马,人跨骏而我骑驴,他骑的是一匹骏马啊,千里马,跑得很快。可是我们呢?骑着一个蹇驴,慢慢腾腾在后面走。最后他有一个问句,“可乎”。可以吗,可以这样做吗,允许这样吗?当然我想,结论是非常明确的,不能。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左宗棠在福建的福州马尾这个地方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造船厂,这就是福州船政局。这是我讲它求强求富的第一点,这主要是求强。求富,我们说更多的是体现在办了兰州机器制呢局,实际上是左宗棠时代就想开发大西北。在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的时候,经过左宗棠积极的筹划,终于在兰州建立了甘肃机器制呢局。这个甘肃机器制呢局的机器呢都是从德国买来的。我想在兰州这个西北地区,办一个现代化的制呢厂,一个纺织厂,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创举,或者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一个方面,它是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滥觞,另一个方面,可以说它又为西北的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技术骨干。当然这个厂子也是多灾多难,几度停办,但是一直到我们新中国建立,当时的兰州第二毛纺厂,根据调查,还曾经就是在原来左宗棠办的那个企业最后留下了两台顺毛机的基础上办起来的。

当然左宗棠的一生最得意之笔,或者说为后人所永远怀念的事业,还是他挥戈西指,收复新疆。正是这样一个壮举,使得左宗棠名垂青史,光照后人,成为晚清抗敌御辱的名将。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当时左宗棠可以说是排除了种种的险阻,以边荒间距为己任,毅然出兵,收复了沦陷达14年之久的新疆地区。这样就为我们祖国保住了一片大好河山,他那一种“雄师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的万丈豪情,至今也让人们感叹不已。我们都知道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就是我们中国的土地,他同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很多很密切的联系。1864年的时候,这里爆发了反清武装斗争,这个时候新疆的局面比较混乱,这样就为中亚地区的浩罕国的一位军官,叫阿古博,就为他和沙皇俄国提供了一个入侵新疆的这样的可乘之机,从而也就出现了当时震惊全国的边疆危机。阿古博入侵新疆之后,先后占领了喀什葛尔,还有包括叶尔羌、和阗(今和田)、阿克苏、库车。一直到同治的九年,也就是1870年的秋天,攻下了达坂城,同时也攻占了吐鲁番,包括后来又占领了迪化(今乌鲁木齐)和玛拉斯。也可以说当时他是已经占领了我国新疆的大部分土地。另外一个方面,沙皇俄国也开始占领了我国的伊犁地区。新疆问题之所以非常严重,还因为当时英国和俄国的插手,他们都想控制阿古博,利用阿古博,通过阿古博之手去侵略中国的土地。就在西北的形势岌岌可危的时候,左宗棠以垂暮之年,毅然承担起收复新疆的重任。他说“今既有此变”,这主要是指的当时伊犁,就是沙皇俄国占领了伊犁,“今既有此变,西顾正殷”,西边的情况非常地繁忙,危机四伏,“断难遽萌退之”,在这个时候,我绝不能退下去,我绝不能告老还乡,绝不能不管,“当与此虏周旋”,我一定要和这个强盗周旋到底,表示了他抗俄的决心。

对于新疆的问题,当时清廷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这就是持续了几个月的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是坚决反对出兵的,李鸿章的论据是说,论中国目前之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他说我们现在力量顾不上,西域就是指新疆了,我们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对付,解决新疆问题,力量不足。而且他强调,他说现在海防重于塞防。所以他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不收复新疆,就比如一个人,对我们不会大伤元气的,问题不大。“徒收数千里之旷地”,如果这仗我们打胜了,真把新疆收复了,那也不过是白白收回几千里的无用之地,不毛之地,旷地,而“增千百年之卮漏”,反而这个地方收回了,对我们没有多大价值,可是我们花了大量的钱,我们的财政很困难,这得不偿失。

左宗棠的意见和他们是针锋相对的。左宗棠,他一个方面强调海防、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说,我并不是反对加强海防,海防也应该加强,但是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的时机是什么呢?现在海防并没有打仗,海防也没有哪个国家来进入,可是西边不一样,西边我们是大片的国土沦丧,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西边的问题,首先要收复新疆。这是左宗棠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场争论的结果,它的结局是清朝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让他指挥大军出玉门关,收复新疆。(www.xing528.com)

