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以“因信称义”为核心,掀起了一场席卷整个德意志王国的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加入到运动的行列,提出属于各自的或宗教或政治的要求。其中人数众多且要求最为强烈的,当数德意志的农民。他们长期忍受着来自于教廷和封建领主的双重剥削,仇恨在日益艰难的生活中不断加深,最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一)民不聊生的社会图景
与参加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的市民相比,德意志农民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的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逐渐成长,但政治上却处于严重的分裂割据状态,皇帝、诸侯、骑士和城市之间经常的冲突和战争,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也给下层的农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对于拥有权势的封建领主而言,农民就是手中的棋子,是玩乐和消遣的工具。他们生活奢侈,入不敷出,于是巧立名目榨干农民的血汗。他们不顾人口大幅度增长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凭借其政治特权肆意侵占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财产,随意增加地租和赋税,并将领地附近诸如沼泽、森林等据为己有。
而此时的教会,除了像贵族和诸侯一样用政治经济手段压迫和剥削农民外,还利用宗教迷信压榨农民;除剥削一般的地租贡赋外,还抽取什一税。他们奢侈腐朽的生活和满口的仁义道德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成为农民强烈痛恨的对象。
若非地主剥净皮,苦干许能混人间。耕田、播种、收割忙,惊看来了地方官。宣布老爷一道令:一切工作扔一边。立即套马上堡寨,那里有活要你干,运柴运草运粪便,一车接着一车装。农活未停犁在田,这和老爷何相干?农民如果有怨言,皮鞭猛抽脊骨断。
——15世纪德国流行的民歌《魔网》,以描写农民的惨状
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双重压迫下,农民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加在他们身上的什一税、地租、人头税、战争税、死亡费、结婚费、财产转移费和繁重的劳役越来越重,将他们推向绝境。于是饱受剥削与奴役的德意志农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二)闵采尔
初时,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农民向领主提交了各式各样的抗议书和请愿书,但封建领主们始终置若罔闻。走投无路的农民最后被迫铤而走险,建立秘密组织,发动反抗斗争。15世纪末,阿尔萨斯的农民组成了“鞋会”,“鞋会”的旗帜上画有一只草鞋,表示和穿长靴的贵族对抗。此后,“鞋会”又发展出一个名叫“穷康拉德”(康拉德是农民常用的名字)的秘密组织。他们不断策划起义,尤其是在1517~1523年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期间,德意志几乎每年都有农民起义爆发。这些原本分散的农民起义,到1524年汇聚到一起,最终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参加了这场大起义,他们组成一支支声势浩大的队伍,捣毁城堡,杀死恶霸领主,占领了许多中小城镇。在这场被恩格斯称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者出身的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ünzer)。
出身于工人家族、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的闵采尔,因父亲被伯爵处死而对封建领主怀有极大的仇恨。他15岁时就组织过反对天主教会的秘密团体,后来在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517年,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后,闵采尔开始跟随路德进行宗教改革运动,成为路德的一名得力助手。
带铁锤的闵采尔
闵采尔在一部著作中说:“整个世界必须经受一次大震荡;这是关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贱的人翻身的一场戏。”封面上署名“带着铁锤的托马斯·闵采尔”,还有一段警句:“上帝说,难道我的话不是像一团火,不是像打碎盘石的铁锤吗?”
与路德相比,闵采尔的主张更为激进,他认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今生,而且“信仰的言辞必须成为实际行动和事迹”。他主张用暴力消灭一切诸侯和贵族,建立一个博爱、平等、自由、纯洁的“千年天国”,让人类都成为兄弟,实现人人自由,财产公有。闵采尔的主张得到了更多下层民众的拥戴与支持,所以当路德中途退缩时,闵采尔与他分道扬镳,并于1521年11月发表了著名的《布拉格宣言》,表明自己与教会以及封建领主势不两立,主张用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变革。
眼见自己的忠实信徒“变节”,路德在1524年专门写了《为反对叛逆的妖精致萨克森诸侯书》来批判闵采尔,指责闵采尔是“撒旦的工具”,并且要求封建主们对他采取“坚决的行动”。理念坚定的闵采尔以路德是“维登堡的行尸走肉”作为回敬,且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成为了农民战争的领袖。
之后,闵采尔奔走于图林根、萨克森等地区,从事革命宣传活动。每到一地,闵采尔总是高声对人们说:“诸侯贵族是重利盘剥、偷盗抢劫的祸首。他们把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植物,统统占有己有,……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我们不能再等了,必须来一次大震荡,把本来属于我们的权利夺回来!”在他的宣传与影响下,德意志南部地区成了农民战争的策源地,起义一触即发。(www.xing528.com)
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
(三)战斗中的康拉德
从1521年起,士瓦本的农民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鼠疫猖獗,许多人染病死去。气候反常,暴风雨成灾,地震时有发生,粮价飞涨,人民群众陷入困境。1524年夏,士瓦本南方阿尔佩郜施蒂林根伯爵领地上的农民,因为不满伯爵夫人强迫他们在节假日去采草莓、野莓、樱桃和蜗牛壳(绕线用),首先揭竿而起。附近的几百农民群起响应,推举机敏而富有军事经验的汉斯·米勒为首领。8月24日,米勒率领1000多农民开往瓦尔茨胡特,并与当地市民联合成立“新教兄弟会”,主张除皇帝一人外不承认任何其他君主。他们按帝国国旗的颜色做成黑、红、黄三色旗为盟旗,象征德国统一。10月,起义军发展到近5000人。
嗨!我是贫穷的康拉德!
