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①;礼者,天地之序也②。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③,过作则暴④。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注释】
【品读】
这一段主要讲礼与乐的关系。《礼记》认为:乐,表现了天地万物的和谐;礼,体现着天地万物的秩序。有了天地的和谐,才能够化生万物;有了自然的秩序,才能够区别万品。乐与礼是效法天地阴阳制作出来的。通晓天地的秩序与和谐,才能制作礼乐。如果不通晓天地和谐秩序的精髓,所制作出来的礼乐就会暴乱。所以,准确把握礼、乐之间的关系就是儒者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是,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呢?《礼记》对礼乐关系还做了如下的说明:“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乐的作用在于和谐一致,礼的作用在于辨异别类。协同,就会使人们互相亲近;辨异,就会使人们相互尊敬。又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礼乐之谓也。”“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意思是:乐从内心产生,礼是外在表现。乐由内心产生,因此显得平静;礼在外表兴作,所以就有文饰性的姿态。盛大的音乐必定是平易的,隆重的礼仪必定是简约的。乐教通行,人们的心情可以抒发出来,再不会有怨恨;礼教施行,人民的言行有了规范,不会再有纷争。揖让而治天下,说的就是这种礼乐教化了。
【扩展阅读】(www.xing528.com)
导言:周景王想要铸造大钟,单穆公反对他这样做,并着重说明了音乐注重“和平”的思想。
王将铸无射
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犹目所不见,不可以为目也。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则能乐。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成事不贰,乐之至也。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言以信名,明以时动。名以成政,动以殖生。政成生殖,乐之至也。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慝之度。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以能乐?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
王弗听,问之伶州鸠,对曰:“臣之守官弗及也。臣闻之,琴瑟尚宫,钟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圣人保乐而爱财,财以备器,乐以殖财。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
“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今细过其主妨于正,用物过度妨于财,正害财匮妨于乐,细抑大陵,不容于耳,非和也。听声越远,非平也。妨正匮财,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若夫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选自徐元诰《国语集解·周语下》,中华书局,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