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起了近代国家。随着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了一起,继而产生了军国主义思潮,这种思想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日本政府将侵略中国继而征服整个世界作为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确立了所谓的大陆政策:先侵占中国的台湾岛,然后再征服朝鲜,之后再进一步占领中国东北和蒙古,最终吞并整个中国,再以中国为基地侵占整个世界。公元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之前完成对中国的战争准备工作,确定了依次进攻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舟山群岛的作战方案。
和平碑
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东学党以宗教的形式宣传平等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公元1893年朝鲜发生了大规模的灾荒,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东学党领导人全琫准趁机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提出了“灭尽权贵、驱逐外国侵略者”的口号,公开揭起“斥倭斥洋”的大旗。之后农民起义军连战连捷,乘胜追击,兵锋直指全罗道首府全州,一时间革命浪潮遍及朝鲜境内。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朝鲜李氏政权一方面假装妥协,表面上同意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平分田地等12条要求,一方面却派人向清政府求援,请求清朝政府派出大军协助镇压朝鲜的农民起义军。
宗藩关系
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但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
接到朝鲜的求援之后,清政府派遣叶志超等人率领2500人的淮军精锐部队奔赴朝鲜,协助李氏政权镇压农民起义军。早就做好了战争准备的日本政府伺机而动,决定向朝鲜进军,趁机挑起中日军队冲突,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朝鲜东学党和李氏政权达成停火协议,清政府照会日本政府,建议两国同时撤走在朝鲜境内的军队。但是日本却拒不撤军,而且故意扩大事态,对清军做出挑衅行为。面对日本政府的挑衅,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派: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派主张加强战备,增派军队,用武力遏制日本在朝鲜的扩张行为;但是掌握实际权力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却主张对日本妥协,避免战争,寻求和平。日本大军压境,驻扎在朝鲜的清军多次向清政府请求派军增援,但是掌握大权的李鸿章却不予理睬,反而将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了西方列强的调停上。但是西方列强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默许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
甲午战争模拟场景图
公元1894年,护送清朝援军的北洋水师济远和广乙两艘军舰在返回接应运兵船时,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被日本军舰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截击,双方均称是对方先开的火,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战斗中日本三艘军舰围攻济远舰,济远舰全力还击,其发射的炮弹击中吉野号弹药库,但是却没有爆炸。最终济远舰被日本军舰击伤,但是摆脱了追击,撤退到了旅顺,广乙舰则搁浅自爆沉没,运兵船被日舰击沉,船上运载的官兵大部分牺牲,清军损失惨重。
就在中日海军在丰岛海面进行激烈战斗的当天,日本从汉城(今首尔)派出了一支4000多人的军队向牙山挺进,由于牙山不利于防守作战,且清政府援兵大部分在海战中牺牲,所以聂士成所率领的2000多名清军从牙山撤退到了成欢驿。直隶总督叶志超则率领1000多人驻扎在聂士成部北面的天安,作为后援。之后清军设伏,在成欢驿北面的安城渡伏击了日军先头部队,但是因为丰岛海战的失利导致清军增援力量不足,再加上分兵驻守,导致参战清军在兵力对比上处于严重不利位置,虽然清军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但是仍然不敌人多势众的日军,四座防御壁垒先后被日军占领,聂士成率领军队突围。
左宝贵雕像
成欢驿战败之后,叶志超和聂士成率领部队离开天安,向平壤方向撤退。这个时候,在朝鲜的清军已经达到了四支,分别为丰升阿的奉天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左宝贵的奉军、四川总兵马玉崑的毅军、宁夏镇总兵卫汝贵的盛军,四支军队共计32个营13500人。四支军队陆续在平壤汇合,加上从成欢驿撤退而来的军队,清军在平壤共有15000到16000人。日军14000人随后对平壤发动了攻击。清军和日军在玄武门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攻防战,守将左宝贵身先士卒,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最终不幸中炮牺牲。已对平壤形成包围之势的日军发动总攻。平壤清军战守无策,心志不齐,战至午后,玄武门失守,清军守将叶志超弃城而逃。清军随后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日军占领朝鲜全境。这次战斗中,清军战死者2000多人,而日本仅以伤亡700人左右的代价夺取了朝鲜北部重镇——平壤。
