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顾炎武离开故乡后为何不归?——《昆山文史一百问》提供答案

顾炎武离开故乡后为何不归?——《昆山文史一百问》提供答案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炎武为什么离开故乡后再也没有回来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在昆山县学读书时的庠名叫顾继绅。顺治十四年,顾炎武为了躲避仇人叶方恒而离开故乡。根据文献记载,亭林先生离开故乡后再也没有回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方面来说,从康熙十三年开始,亭林先生就没有收入,每年的生活花销要一百二三十两银子。由于种种原因,顾炎武最终没有回到家乡昆山,在异乡度过了晚年。

顾炎武离开故乡后为何不归?——《昆山文史一百问》提供答案

顾炎武为什么离开故乡后再也没有回来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在昆山县学读书时的庠名叫顾继绅。明朝灭亡后改名顾炎武,字宁人,亦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亭林先生。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针对晚明空疏的学风,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他一生著述宏富,详见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十《著述目下》,代表作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其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北游后取得的。

顺治十四年(1657年),顾炎武为了躲避仇人叶方恒而离开故乡。此后,他主要生活在北方。即使在仇人叶方恒全家离开昆山到外地官署之后,他都没有回到故乡。其实,亭林先生也十分渴望回到自己的故乡。根据文献记载,亭林先生离开故乡后再也没有回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方面来说,从康熙十三年(1674年)开始,亭林先生就没有收入,每年的生活花销要一百二三十两银子。除此之外,还有刻书方面的花销,从老家带来的积蓄已经接近用完。更为不幸的是,他寄存在戴枫仲家的五百两银子被其子窃去纳教谕的官职。因此,在经济上越来越困难。此时如果回到南方居住的话,经济开支是北方的五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让本来不宽裕的经济雪上加霜。

从性格方面来说,亭林先生坚持独立自主人格,不愿依赖别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他说:“久居秦、晋,日用不过君平百钱,皆取办囊橐,未尝求人。过江而南,费须五倍,舟车所历,来往六千,求人则丧己,不求则不达,以此徘徊未果。”一旦回故乡,势必经济窘迫,不得不依赖别人,这是顾炎武所不愿意的。(www.xing528.com)

从感情方面来说,故乡留给亭林先生不少痛苦的回忆:先是为了争夺家族的遗产,再从兄顾维与侄子顾洪徽发起“家难”,亭林先生与他们打了四年官司;后因为杀死叛奴陆恩被囚禁在其女婿家中迫令自杀,幸而被好友归庄等营救得生;再是因为叶方恒向亭林先生寻仇,被迫远离家乡。

顾炎武塑像

从精神寄托上说,亭林先生在南方的同道之人越来越少,先是在康熙二年(166年)老朋友吴炎、潘柽章因牵连庄氏《明史》案被凌迟处死,后是老友归庄也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病死。然而,在北方,他却有一帮有气节、重情义、有学问的朋友,如李因笃、王弘撰、傅山等。他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大的精神力量。

由于种种原因,顾炎武最终没有回到家乡昆山,在异乡度过了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