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德国征服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德国征服欧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0年5月10日凌晨,纳粹德国入侵西欧的战事打响了。次日,德军开始全面入侵法国本土,法国政府总理雷诺在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宣布撤出巴黎,迁往图尔。14日,德军占领巴黎。21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的贡比涅地区的福煦车厢内与法国签署《德法停战协定》。但丘吉尔断然拒绝了希特勒的和谈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德国征服欧洲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横征欧洲

北欧不过是希特勒整个世界计划的第一步。紧接着,他便把目光转向了欧洲的其他国家,法国、英国,还有苏联。“闪电战”这一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创的战术,依旧在帮助德国推进侵略的进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它也并非万试万灵,在丘吉尔和英伦民众的誓死捍卫下,“海狮计划”流产了;在苏联广袤的领土和寒冷的气候面前,德军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一)法国的败亡

北欧的沦陷,引发了英国国内民众极大的不满,1940年5月10日,主张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被迫辞职,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措施的温斯顿·丘吉尔出任首相,正如希特勒所说:“丘吉尔入阁,这意味着战争真正开始了。”

就在丘吉尔努力扭转局势之时,希特勒已经开始实施早在1939年10月9日便已制定的入侵西欧的“黄色方案”。方案最初的构想是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但该方案无意中落入比利时人手中,德国A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Fritz Erich von Manstein)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修改了该方案,具体作战路线是:将原主攻方向改为佯攻,德军借助进攻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的烟雾,以庞大的主力对法国北部实施闪电式进攻,突破法军防御最为薄弱的阿登山区,出其不意地打击英法联军,并占领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沿岸港口,截断英法军队的退路。

1940年5月10日凌晨,纳粹德国入侵西欧的战事打响了。纳粹德国在对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进行轰炸的同时,向三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三国对德军的进入不得进行任何抵抗,否则将被武力粉碎。虽然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德军周密的入侵计划面前,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向纳粹德国投降。

在德军进攻比利时、荷兰以吸引英法主力的同时,德国主力装甲部队迅速通过卢森堡,绕过“不可逾越的屏障”马其诺防线,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顺利进入了比利时南部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山区。5月15日,当接到法国总理保罗·雷诺(Paul Reynaud)发来的“我们被打败了”的电话时,丘吉尔简直不敢相信,但事实确是如此,伟大的法兰西军队在一周之内就被打败了,而且败局还在继续。

到5月19日,德军攻占了亚眠和阿布维尔(Abbeville),将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逼退到距离英吉利海峡约60公里的法国海滨城市——敦刻尔克(Dunkerque)。此时的英法联军,只剩下两条路:一条是与德军拼死一战,如无意外结果必是全军覆没;另一条是在德军的步步紧逼之下,纵身跳入大海,同样是死路一条。

正当英法联军为避无可避的死亡沮丧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德军停止进攻,原地待命。这对英法联军而言,无疑是一线生机。在丘吉尔的部署下,从5月26日开始到6月4日,被包围的英法联军在英国派出的大批船只的帮助下,33万余人成功地从死神手中逃脱了,这就是战争史上著名的“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在敦刻尔克被俘的英国士兵

此次的撤退,虽然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却也无法扭转西欧大陆上注定的败局。6月9日,德军逼近巴黎,巴黎陷入前所未有的大混乱。次日,德军开始全面入侵法国本土,法国政府总理雷诺在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宣布撤出巴黎,迁往图尔(Tours)。13日,国防部长魏刚竟然擅自决定巴黎为不设防城市。14日,德军占领巴黎。

失败与投降几乎笼罩着法国的每一个角落。18日,刚组建的贝当内阁宣布停止抵抗。21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的贡比涅地区的福煦车厢内与法国签署《德法停战协定》。

曾经拥有欧洲大陆最强陆军、在一战中德国花了四年时间都未能征服的法国,竟在不到六周的时间里就败得一塌糊涂。法国历史学家后来认为“与其说第三共和国亡于敌人的打击,不如说亡于缺乏足够数量的坚定战士;与其说亡于阴谋,不如说它是早已患有痛苦绝症的垂危病人”。