左宗棠受命之后,他马上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当然首先他要整顿,就是要整顿军队。他还要做三件大事:筹粮,筹饷,筹转运。我们过去有一句古话,叫做什么呢?“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当时几万大军,西征军几万人,要采集粮食不是个容易的事。它不是几个人、几百人、几千人,而是几万人的粮草。而且这里面你还不能任意地采购,你把粮食都采购了,甚至高价采购,采购到老百姓都没有口粮了,老百姓吃什么,是不是?所以他还提出来,要处理好兵食和民食的关系。最后左宗棠筹集了4000万斤粮食,然后逐步地把它运到前线。

当然西北用兵,自然条件非常地恶劣,满载军粮,你要运到前线去,要节节转运,用什么运?当然是牲口,用骆驼,是吧?用这个驴、马、骡,甚至于有的时候靠老百姓自己背着。而且包括当时的出关作战的战士,每个人除了带着武器以外,还得扛一部分粮食,自己得背一部分粮食,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左宗棠在这个西北地区集中了5000辆大车、5500头驴和骡,另外还有29000头的骆驼,来运送这个。当然不仅仅是粮食、军粮,也包括武器装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钱。当时中央财政危机,地方财政困难,没钱。左宗棠提出,没有钱我们就借钱。借什么钱?借外债。大家想,洋人的钱是那么好借的吗?人家知道你要打仗,知道你要花钱,因此把利息定得很高,利息高达一分二厘五。可是当时英国和法国他们平常贷款的利息是多少呢?大概是3.5厘到4厘之间。这不是高利贷吗?这就叫趁火打劫。这么一个高利贷借不借?左宗棠说借,为什么不借?如果不借,新疆就收不回,部队就没法出关,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因此咬着牙也要借。当时的《申报》,上海的《申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批评左宗棠的借外债,高利借外债,说他是“剜肉补疮”,是吧?说他是“饮鸩止渴”,左宗棠也非常地难受。他曾经给朋友写信这么说,他说“用兵而知借饷”,由于要打仗要去借钱,“借饷而议及洋款”,借钱还借到洋人那去了。他下面说,“养鼻息于外人”,依赖洋人,“其不敬也,其无耻也,臣之罪也。他说我跟洋人借钱,这是我的罪过,这是无耻的事情,无耻归无耻,借钱还得借,是不是?不借怎么办,大家说怎么办?最后,清朝政府批准左宗棠借了500万两的外债,同时又要求海关,各个海关划拨200万两,中央的财政解决300万两,给左宗棠凑足了1000万两的军费,这样钱的问题算解决了,筹饷的问题算完成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它的基本战略叫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所谓先北后南是指的先打北疆,后进入南方,为什么?因为当时北方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敌人的主力在南方,所以他先打容易打的,然后集中力量往南打。缓进速战,就是打仗的时候不要忙,不要急,一定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准备完了以后,马上打击敌人。打起来就要快,不能慢慢腾腾,没打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这样一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战斗进行得是非常顺利的。很快就收复了北疆,又通过达坂城之役,最后收复了南疆地区。南疆收复之后,所面对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收复伊犁,收复伊犁面对的是沙皇俄国。为了要收复伊犁,当时清朝政府首先派了一个谈判代表,叫崇厚,签订了《里瓦吉亚条约》,等于是没有打仗就割地赔款,后来又派了曾纪泽去改订条约,当然改订条约这种外交斗争,必须要有武力为后盾,所以当时左宗棠做了充分准备,他自己分兵三路,准备去收复伊犁。左宗棠这次出关已经是高龄了,将近70岁了,身体又不好,在营帐里面还吐血,所以他也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准备,就是所谓的舆榇出关,就抬着这个棺材,出了嘉峪关,说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准备战死疆场。在左宗棠这样一种军事备战的支持下,曾纪泽通过外交斗争,终于修改了条约,争回来了一些权益。

