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子问于曾子曰①:“问丧于夫子乎②?”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③。”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④。”有子曰:“然⑤。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⑥。”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⑦。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⑧,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⑨,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⑩,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⑪,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⑫: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⑬,将之荆⑭,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⑮。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石椁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弟子有若。②丧:失去官职。③参:曾子,名参,字子舆。④子游:即言偃。⑤然:确实,这样。⑥有为言之:有所指而言,即“有所为言”。⑦斯言:这些话。斯,这。⑧桓司马:名魋(tuí)。石椁:石制的棺材。椁,音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⑨靡:浪费,奢侈。⑩南宫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曾失位离开鲁国,返时载宝物朝见鲁君。反:同“返”⑪货:行贿,贿赂。⑫制:立规定,定制度。中都:鲁邑。⑬昔者:以前。司寇:官职,掌刑狱,纠察。⑭之:到……去。荆:楚国。⑮申:重申。
【品读】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宰予大白天的睡觉,孔子看到后,十分生气地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别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此外,在对待别人的言论时,孔子还说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会因为某人的言论好就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他是特定的某个人而否定其言论。可见,孔子对于他人的言论是谨慎对待的,不轻易地相信,也不轻易地否定。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有子似乎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有子问曾子:“在老师那里听说过失去官职后的事情吗?”曾子说:“听说了:‘丢官后希望快点贫穷,死去后希望快点腐烂’。”有子说:“这不是老师说的话。”曾子说:“我的确是从老师那听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老师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的。”有子说:“好吧,即便这样,老师一定是有所特指才说这些话的。”
曾子将他和有子之间的对话告诉了子游。子游说:“有子说话真是太像老师啦!以前,老师还待在宋国的时候,看见桓司马为自己做石椁,三年还没完成。老师说:‘如果像这样奢靡,人死了还不如快点腐烂掉的好啊!’希望死了快点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这件事来说的。鲁国的南宫敬叔回国后,每次上朝必定要带上宝物觐见君主。老师说:‘像他这样的公然行贿,丢官后还不如快点贫穷的好啊!’丢官后希望快点贫穷,是针对南宫敬叔这件事来说的啊。”(www.xing528.com)
曾子又将子游的话告诉了有子。有子说:“是啊。我就说不是老师的话嘛!”曾子说:“您是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老师给中都制定礼法:四寸厚的内棺,五寸厚的外棺。依据这个知道老师是不希望人死之后迅速腐烂的。从前,先生失去了鲁国司寇的官职,打算前往楚国,先让子夏去表明心意,再让冉有去重申自己的想法。依据这个知道老师是不希望失官后迅速贫穷的。”
从曾子和有子的不同表现来看,曾子对孔子的话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或者是一种出于敬畏的迷信,不去追究孔子之言与孔子之行内在的一致性。而有若却能够根据孔子现实的行为主张准确地了解孔子的真实意图,不偏信,不迷信。由此想到《汉书·霍光传》中的一段故事:霍光身为托孤大臣,一心匡扶汉昭帝,一心为公,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为了除掉霍光,他们和燕王旦勾结密谋,叫人冒充替燕王上书,说霍光有不臣之心,自己愿意进宫值宿警卫,观察奸臣。上官桀乘霍光休假的日子,把奏书呈上,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来。奏书送上去后,昭帝不肯批复。第二天早上,霍光听说了这件事,停留在画室中不肯进宫。昭帝问:“大将军在哪里?”左将军上官桀回答:“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所以不敢进来。”昭帝下诏召大将军。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的?”昭帝说:“奏书上所说将军去广明亭总领郎官羽林军操练演习,是近日的事。调校尉到现在不到十天,燕王怎么能知道呢?况且将军要干坏事,并不需要校尉。”当时昭帝才十四岁,尚书和左右的人都感到惊讶,而上奏书的人果然失踪了,朝廷追捕得很紧。上官桀等人害怕了,对昭帝说:“小事不值得追究。”昭帝不听。这以后上官桀的党羽有说霍光坏话的,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讲了。汉昭帝虽然年幼,但他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事实真相,揭穿恶人的阴谋,可以称得上是贤明的君主了。
【扩展阅读】
导读:比起汉昭帝的明辨是非、洞察秋毫,楚怀王一味地贪图虚利、鼠目寸光,连续轻信张仪的花言巧语,最终只能吞下绝齐丧地的苦果。
张仪列传(节选)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于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于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选自司马迁《史记·苏秦张仪列传》卷七十,中华书局,198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