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及其经济问题

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及其经济问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斗争的结果就是魏玛共和国的成立。7月31日,国民会议通过宪法,经总统签署后正式生效,史称《魏玛宪法》,共和国政府也得到了一个非正式的名称“魏玛共和国”。在西方民主国家历史上,魏玛共和国所经历的经济问题最为严重。魏玛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下降。

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及其经济问题

第三节 魏玛共和国

德国人本想通过战争以执掌他人的命运,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被对手打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于是,过去那些为德国人所顶礼膜拜、屈服顺从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威廉二世被赶出皇宫,流亡荷兰,士兵和人民举行起义,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结果就是魏玛共和国的成立。

(一)魏玛宪法

1919年2月6日,为保证不受外来的干扰,德国国民会议在小城魏玛召开。11日,国民会议选举艾伯特为总统,谢德曼为总理,组成由社会民主党和中央党参加的魏玛联合政府。7月31日,国民会议通过宪法,经总统签署后正式生效,史称《魏玛宪法》,共和国政府也得到了一个非正式的名称“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成立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和十一月革命的特殊时期,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代表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的魏玛政府在极右势力的煽动下变成了德国人心中的“叛国者”,甚至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也算到魏玛政府头上;国内的左派势力指责它阻碍社会主义革命,出卖工人的利益;国内的右派势力则反对它所建立的民主制,坚持要回到一战前的帝国与帝制。

如此一来,魏玛政府不仅毫无新政府的精神与荣光,反而成为替德意志第二帝国买单的众矢之的。为了保证国家的统一不受破坏,魏玛政府在许多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做出了让步。如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废除帝制,新生的国家是一个共和国,却仍沿用“德意志国家”的名称;对于国旗颜色,魏玛政府在统一前的黑红金三色旗和第二帝国时期的黑白红三色旗间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规定商船旗帜采用黑白红三色,但必须在左上角增添新国旗的颜色。在中央与各邦的关系方面,宪法最初强调中央集权,对各邦的自治权作了较大限制,但由于遭到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邦的坚决反对,宪法最终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各邦有自己的议会、政府、宪法和警察,并保留相当的自主权利,特别是在教育税收方面,当公共秩序和安全遭到严重危害时还有权动用军队;各邦必须采用共和政体,实行普选制和比例代表制,其外交、国防、殖民、货币关税、财政、邮电等权都归联邦政府;联邦立法高于各邦立法,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迫使各邦政府遵守联邦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变更各邦疆域或设立新邦。

魏玛政府想要让德国有一个新的开始,却又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先天不足便成了魏玛政府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弱点。

魏玛共和国成立

(二)战后的德国经济

由于天生孱弱,魏玛共和国注定只会是德国处理战争伤痛的过渡期。在西方民主国家历史上,魏玛共和国所经历的经济问题最为严重。即使如此,对于德国经济而言,这段时期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愈合期。这个愈合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8~1923年的通货膨胀期,第二个阶段是1923~1929年的黄金时代,第三个阶段是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期。

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就爆发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比值,从战前的1美元换4.2马克到战后的1美元换8.9马克,如此严重的货币贬值令德国的经济濒临崩溃。魏玛政府无力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情况继续恶化,马克币值开始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下跌:“1922年11月2日,1美元兑换9000马克……1923年3月,由威廉·库诺主持的政府试图将马克的外汇牌价稳定在2.2万马克兑换1美元,但该措施无效,第二天,1美元攀升到兑换2.95万马克,4月底达到4万马克,8月到了100万,接着就是300万、600万、1000万。1923年11月1日,1美元值10亿马克。”

1923年,一个德国女孩正在用贬值的马克生火

整个社会陷入混乱与疯狂,垄断资本家大为得利,他们利用贷款抢购机器和原料,而以急剧上升的价格出售产品。同时,他们还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和中小企业的困境,廉价收购这些企业的股票或直接吞并他们。与此同时,城乡民众的银行储蓄日益贬值,依靠房租、养老金、保险金等固定收入生活的人,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部分小资产阶级沦为无产者,工人的实际工资减少,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魏玛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下降。

1923年8月13日,德国民众党创始人、主席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就任德国总理,3个月后担任外长。此时,德国正处于巨大的困境之中。1923年1月11日由于赔款问题,法、比军队联合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造成钢铁、煤炭工业停滞、关闭,工业产值迅速下降,失业大军急剧壮大。为了解决危机,政府唯有通过印发钞票来保全自己,如此一来,通货膨胀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施特雷泽曼一上台,就推出地产抵押马克、坚持控制货币发行量,用以减轻恶性通货膨胀对德国社会与经济的祸害。此外,为了振兴经济,他还减少政府开支、简化官僚队伍并加税。施特雷泽曼的一系列措施,令德国濒临崩溃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与此同时,美国向德国伸出了援手,它不仅建议协约国减少德国的战争赔款,而且还提出给予德国贷款。1924年,德国政府接受了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C.G.Dawes)提出的“道威斯计划”,以此来减少巴黎和会中议定的德国战争赔款。

有了美国资本的支持,德国政府以帝国银行黄金储备为保障,进行货币改革,稳定了马克,控制了通货膨胀。自此开始,德国经济进入了短暂的黄金时代。随着美国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德国的经济秩序日渐稳定,企业也重新恢复了活力,而且开始采用一些新式的机器、较高的产品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德国经济开始迅速恢复和繁荣,到1927年时德国工业已接近战前水平。

