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温良者①,仁之本也。敬慎者②,仁之地也。宽裕者③,仁之作也。孙接者④,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注释】
①温良:温柔善良。②敬慎:严肃谨慎。③宽裕:宽绰充裕。④孙接:逊词接物。孙,音xùn,通“逊”。
【品读】
什么是“仁”,为了更加具体地阐述“仁”的内涵,本节对“仁”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沃土,宽大充裕是仁的起始,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语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孔子说“仁者乐山”,用可见可触的物形,来比喻不可见不可触的“仁”在品格。山的形象高大、宽厚、沉稳,能容纳各种物体,内蕴深厚。把这样一些特点同“仁”联系起来,就使人容易把握仁德的特点了:温和宽厚,沉稳不语,广纳博取,谦逊礼让,伟岸雍容。难怪人们要说,高山仰止。在外人看来,具备了上述特点的人的确崇高伟大,让人仰慕,可以引以为楷模。但在仁者自己看来,这不足以骄傲自豪,因为心灵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人格的完善同样是没有止境的。道德上的尽善尽美、十全十美,只是一种理想,一种引导人不懈追求的航标。所以,即便是儒者全部具备了这些美德,还不敢自称达到了仁的境界。这就是儒者的谦让。唯有谦让,才能进步。(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言:心胸宽厚,谦虚礼让不仅是个人优良美德的体现,也是促进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法宝。
六尺巷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地界在哪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但两家都想多占一些,于是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想让张英设法“摆平”叶家。但张英阅过来信后,释然一笑,随即赋诗一首作为回书。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后,喜不自禁,以为张英办妥了此事,但一看书信内容,不免心灰意冷。思量再三,张家遵从了张英的主张,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得闻后,自惭形秽,也将自家围墙后撤了三尺,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六尺巷”。(作者摘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