100多年前,有一个美国人叫史密斯,他在1890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叫《中国人的气质》,在这本书里头,他高度评价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说左宗棠的农垦大军彻底完成了它的使命,其伟绩可以这样评价,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越的。左宗棠的部下杨昌浚也曾经吟诗一首,歌颂收复新疆的失地,这就是子墨在一开始所念的那首诗,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西征的清朝大军啊,正是沿着夹道成荫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

曾子墨:谢谢杨东梁先生给我们作的演讲。刚才您在演讲当中也谈到了,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左宗棠和李鸿章总是有着不同的意见。那我们也知道,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个人物相比较,还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说左宗棠他这一生官至一品,但一直是非常的清廉,这一点就和李鸿章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也想请问您,他的这种为官之道,您认为他是一种为官的策略呢,还是说是他的一种性格使然?

杨东梁:我想他这个为官之道并不是一种策略,而是发自于他的本心,他对于当时的一些贪官污吏是非常痛恨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所谓的亲民的政治。左宗棠曾经在1870年的时候,有一次遗产分割的问题,他当时给他的几个儿子讲,他说,我这一辈子只有25000两银子的遗产可以分给你们,分成五份,各有5000两,一份作为公产,其他四个儿子每人一份,一份是多少钱呢,5000两,但是我们知道,比如说李鸿章,李鸿章的遗产据说有4000万两,当然也有一种保守的估计说有几百万两,即使是几百万两的话,和左宗棠的25000两相比的话,那也真是小巫见大巫。

曾子墨:我还想请问您的是,当腐败或者贪污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成为一种潜规则的时候,你生存在其中,就要遵循这种潜规则。那么像左宗棠他这样不愿意去同流合污,独善其身,他怎么样在这个官场当中生存,是什么能够维持他在官场上持续了这么久的时间?

杨东梁:首先我看还是凭他的实力,凭他自己的奋斗。就是在某些方面他是无法取代的。有这样一个传言,有的史书把它记录下来了的,就是说左宗棠西征回到了北京以后,他被阻在了门外,不让他进北京城,原因是什么呢?他没有去给这些官员们去行贿。后来他就住在城门外,据说就不进城。这怎么办呢?慈禧太后还要召见他呢,据说恭亲王就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就说,好吧,那这个钱由我来替你付了。

曾子墨:我们还有一些网友想和您请教一些问题。有一个网友的名字叫做“我考,我考,我考了十六载”。他说听您讲有关左宗棠的故事,就让他想起了刚刚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李安。他说李安曾经有6年的时间住在纽约,一直是靠他的太太来养活他,而左宗棠也是大器晚成,在40岁的时候才入了仕途,所以他就想请问您,左宗棠身后的这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趣事,有什么样的感情,请您和我们讲讲。

杨东梁:左宗棠的夫人姓周,我们叫周氏夫人。左宗棠是倒插门女婿,他家里很穷,没有钱,所以他就入赘,周氏夫人也是个诗人,她写了很多的诗。两口子年轻的时候也爱开开玩笑,周氏夫人也要讽刺他,说你太自大,太骄傲,在左宗棠屡试不第的时候,周氏夫人也鼓励他,说你有这个才干,有朝一日,你是会给国家做出更多的事情来的。

曾子墨:还有一个网友叫做“喜欢吃宫保鸡丁的小新”,他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他说他曾经在国外留学,看到很多中餐馆的菜单上面,宫保鸡丁翻译成了英文之后,实际上直译是左宗棠的鸡,想请问您知不知道这个事情,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杨东梁:是这样,因为左宗棠喜欢吃鸡,他有一个厨子,这个厨子给他做这个鸡的时候,切的鸡丁之外,还有什么花生啊,黄瓜丁之类,然后炒在一起给他吃,左宗棠非常喜欢吃这个菜,所以这个菜后来就很有名,后来就传到了国外。那么国外人就把它叫做左宗棠鸡,实际上我们大家上饭馆去都可以吃到,你们可以点一个宫保鸡丁,因为宫保鸡丁就指的是左宗棠,左宗棠叫左宫保,他当过闽浙总督,因为往往当总督都给他一个头衔,叫太子太保,包括叫太子少保,总之都称之为宫保。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左宫保,因此这个鸡丁就叫宫保鸡丁。

曾子墨:好,谢谢杨先生和我们来分享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典故。接下来就想请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提问。

观众:杨教授,你好!我们比较一下清朝的三个名臣,就是曾、左、李。首先李鸿章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丢了台湾;曾国藩一生小心谨慎;左宗棠收复了新疆。那么为什么后来很多人给左宗棠的评价很低,而当时很多政治文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却非常高,这是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需要反思的一个地方?