希特勒攻陷巴黎之后

1940年6月23日,希特勒参观沦陷了的巴黎。在分别参观了大剧院、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后,在巴黎残老军人院里,希特勒来到拿破仑的石棺前。他以帽捂心,鞠躬行礼,呆呆地望着那圆形的墓穴。面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的石棺,他深深地动了心。末了,他转身对吉斯勒(他最欣赏的知识分子之一,建筑家)平静地说:“我的墓由你建造。”说完,他便陷入了沉思。后来他指示鲍曼,把拿破仑的儿子的遗骨从维也纳迁至他父亲的身旁。

(二)轰炸英伦三岛

1940年6月22日,法国向德国投降后,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西欧海岸已被德军控制。英伦三岛陷入三面包围的困境,形势岌岌可危。希特勒在胜利面前得意忘形,他让德国的外交代表们通过梵蒂冈和瑞典等中立国向英国提议,只要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归还德国的殖民地大英帝国将保留其在欧洲以外的全部势力范围。但丘吉尔断然拒绝了希特勒的和谈要求。

早在1940年6月4日,即敦刻尔克撤退结束的当天,丘吉尔就在下院提醒世人:“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同时,他发表演说指出:“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不断增长的力量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么大,我们都将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绝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者它的一大部分土地已被征服。”

和平攻势失败后,恼羞成怒的希特勒毅然决定诉诸武力,以解决英伦三岛问题。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布了关于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准备的第十六号指令,即“海狮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德军将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强渡英吉利海峡,登陆后向西向北发起进攻,包围伦敦,占领英国。该计划原定于8月中旬开始实施,但因船只准备、后勤供应方面的许多困难,不得不一再推迟。德国军方认为,既然渡海登陆条件尚未成熟,不如先从空中进行袭击,夺取制空权,为实施“海狮计划”创造条件,同时破坏英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和国家管理体系,逼迫英国政府就范。

为了实施空中进攻作战,德国空军集中了3个空军集团军,480多架轰炸机在1000多架战斗机的掩护下,于1940年8月13日向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著名的“不列颠之战”正式打响。

一开始,德国空军每天出动近千架轰炸机,把致命的炸弹投向英国空军基地和雷达站,英军的空军、机场与通讯设施遭到严重损失。但是在遭到近两个月的狂轰滥炸后,英伦三岛依旧岿然不动。德军不仅没有实现歼灭英国空军主力的目标,首都柏林反倒在8月24日晚上遭到英国皇家空军的空袭。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改变作战方针,他下令德国空军对伦敦等大城市的民用设施进行轮番轰炸,想用野蛮的空袭来瓦解英国人民的斗志,迫使英国投降。

9月7日傍晚,300多架德国轰炸机在600多架战斗机的保护下从不同航向、不同高度越过英吉利海峡直扑伦敦。很快,德国的飞机群就像一把大伞一样罩住了伦敦市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近300吨雨点般的高爆炸弹、燃烧弹倾泻而下,伦敦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大大小小的工业设施、交通枢纽、电力网络、平民住宅以及议会大厦相继被毁,爆炸声、坍塌声、呼救声、惨叫声以及警车、消防车的呼啸声伴着黑烟直冲云霄。(www.xing528.com)

但恐怖吓不倒英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的心脏,他们主动参加对敌机的监视工作,当敌机来袭时,立即发出警报,教堂的大钟同时敲响。高炮部队一旦发现敌机,就实行“弹幕射击”,击落一架又一架德机。

轰炸伦敦的德国轰炸机

9月15日上午,伦敦的空战进入到最高潮,德军集结了最大力量的机群。当德机飞来时,英国皇家战斗机迫不及待地像匕首一样直插入德机编队,顿时把德国机群搅成了“一锅粥”。英国飞行员各自为战,向着德国轰炸机猛烈开火,德机顿时方寸大乱,不多久就纷纷冒着黑烟坠下云端。当日英国以26架飞机的代价,击落了德军的185架飞机,并令其余的德机皆变得弹痕累累。这是“不列颠之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斗,它大大挫伤了德国空军的锐气。

