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国崛起
俾斯麦说:“一个强大的德国,渴望置身于和平,平静地发展。”当用“铁和血”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俾斯麦放下了战争这一临时手段,在强大军事力量的保障下,开始致力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兴盛。
(一)第二帝国的建立
色当战役之后,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但这一次俾斯麦没有像对奥地利的战争那样戛然而止,而是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俾斯麦的陪同下,来到了法国的凡尔赛宫。72米长的镜厅(The Hall of Mirrors)里庄严肃穆,17面曾捕捉“太阳王”路易十四风采的镜子里如今映照着的是德意志军服和勋章的光辉。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胸佩勋章,加冕称帝,宣布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长久分裂的德国正式统一。
由此开始,德国以一个统一国家形象站立于世界政治舞台。虽然姗姗来迟,但一亮相就让人震惊,这不仅因为它刚刚在军事上击败了欧陆强国法国,还因为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线里程等方面,新生的德国都已经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的英国。正如当时的英国首相所说:“德国的统一使欧洲的力量均势被彻底打破。”
威廉一世加冕背后的故事
威廉一世对于成为“德意志皇帝”持很大保留意见,他希望称号是“德国皇帝”。与前者相比,后者似乎更为威严,但这一称号包含有对非普鲁士地区行使君主权力的意味,因而会招致南德各邦的疑虑,因此俾斯麦不予赞同。就在加冕典礼的前夜,威廉说道:“明天将是我一生中最不快乐的一天。普鲁士君主之位就要被我埋葬了,而你,俾斯麦侯爵,对此是要负责任的。”
但战争还未彻底结束,1871年1月28日,德法签订停战协定。5月10日,双方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并入德国;法国赔款50亿法郎,分期支付;在赔款付清前,德军继续驻守法国领土,一切供养费用由法国负责。
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加冕称帝
显然,与对待奥地利的宽大不同,在对待法国的问题上,俾斯麦要严苛得多。他几乎是毫无顾忌地掠夺和削弱法国,不仅使法国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就连欧洲各大国也纷纷对其侧目,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这里他就犯了他的第一个大错误。”
无论如何,俾斯麦和他的“铁血政策”帮助德国结束了民族分裂的状态,实现了统一的梦想,俾斯麦功不可没。为了奖励俾斯麦,威廉一世除了任命他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外,还封他为普鲁士侯爵,并由其长子世袭爵位。自此,俾斯麦开始了对帝国内政外交长达20年的掌控。
统一大业已然完成,摆在德意志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用“铁与血”去开拓更多的疆土,直至成为整个欧洲的霸主;另一条是停下战争的脚步,放弃对他国的侵略,将注意力转向国内的发展。在这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上,俾斯麦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连威廉一世在内都非常吃惊的决定,毕竟俾斯麦曾经慷慨激昂地发表过“铁血演说”,但此时,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是那个激进的战争狂人,而变成了相对平和的政治家。
这就是俾斯麦的高明之处,就像为了德意志的统一会在普奥战争中放弃乘胜追击的机会一样,为了帝国真正的强大,在19世纪70年代,最明智的决策就是停止战争,发展国民经济。
帝国建立后,俾斯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消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中世纪残余。
首先是统一币制。1871年在德国流通的货币有126种硬币、108种银行钞票和42种国家纸币。针对货币的繁杂情况,帝国甫一建立,便于1873年7月公布《货币法》,规定实行帝国金本位制,1874年开始收回银币。1875年1月1日,帝国马克成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同时将普鲁士银行改建为德国皇家银行,规定其职能为:控制全帝国的纸币发行权;为帝国保管主要的现金储备;为整个帝国的金融业务提供方便。
其次是统一经济法规。在19世纪70年代上半期,帝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商业法、营业自由法、统一的度量衡法、民权和迁徙自由法、保护国外的商业法、货币法、关税法,以及对铁路、水路、邮政、银行等事务的管理法。这些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再次是统一铁路管理。19世纪70年代起,德国铁路发展的速度很快,但铁路的管理却非常复杂,有帝国铁路线、各邦铁路线、私营铁路线、私人所有由各邦经营的线路、各邦所有由私人经营的线路等。70年代后期,由于俄国谷物经由德国东部铁路廉价输入,严重地冲击着德国国内市场,为保卫关税,统一管理铁路运输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为此,俾斯麦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创立“帝国铁路局”,控制全德铁路的建设、装备和营运。二是国家购买,扩大国有铁路的比重。
还有就是保护关税。帝国成立时,基本上奉行北德联邦的贸易制,实行自由贸易。但187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德国,实行自由贸易制正好给各大工业国在德倾销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基础薄弱的德国工业是个沉重的冲击。于是俾斯麦政府着手改自由贸易制为保护关税制。1878年12月,俾斯麦向帝国国会提案,请求同意实行关税改革,规定对粮食和工业品征收高额进口税。1879年7月,帝国国会以217票对117票通过保护关税法,同时制定了新的关税法则,不断提高税率。(www.xing528.com)
德国统一的英雄们
德国统治阶级把统一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俾斯麦、毛奇和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归功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国王在庆功宴会上说:“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你们三位。”
俾斯麦的经济政策维护了容克地主和工业主的利益,极大地稳固了帝国政府的统治基础。所以有人说:现在俾斯麦“不用过去的‘铁和血’的口号了;首相政治生涯的最后10年打的是‘铁和谷’这一不那么激烈的旗号”。