为了增援在朝鲜作战的清军,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经远等12艘战舰,镇南、镇中两艘炮舰以及福龙等四艘鱼雷艇,共计18艘,在提督丁汝昌的率领下,护送五艘运兵船到大东沟。舰队返航途中和日本联合舰队遭遇,爆发海战。日本舰队从北洋水师前斜插进去,利用战舰两边的速射炮优势轰击北洋水师各舰。战斗开始之后,北洋水师占据上风,船头重炮将日本多艘战舰击伤,但是随着战斗的进行,北洋舰队武器落后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战事愈加不利。日本战舰便利用航速和速射炮上的优势渐渐扳回战局,分兵两路夹击北洋水师,北洋水师腹背受敌。丁汝昌受伤之后仍然不肯后退,坐在甲板上鼓舞士气,激励官兵奋勇杀敌。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为了掩护旗舰定远号遭受日舰炮击受到重创,失去战斗力,最后邓世昌毅然下令全舰开足马力撞向敌舰吉野号,最终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经远号面对日舰围攻,在管带李永生带领下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天色黑下来之后,因为担心北洋水师鱼雷艇趁着夜幕偷袭,日本舰队随后退出了战斗返航。黄海一战,北洋水师损失巨大,致远、经远、广甲、杨威、超勇五舰被击沉,而日本战舰虽然也有五艘受到重创,但是经过修理之后则恢复了战斗力。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实行“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政策,命令北洋水师集中于威海卫,不准出海作战,清政府从此失去了黄海制海权。
甲午战争军舰模型(www.xing528.com)
旅顺大屠杀油画
平壤战役失败之后,日本军队开始向中国边境推进,战火逐渐烧到了鸭绿江边。为了保卫国家,清军在鸭绿江一带和奉天(今沈阳)附近布设了防线,由提督宋庆和将军依克唐阿统帅军队镇守,总兵力为30000多人。之后清军在虎山阻击战中失利,驻守九连城的清军不战而逃,日军随后占领了九连城,并继续追击清军。之后清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放弃了鸭绿江防线,使得国门失守,日军由此入侵中国。
就在日军进攻鸭绿江防线的同时,另一路2.5万人的日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随后进攻金州(今属大连)。驻守金州的3000多名清军在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后,由于孤立无援,随后撤退到旅顺。旅顺是李鸿章经营多年的海港要塞,驻守此处的清军1.4万余人,日军进犯土城子,清总兵徐邦道率部抵抗,其他清军大都溃散。这样一来,清军兵败如山倒,旅顺随即被日军占领。占领旅顺的日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连续四天在旅顺城内烧杀抢掠,死难者人数在2000到20000之间,一时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旅顺失守之后,渤海湾的犄角防御形式被打破,山东半岛的威海卫自此孤立无援,形势对清政府异常危险。
旅顺失守后,清政府的抵抗意识逐渐丧失,多次向日本政府求和,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理会,而是将进攻重点锁定在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黄海海战失败之后,北洋水师按照李鸿章的命令,开始固守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军港。日军在辽东战场佯攻,吸引清军主力。清廷对日军企图判断失误,不断增兵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山东半岛则兵力相对空虚。
日本军队在联合舰队的护送下分三次在荣成龙须岛成山头登陆,集结兵力准备包抄威海卫后路,和停留在海面上的海军舰队夹攻军港内的北洋水师各舰。在日本陆军的强烈攻势下,威海卫南帮炮台被日军攻占,军港内的北洋水师舰队遭受了日军陆上和海上的夹击。随后日军鱼雷艇又趁着夜幕降临进行偷袭,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被鱼雷击中搁浅,来远、威远等舰在之后日军进行的第二次夜袭中先后沉没,靖远舰则被岸上炮弹击中沉没。在日本军队持续炮击和袭扰下,北洋水师陷入了绝境,军队内投降情绪高涨,派人同日军商谈投降事宜。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等人随后自杀殉国,北洋水师自此全军覆没。
定远舰
清朝军队在陆战和海战中的失败,彻底打消了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清政府派出了投降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率领议和团抵达日本,在日本马关就两国停战以及日本撤兵的问题进行谈判。之后中日双方正式签订了《马关条约》,清廷割让台湾,赔偿2.3亿两白银。《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南京条约》之后签订的最为耻辱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凭借此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性,更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继而引发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但是日本割占中国领土的贪婪行为引起了俄国的警觉,俄国联合法国和英国进行了干涉,最终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就这样,辽东半岛侥幸保留在了清政府版图内,而台湾岛却成了日本人的盘中餐,和祖国母亲分离了。
想想·说说
原本是清朝属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政府?强大的北洋水师最终走向覆灭的原因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