此后,德机对英国的空袭进入低潮。1940年9月17日,眼见胜利无望的希特勒被迫宣布“海狮计划”无限期推延,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这也是希特勒发动战争以来首次遭遇失败。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一切最终都将好起来,上帝会保佑我们并给我们胜利与和平。当和平来临的时候,要记住,我们——今天的儿童——将肩负着把明天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使命。

——二战时期当时只有14岁的伊丽莎白公主第一次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对全国发表讲话

(三)“巴巴罗萨”闪击苏联

在不列颠之战的后期,希特勒看到德国空军轰炸效果越来越小,征服英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他认为进攻苏联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自从二战爆发以来,苏联一直致力于调整自己的西部疆界,组建所谓的“东方战线”。苏联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希特勒的极大不满,双方甚至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特地邀请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访德,希望苏联加入德日意“三国轴心”,组建“四国联盟”。对于希特勒的这一建议,莫洛托夫以沉默拒绝了。

见会谈不能达到目的,希特勒便开始着手订立针对苏联的作战计划。根据希特勒提出的作战方略,德军总参谋部于1940年12月拟定出了对苏作战的具体方案,即“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不列颠战争结束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打垮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部队,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辅之以空军,兵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

希特勒对于这一计划十分满意,他甚至得意地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惊失色!”12月18日,他发布了针对“巴巴罗萨计划”的第21号指令,并下令对苏联的整个战役应在6~8周结束。

为了保证该计划能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德国在军事、经济和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瞒天过海的举措:德国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试图让世人相信“海狮计划”仍要进行;德国还将外交的矛头故意指向英国,主动会晤苏联高级官员,故意表现出与苏联友好的姿态。

基于德国一系列掩盖作战意图的举动,对纳粹德国一直深怀戒心的苏联领导人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战争也许会爆发,但不会是1941年。”事实上,至1941年6月中旬止,德国已在苏联边境集结了190个师、共约500余万人,3800多辆坦克,5万门大炮和5100多架飞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对苏联不宣而战。

德军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开启了苏德战争,企图要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而毫无准备的苏联在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初期甚至无招架之力。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了飞机1200架,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不仅苏联在战争爆发前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破坏殆尽,而且还丧失了大片国土。到7月15日时,德军攻占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并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了这个距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的地方。

此时,苏联广袤的领土使德军意识到三个集团军群会削弱进攻的力量,所以必须在莫斯科、基辅和列宁格勒之间做出抉择。最后垂涎乌克兰粮食和石油的希特勒“力排众议”,暂时放弃了莫斯科,分调部分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德军在基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却遭遇了苏联人民的保卫战,同时也错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德国步兵进入苏联

为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斗,希特勒于9月底批准了大举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然而,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进入10月份后,苏联就进入了秋冬时节,这样的气候对于德军来说无异于噩梦。同时,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抗争。11月7日,已经将政府迁往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古比雪夫的斯大林,仍然坚持在红场(Red Square)进行了十月革命节阅兵,刚刚接受完检阅的部队直接开赴前线。

苏军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气候优势,终于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希特勒一度深入到苏联领土的内部,使“卐”字旗飘扬于欧洲的绝大部分地域,但辉煌的时刻在莫斯科城外达到了顶点,“巴巴罗萨计划”和“台风计划”的失败,使其信誓旦旦的“闪电战”宣告破产。

希特勒停止进攻敦刻尔克之谜

关于希特勒命令部队停止前进的原因,是一个不解之谜。后来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从政治上看,希特勒想与英国议和,放走英军便于谈判。其二,从军事上看,德军装甲部队连续作战,过于疲劳,需要休整,同时英军困守的是一片沼泽地带,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其三,当时的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想为空军争功,他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空军会紧缩海边阵地,可以完成包围英法联军的任务。其四,希特勒大概认为进攻的速度太快,停止西线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