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亶(1038—1103),字正夫。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熙宁五年(1072年)任司农寺丞。第二年,因为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被罢免。后来复任司农寺丞,另授江东转运判官。元佑年间授太府寺丞。
司农寺,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始建于北齐。至北宋中期,基本上只是一个闲散的机构,没有什么权力。但是从熙宁三年(1070年)至元丰五年(1082年)的十三年间,由于王安石变法,司农寺作为中央重要的财务至政务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等,都是由司农寺制订或执行的。司农寺的编制也逐年扩大,郏亶正是在属官“扩编”中,担任了司农寺丞的。
出生农家的郏亶,为什么能在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刻来到重要部门任职?原因有两条,一是他自身素质较高,二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郏亶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长大后又常跋涉野外,考察和研究农田水利,深究古人治水之迹,对于太湖流域的水利胸有成竹。熙宁三年(1070年),北宋朝廷诏书天下,征集理财省费、兴利除弊的良策。一时形成了“四方争议水利”的局面,这给了郏亶展示自己的极好机会。
郏亶在深思熟虑后,上书建议治理苏州水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治水主张。他认真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指出以往治水中存在的六处失误,并总结出治水必须“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等“六得”。后来,他又提出“治田利害大概”七条。熙宁五年,郏亶担任司农寺丞,提举兴修两浙水利。一些地方官吏豪绅担心自己的利益在兴修水利过程中受到损害,于是四处散布谣言,诬陷郏亶治水劳民伤财。熙宁六年,郏亶被无奈地罢免。(www.xing528.com)
然而,郏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切实可行的,是利国利民的。罢官回到家乡后,他在自家住宅西面一块名叫“大泗”的水田上,大胆实践治水理论。当年,他的试验田就获得了很好的收成。为了更广泛地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再次上书重申自己的主张。朝廷派员考察了他的试验田,被事实所折服,终于恢复了他的司农寺丞职务。
郏亶像
郏亶实地考查太湖地区治水的历史,考察了260多条河流,并结合自己治水的亲身体会和设想,撰写了《吴门水利书》四卷(已佚),其中《苏州水利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事》两篇保留至今。他从地域差异和地形特点对苏南水利予以分析论述精辟,科学性强。他还绘制许多水利图,为后人治理吴中水利提供重要依据郏亶的治水主张,一直为后世所重视,被誉为“吴中水利先驱”。
郏侨,是郏亶的儿子。他继承父业,成为北宋有名的水利学家,著有《郏侨水利书》、《幼成警悟集》等。
郏亶的出生地今属太仓。但北宋时,太仓属于昆山管辖,所以历史上人们都认为他是昆山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