为进一步摆脱战争赔款的压力,1928年,德国又与以美国为首的国联赔款委员会签订了“杨格计划”,规定把德国就付的赔款总额由1320亿马克削减为1139亿马克,并且分59年偿付。如此一来,德国逐渐摆脱了经济上的赔款负担,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建。

在对外关系上,施特雷泽曼在位期间,德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25年,德国与协约国签署《洛伽诺公约》,恢复了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出任第六个常任会员国,同时,协约国也停止了对德国裁减军备的制裁。

然而,所谓的黄金时代,其实只是表面的繁荣而已,依靠外国的贷款始终是治标不治本。随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经济因美国资金的收回顿时失去活力。危机再次出现,民众再次沸腾、狂热、绝望,社会上的不安因素随之急速膨胀,游行集会不断。软弱的魏玛共和国随着施特雷泽曼的去世,再次失去了缓解危机的“良方”,只能任由危机肆虐,眼看着德国堕入法西斯的深渊。

德国国旗颜色的来历

德国国旗由黑、红、金三种色彩组成,黑色代表铁,红色代表血,金色代表大地,其含义为“铁血大地”。德国三色旗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可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黑鹰旗帜上的黑红金三基色,也有人认为其源自于16世纪农民战争中士瓦本地区“新教兄弟会”的黑红金三色会旗。可以确定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德意志邦联时期,黑红金三色旗被正式确定为德国的国旗。德意志统一后的第二帝国时期,采用北德意志联邦的黑白红三色旗为国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重新采用黑红金三色旗为国旗。纳粹上台后的第三帝国时期,纳粹党旗成为了德国国旗。二战结束后的盟军占领时期,缺角的蓝、红、白条纹旗为德国的标志。西德与东德成立后至今,黑红金三色旗帜一直为德国国旗。

专题 哲学家的国度

德国人的理性、犹太人的智慧和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常被世人称为世界民族的三大瑰宝。以理性和思辨擅长的德意志民族,在哲学史上贡献了众多杰出的哲学思想家,康德、黑格尔、尼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哲学家。(www.xing528.com)

(一)哲学界的哥白尼——康德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1724年出生于普鲁士的行政和文化中心柯尼斯堡,他长期在家乡柯尼斯堡的大学里任教。康德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终日生活在故乡方圆百里的地方。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日常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都非常规律,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的散步遐思,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

就是这样一位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隐士,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匠,引领了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的“三大批判”论著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相信他不仅发现了理性的局限,而且还发现了获得真正科学知识的手段,他认为,世界呈现为有秩序的整体,并不是因为世界存在着某种秩序,而是人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它的秩序,成功地把认识的核心由外在的客体转向了内在的主体。康德强调,人的意识并不只是被外界打印上痕迹,而是主动参与认识。换言之,经验并不仅在于对混沌的感官印象的接受,思想意识本身也在按照一定方式修正和塑造它们。

康德

此外,康德的道德伦理学也颇具影响,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伦理学说,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幸福的人不同于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幸福原则向道德提供的动机不但不能培养道德,反而破坏了道德,摧毁了道德的崇高,亵渎了道德的尊严。康德总结道:“人的一切都来自规律中不容置疑的权威,来自对规律的无条件尊重,没有任何东西来自爱好。”

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二)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黑格尔是继康德后德国古典哲学又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市。1788年进入杜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其哲学思想也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

黑格尔不但有深刻的思辨能力,而且有丰富的学识和阅历,凭借这两方面的条件,他创造出直到现在仍令人叹为观止的深刻的哲学体系,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文无所不包,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富有启发性的创见,即使是未必恰当或未必正确,也足可以促使人深思,开拓走向真理的坦途。黑格尔的一生著述甚丰,有《美学》、《法哲学原理》、《小逻辑》等等,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精神现象学》,这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因为精神本身就是一个难解之谜。

黑格尔认为:“ 绝对理念”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绝对观念”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最好的国家制度。“绝对理念”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就是吸收借鉴黑格尔辩证法的成果。恩格斯后来给黑格尔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

(三)狂人哲学家——尼采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恐怕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毁誉不一,用不同的观点对他的思想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尼采也常常遭到误解,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父亲就去世了,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由于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尼采由于不喜欢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活,辞去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他在欧洲四处旅行漂泊,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成为一个精神病人。1900年,尼采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尼采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曙光》、《查拉图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反基督教》和《权力意志》等。尼采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出发,摆脱其消极悲观的倾向,使之变为积极行动的反叛哲学,从而创立了“权力意志说”和“超人哲学”。他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原。他提出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认为传统的真善美观念抑制了生命的价值,实际上人并不具有真善美的本能,而只有权力意志的本能。强调要建立新的即权力意志的价值观。尼采主张用意志、本能和直觉代替理性,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就是统治者和立法者。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他是培育超人的肥料和实现权力意志的工具。而超人则应当蔑视一切传统的道德价值,超然于一切传统善恶标准和道德要求之外,为所欲为。

尼采把基督教和人道主义道德抨击为“软弱”,把理性主义伦理学说的普遍道德斥之为“怪诞不经”,他秉承着渗透英雄主义,源自于痛苦和失望的无神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并满腔热情地寻求一种新的宗教和生活的哲学。

尼采比当时所有的思想家对生活在“世界末日”的启示时代更有敏锐的认识,他谈及现代人的堕落,预言了虚无主义的“欧洲病”的来临,他像现代世界的“哈姆雷特”,疾声高呼现代西方世界的腐败,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持有深刻的认识。

生长于19世纪但为20世纪而生的尼采,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得到什么反应,直到下一个世纪—— 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观点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思想成为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流派一座巍然耸立的奠基石和里程碑,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