皮鞭不住地抽,即便被剁成肉泥又能向谁诉?
活剥我们的皮,还把我们的妻子侮辱。
嗨!贫穷的康拉德!举起手中的长矛,用战斧把贵族老爷对付。
随着嘹亮的农民战歌,起义迅速扩展到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参加战争的农民达10万以上,并形成了士瓦本、弗兰肯和图林根三个农民运动的中心。
1525年3月,闵采尔在图林根缪尔豪森城(Muhlhausen)领导人民起义,推翻了城市贵族的统治,建立起由闵采尔任主席的“永久议会”,从此缪尔豪森成为德意志中部的起义中心,在它周围,起义的烽火到处在燃烧。
如火如荼的战斗进入了高潮,此时德意志的封建领主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军队还在意大利和法军交战,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他们采用假谈判、真武装袭击的手法对付农民。结果,有些起义军中了领主们的诡计,同意休战。不久,班师的德意志军队和高价雇来的雇佣兵团组成了一支队伍,开始对起义进行血腥镇压。
虽然从人数上看,农民军占有显著的优势,但由于他们驻地分散,缺乏联系且装备落后,在仅有1万多人但装备精良的领主军队面前,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1525年5月,闵采尔所领导的农民军主力与封建领主的军队在弗兰肯豪森(Frankenhausen)进行决战。由于武器缺乏,闵采尔本人也缺少指挥经验,在三小时的激战后,农民军被击溃,3000多起义者惨遭杀害,闵采尔本人也受伤被俘。敌人对闵采尔施用了各种酷刑,但闵采尔宁死不屈,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会投降,上帝也会向你们投降!”闵采尔于5月27日英勇就义,时年35岁。
德国农民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对德国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农民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地位,大量教产落入诸侯手中,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对德国的独占统治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同时,农民战争也极大地震撼了德国封建贵族的统治。许多封建贵族在农民战争中被消灭,本已沦落的骑士也受到进一步打击,他们只有依附于诸侯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从农民战争中获益最大的是诸侯。一部分诸侯不仅乘机夺得大量教产,加强了对农民的压榨,而且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利用路德宗教改革的形式,在自己的领地内保持路德教派,建立新教教会,利用路德新教作为加强政权的工具。但由于德皇以及天主教诸侯力图在德国全面恢复天主教会的完全统治,因而同新教诸侯展开长期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新、旧教诸侯以及诸侯同皇帝之间的封建混战后,1555年9月25日,德皇与诸侯签订并颁布《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约规定: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之权利的“教随国定”原则,新旧教同权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得到确认,路德新教最终确立。于是德国出现两大诸侯集团,北部和东北部属于路德教诸侯集团,南部和西南部属于天主教诸侯集团,德国的封建分裂局面加甚,新教与天主教长期争斗,并最终引发了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洲际战争——三十年战争。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继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后,瑞士、英国等国也相继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然而,天主教会不甘心失败,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在1545年到1565年间,天主教会代表多次召开会议,着手革除天主教内部的弊端:如停止兜售赎罪券,不再增加教会神职薪俸,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等等。但是在信仰问题上,天主教会对新教各派寸步不让。它宣布所有的新教为异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最高权威,唯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教徒只有靠教会神甫施行“圣礼”才能得救。1534年还成立了耶稣会,它的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树教皇的权威,并且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耶稣会会员展开积极的活动,特别是到东亚、非洲及美洲传教。在德国境内,耶稣会会员致力于团结统一天主教各派势力,以对付路德派势力,因而在南德为天主教恢复了大片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