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儒有内称不辟亲①,外举不辟怨②;程功积事③,推贤而进达之④,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⑤,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⑥。
【注释】
①称:推举。②举:举荐。③程:考核,衡量。积:累积,积聚。④进达:进擢显达。⑤苟:只要,只。⑥援:引,引荐。
【品读】
此章讲儒者举贤要有公心而无私利,对内不回避亲属,对外不回避有私仇的人。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同时也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但太宗把朝廷要职授予长孙无忌,不是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而是鉴于他的才行。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李世民成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渊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窦氏等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仍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唐太宗可称得上是举贤不避亲的典范了。
春秋时,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由管仲辅佐,当时在鲁国;一个叫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当时在莒国。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都急于回到齐国争夺君位。为了阻止公子小白,管仲在他回国的路上设了埋伏,用弓箭射杀小白,管仲亲自弯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便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国。谁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时,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威胁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把管仲押回齐国办罪。但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力赞管仲是治国的良才,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任用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逐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鲍叔牙之所以举荐管仲,并不是为了得到管仲的回报,而是他了解管仲的才能,举荐管仲只是为了成就桓公的志愿。所以,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儒士都会去做,而不去求取个人的富贵。春秋时期,子产作为郑国执政,实施了三项改革:一是整理田制,二是作丘赋,三是铸刑书。其中,在实施第二项改革时,遭到了谤议,国人骂他说:“他的父亲被人杀死在大街上,自己又如蛇蝎般恶毒;让这样的人来制定政令,国家将要怎么办呢?”郑国大夫子宽听到国人的辱骂,就转告了子产。子产说:“有什么妨碍呢?只要是有利于国家,个人的死生就由他去吧。况且我听说,要做成一件有益的事,贵在坚持。老百姓是不可以由着他们去的,定下的法度是不可以更改的。正如《诗经》所说,只管信守礼义,何必在乎别人的议论呢?我不会改变已颁布的政令。”后来,他的改革发挥了实效,执政逐渐深得民心,他死后,郑国的百姓悲痛至极,都说:“子产离开了我们,叫我们去依靠谁呢?”儒者推举和提拔贤能之士就应该这样。(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奚向国君推举贤能,可以称得上是“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的典范了。
祁奚荐贤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选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三年·传,中华书局,200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