杨东梁:刚才讲到对左宗棠的评价和对曾国藩的评价,在某一个时代里面,它们应该是差不多的。我举一个例子,如果在“文革”中间,他们肯定都是罪该万死、千刀万剐的人,他们之间没有区别,不是说曾国藩剁99刀,左宗棠剁100刀,是不是?中国很多的政治家也好,文人也好,他们对曾国藩的家信都非常地推崇,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也是非常推崇的。包括毛泽东。

为什么一个为国家争取了1/6领土的人,后来这个国家的很多人这样容不得他?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就是刚才你讲的,这跟我们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应该是有关系的。曾国藩是很会做人的,左宗棠是很会做事的,这两个人是不一样的。

观众:教授,你好!我想问一下,一个落后的国家是需要做人的人呢,还是更需要做事的人呢?

杨东梁: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当然也要会做人,是吧?如果说完全不会做人,也不大好吧,是不是?当然我们对曾国藩也不能说完全是一无是处,是吧,对一些问题也要以一种比较客观、比较公正的态度去进行观察。我们今天对曾国藩的评价和以前也不完全相同,是不是这样?

观众:前面听您讲到左宗棠当年在任陕甘总督的时候,他对当时的西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一些生态的治理,还有办厂兴业,还有文教的振兴,整顿吏治等等。我想请问您的是,您觉得他的这些举措对我们当今的西部大开放有何借鉴之处?谢谢。

杨东梁:我想有这么几点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第一点就说他在西北地区兴办近代的工业,一个地区要真正地在经济上振兴起来,如果没有工业肯定是不行,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是不行的,那么另外一点就是我们讲发展,同时也要讲生态的平衡。左宗棠在西北地区大力地种树,他的军队就是一支种树的排头兵,种了几十万株树。有人讲从通州一直往西走,到处两边都是绿荫帷幄,那个树已经成林了,所以才有左公柳,那就是大家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我们今天不能总是在砍树,破坏生态吧,最后我们是会受到惩罚的。左宗棠100多年前就懂得这个道理,他就这样去做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借鉴的。

曾子墨:非常感谢您给我们作的演讲。还有很短暂的一点时间,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在晚清这些历史人物当中,特别是在这些重臣当中,您认为左宗棠他最独特的地方是在哪里?

杨东梁:我认为他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他那种执著的爱国的热情。

曾子墨:如果请您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来评价他的一生,描述他的一生呢?

杨东梁:我想用他去世之后别人送他的一副挽联来说明。这副挽联是怎么讲的呢?说“一生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所谓和议,我想不是一种平等的和平谈判,在清朝政府那个时代,和议实际上是投降的代名词,因为你是一个弱国,你是一个穷国,你只有投降,只有签订屈辱的条约。那么也就是说,一生不愿意做屈辱的事情的人,当时恐怕只有一个左宗棠,这是他这个挽联的意思。

曾子墨:我记得在刚才演讲的过程当中,杨东梁先生还提到了左宗棠房间当中的一副对联,上联好像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下联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其实这副对联是左宗棠在23岁结婚的时候写的,放在新房当中的。我一直都觉得这副对联是左宗棠自己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非常真实的写照。非常感谢杨东梁先生走进了我们的《世纪大讲堂》,和我们一起探讨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整个中国已经没有了那种秋风扫落叶般的霸气,没有了那种指点江山的豪迈之情的时候,左宗棠有着怎样一个和近代社会发展特征所相适应的独特气质和思想底蕴。

再一次感谢杨东梁先生,也感谢我们今天在座的北京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下周同一时间,《世纪大讲堂》我们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