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绰墩遗址: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

绰墩遗址: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说绰墩遗址是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绰墩遗址发掘现场傀儡湖畔的绰墩遗址,根据已出土的文物可以确定为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层。绰墩遗址的原始水稻田情况,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高度重视。绰墩遗址的原始水稻田,作为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的“金钉子”工程,认真保护,深入研究,为世界水稻发展史提供极其重要的资料。正是水稻的人工种植,加快了江南水乡史前文明的萌发过程。

绰墩遗址: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

为什么说绰墩遗址是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

绰墩遗址发掘现场

傀儡湖畔的绰墩遗址,根据已出土的文物可以确定为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层(距今6000年至4300年)。从马家浜文化层中,淘洗出了大量碳化稻米。这充分说明,这里早在6000年前就开始人工种植水稻。考古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碳化米具有长粒型、椭圆型和中间型多种形态。粒型的大小与野生水稻相差无几,但是粒型的变异比野生水稻大得多。他们推测,那时候的水稻被人类栽培的时间还不长,属于原始栽培的水稻,处于由野生稻向栽培稻进化的过渡阶段。在遗址土样中,还检测到芦苇、竹子、芒草等水田常见的伴生杂草,这说明了当时栽培的粗糙。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原始水稻田遗存,包括水田、水沟、自流井、蓄水坑、灰坑等等。这些遗存构成了简单的农田灌溉系统。从出土的石器中不难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穿孔石斧、石凿、骨锥、陶网坠,而不是石犁、耘田器、石镰等较为先进的工具,这说明先民们已经从渔猎、采集为主的游民生活过渡到择地定居,农业经济逐步替代渔猎采集经济,并发展到以稻作经济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阶段。

绰墩遗址的原始水稻田情况,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高度重视。绰墩遗址的原始水稻田,作为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的“金钉子”工程,认真保护,深入研究,为世界水稻发展史提供极其重要的资料。(www.xing528.com)

正是水稻的人工种植,加快了江南水乡史前文明的萌发过程。

大禹凿江排涝开始,人们就不断地与洪涝灾害进行不倦的斗争。到了唐宋时代,人们对水利建设有所重视,千方百计疏浚河道,筑堤围田,减轻洪涝水患。明清时代,兴修水利,抬高田身,更是为统治者们所看重。“凡圩岸皆如长堤,植榆柳成行,望之如画”,“江南三月草长,则刈以踏稻田,岁岁如此,地力常盛”。古籍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这清楚地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就懂得如何通过治水降潜,因土种植,合理轮作,增施肥料等措施,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江南水乡今天仍盛行的稻麦轮作制,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治水改土逐步形成的。从野生水稻到人工种植水稻,先民们探索了上千年。圩田的建设和水稻一熟制的方式,从汉代开始,经过六朝,到了唐代才逐步形成。而稻麦二熟制起始于唐代中叶,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引种了三麦,直到宋代才得以稳固。此后又经历了上千年的探索和发展,水稻种植才形成了今天的基本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