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①,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②。博学之,审问之③,慎思之④,明辨之,笃行之⑤。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⑥;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勉:勉励。②固执之:牢固地保有。③审问:详尽地询问。审,详细,详尽。④慎思:慎重地考虑。⑤笃行:认真踏实地实行。⑥措:放置,放下。
【品读】
《中庸》认为“诚”对“天”来说,不仅是“天”的“本体”,也是“天”所以运行,化育万物的依据。对“人”来说,“诚”是人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境界,是沟通天人、连接物我的桥梁。《中庸》探讨幽远的天道之“诚”,目的就是为现实的人伦、物理关系找到理论上的依据,使人道合于天道。
所谓“诚者,天之道也。”《中庸》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不贰”,即始终如一,即是诚。“天之道”,即诚者,是生成万物的本体,一以贯之于万物的生长与衰亡中,具有生化万物的功能与作用。“不测”,是说“诚”之生化万物具有变化莫测的特点。又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远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诚。”至诚是不会停息的,故能持久,能持久就能被征验,能征验就会久远,久远了就能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能高大光明。广博深远如大地一样能够承载万物,高大光明就像天空一样覆盖万物,悠长久远无边无疆能够成就万物。尽管现象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中,但其变化之道是有常的,即是诚。
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认为,“诚”与“明”相对而言,“诚”是人的本然善性,“明”是人的理性自觉。所以有“自诚明”和“自明诚”的说法:“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诚明”是“率性之为道”的过程。一个人先天具有道德良知,启发这一本然的道德良知,使其显示出来,成为自觉的道德良知,就是“自诚明”。“自明诚”是“修道之为教”的过程。一个人从学习、修养入手,慢慢开启、发展、提升自身内在的道德良知,就是“自明诚”。“自诚明”与“自明诚”似乎方向相反,但是,这二者同时又是统一的,并且互为因果,即“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诚明”能够做到道德良知的本然状态与明觉状态的统一,使道德良知真正成为人的不言而喻的天性,无为善之念,一言一行尽是善,此即“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的境界。“自明诚”是在道德理性的指导下勤勉向善,即“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明”是对善的执着追求。人的道德良知不应该到人身以外去寻求,只能“反求诸己”,并通过人自身的修养来达到。《中庸》认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生来愚笨柔弱之人也能够做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而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博地学习,详明地询问,细心地思考,清楚地辨别,踏实地实行,是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www.xing528.com)
《中庸》认为“博学之”意为学习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就消亡了,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此后便是“审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仔细核查、分析,否则所学就不能为我所用,是为“慎思”。学问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是为“明辨”。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做到“知行合一”,是为“笃行”。
《中庸》以“诚”为枢纽,把天道和人道贯通起来。《中庸》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按照《中庸》的逻辑,“天下至诚”乃是将上天赋予人的善性,发挥到极致,诚于中而形于外。唯有尽此“天命之为性”,才能充分地“尽人之性”;能够充分地“尽人之性”,才能充分地“尽物之性”;能够充分地“尽物之性”,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无内外之分,无人物之辨,就能够襄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从而与生生不息的天地并立为三才,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境界。
【扩展阅读】
导言: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和岑文本就博学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并各自做了清晰说明。文中太宗的比喻和岑文本引《礼记》中的经典都十分生动,也非常贴切,很有说服力。
博学成道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选自吴兢著,裴汝诚注译《贞观政要译注·崇儒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