在外交方面,俾斯麦提出了“均势外交”,在他看来,最理想的外部环境是,“除了法国之外的所有大国都需要我们,而且只要它们彼此之间处于对立关系,就无法结成联盟来对付我们”。1873年,俾斯麦促成缔结俄奥匈帝国、德意志的三皇协定,1879年同奥匈缔结了针对俄法的军事同盟,为德意志国内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俾斯麦所提出的最理想的欧洲形势,虽然未能全部实现,却也实现了基本的和平与稳定,而在德意志帝国内部,民族的统一和帝国的诞生,改变了德国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令人震惊的经济奇迹正在上演。
俾斯麦的理财术
俾斯麦除了是政坛著名的“铁血宰相”之外,还是一位理财高手。投资之初,他先通过投资顾问使自己的股票不断升值,随后,他将股市中所获的利润抽出一部分用于购买土地和森林。事实证明,他的理财方向完全正确,尤其是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德国战火频频,通货膨胀飙升,经济萧条接踵而来,土地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保值。
(三)经济快速发展
统一给德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力量。50亿法郎的赔款像一针强心剂,推动德国飞速发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让统一的德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德意志以独特的创造力,吸收着英、法、美等国最新的科学技术、发达的商业和工业组织模式。它毫不犹豫地舍弃了那些已经落后甚至应该淘汰的产业,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最新的科学技术部门。
对德意志的电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是普鲁士炮兵军官威尔纳·冯·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西门子致力于电力的研究,1866年,他制造了第一部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使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年,他又发明电动机,从而实现了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突破,开启了19世纪晚期的“强电”技术时代。随后,德意志又涌现出许多电力方面的工程师与科学家,共同揭开了工业化的新纪元,从此生活中能量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地下煤炭,还有“天上之火”——电火花。电气工业迅速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到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国之首。
而在化学工业领域,在充分利用俄国学者门捷列夫(Mendeleev)首创的“元素周期表”原理的基础上,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研究出了氯肥、磷肥等有机肥料,为德国的肥料工业开辟了道路,因而被誉为“有机化学之父”。他的著作《有机化学在农业化学上的应用》,更被视为有机化学的经典著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1900年,世界所有染料的五分之四出自德国,德国在各种精密化工生产中走在世界前列,曾经对人工合成染料技术不屑一顾的英国也不得不派人到德国学习,并从德国进口化工产品。
至于钢铁工业,随着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ed Krupp)生产铸钢新方法的发明,克虏伯的钢材世界闻名。19世纪70年代,德国引进了一种能在8~10分钟内把铸铁炼成钢的新技术,80年代又采用托马斯和吉尔克莱斯的碱性转炉炼钢法。此后,在19世纪后半叶的钢铁时代,德意志的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并把英法两国远远抛在后面,跃居欧陆之冠。难怪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会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血与铁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
除了这些新兴产业部门,一向注重军事力量的德意志帝国,在相关的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也呈现出了极其迅猛的发展态势。首先,在普法战争中,德意志从法国手中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与鲁尔的煤田联合起来,构成了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其次,由于军事支出庞大,直接导致了克虏伯、施图姆等军火企业的扩展,同时也间接促进了铁路和海运的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带动了机器制造和冶炼等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最后,出于军事需要而产生的国家干预,还明显地表现在注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上。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德意志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实行强迫性的义务教育制。正是由于科学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德意志人民的素质,也使德意志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反过来,生产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西门子
在几乎是全民动员的努力下,德意志帝国仅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英国100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国家。德意志不仅以惊人的速度彻底地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变,而且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超英赶法,成为了欧洲的头号工业强国。
克虏伯与李鸿章
1866年6月27日,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访问德国,其中一项重要的行程就是拜访有“加农炮之王”称号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和他的克虏伯兵工厂。代表团回国后,洋务重臣李鸿章得到了这样的消息:“他(即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热情好客,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藐视我们的长衫、马褂和长辫,他彬彬有礼地用盛宴款待我们这些中国人!”一直对阿尔弗雷德钦佩有加的李鸿章始终认为克虏伯大炮“最为精奥”,在阿尔弗雷德积极拉近与李鸿章的关系之后,李鸿章一口气向克虏伯兵工厂买下328门大炮,一度使清政府成为克虏伯兵工厂最大的亚洲客户。李鸿章曾表示:“结识克虏伯先生是我一生莫大的荣幸!”阿尔弗雷德也总是时不时地向李鸿章赠送厚礼,二人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