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内则》主要内容是记载男女内居在家时侍奉父母、舅姑的法则,也即家庭生活应该遵循的主要礼则。具体表现如:儿子孝敬父母,媳妇孝敬公婆,有关夫妇之间的礼仪规则等等。此外,本章还记载了有关饮食制度、养老礼节及一些曾子论孝的文字。
【原文】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①,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注释】
①忠养:尽其真心诚实地奉养,而非只是供养口体之需。
【品读】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曾国藩也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既然“孝”是如此重要,那么对于如何行孝,就成为历代大儒乐于谈论的问题。
跪乳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也是以孝而闻名的,他对“孝”的体认,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孝”的认知。
曾子认为:孝顺不只是奉养父母的口体,更为重要的是奉养父母的心志,也即“养心”。养心就是要让老人家心情愉快,不要违背他们的意志。年龄大的人,其心理特征和小孩有相似性,故民间有“老小孩”的说法。从心理特征来看,老年人会有较强的孤独感和依赖感,情绪易暴躁,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减弱,因此需要子女的关爱和呵护。能够逗老人家开心,顺着他们的意愿而不去违逆,对老人的健康长寿是有益的。除此之外,老人对未来会有一定的恐惧感,容易抑郁和焦虑,因此就需要减少负面信息对老人的心理影响,让他们耳闻目睹所接触的都是乐观、向上的正面信息。(www.xing528.com)
在强调尽心奉养父母身心的同时,曾子还重视“终身”的问题。所谓“终身”,不是“终父母之身”,而是“终孝子之身”,也就是对父母的“孝”要伴随孝子的一生。具体表现是父母所喜爱的——甚至是犬马,孝子也要去喜爱;父母所敬重的,孝子也要去敬重。不是说父母离世了,父母生前所喜爱的衣服器物,所敬重的朋友乡邻,孝子就不再珍惜敬重。不以父母之心为心,而以自己的好恶之心为心,这样的子女,是谈不上真正的“孝”的。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的是一个道理。
【扩展阅读】
导言:既然有“孝”,就有“不孝”,古人所认为的“不孝”是什么呢?
古人所谓“三不孝”
听书讲古,经常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但孟子并没有解释此“三”究竟是哪些。
孟子虽然没有明示,但是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的时候,给出了他的答案,赵岐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用白话解释就是:一味阿意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规劝,使他们陷入不义之地,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工作挣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使得祖先无人得以祭祀,这是第三种不孝。
这三种不孝的说法符合孔子的思想:
先说“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孝经·谏诤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可见顶撞父母是为不孝,但一味地顺从父母也是一种不孝。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德的时候,即便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在面对“陷亲于不义”的事情时,也应当发扬“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次说“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孝经·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古代,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来供养父母,读书人靠努力读书,在朝为官来供养父母。读书人如果在家境贫寒时仍然安守在父母身边,“安贫乐道”,不愿意做官,这也是不孝的。子夏说“事父母”要“竭其力”,用尽自己的心力去侍奉父母,这才是对的。联想到当下的所谓“啃老族”,成年子女不去工作而是待在家里依靠父母,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光彩的。
最后说:“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时下,在一些年轻夫妇中流行“丁克”家庭,也就是只要夫妻,不要孩子,并认为娶妻就要生子是一种落伍的思想。从独立夫妻关系来说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但我们还必须学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因为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都是社会组织的一个细胞,如果人人都只结婚不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所以才会有这种说法。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结婚生子”是符合自然普遍规律的,反自然难道就是正常的吗?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孟子说无后为大也有其合理性。(作者摘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