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虽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⑤”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肴:熟肉。②旨:味美。③至:好到极点。④困:不贯通。⑤学学半:前一“学”字音xiào,指教人。后一“学”字音xué,指向人学习。
【品读】
美食家之所以是美食家,不单是他们知道、了解许多美食,更因为他们品尝过美食的美味,进而对食物进行点评,提供改进意见,推荐食客品尝。食客如何判断食物的美味呢?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吃掉它。对美食是这样,那对于知识、学问呢?再好的理论、学说,不去学习领会,你永远不会了解它的好处。商鞅,少时好刑名之学,后侍奉魏国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深知商鞅的贤能,还未及向魏王推荐,自己就病了,魏王亲来慰问并询问继任者人选,公叔痤举荐了商鞅,并希望魏王能够“举国而听之”。如若不能用商鞅,就请魏王杀之,以免后患。魏王认为公叔痤病老糊涂了,就没有听从。后来,商鞅来到秦国,说孝王以帝道、王道,孝公时时睡,听不进去。再后来,商鞅说孝公以霸道,孝公听之甚欢,不能自已。秦用商鞅之法,短短几年时间,国力就得到了迅猛提升,并对魏国构成了威胁。公元前341年,秦军联合齐、赵攻打魏国。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得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魏惠王真心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商鞅并不是愚于魏而智于秦,关键是听与不听,用与不用。
芝诺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被称为“悖论之父”,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他曾经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很多倍,您对问题的解决又非常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本人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圈,并指着这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经常怀疑本人的原因。”芝诺的这个故事可以是“学然后知不足”的最好注脚。
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想知道自己是否知其所以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人。一个问题,如果能够贯通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旁征博引地加以说明,就意味着对问题的把握是全面的。如果只知道叙说事实现象,而不能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这只能算是一知半解,因此,只有当你能对问题做出合理恰当的解释时,你的学问才是完满的。《吕氏春秋》也说“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准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
【扩展阅读】(www.xing528.com)
导言:此文为韩愈抨击“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而作,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以他人的地位贵贱或年龄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选自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韩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