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上贵德——礼义安泰,无礼倾危

大上贵德——礼义安泰,无礼倾危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上贵德①,其次务施报②。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对于人来说,有礼自己就会安泰,无礼自身就会倾危。长子李承乾身为太子,不知礼义,所为多不法,屡次受到太宗谴责。于是,李治被立为太子,而李承乾、李泰被终身囚禁。石奋父子如此循礼行事,终至满门公侯,享誉天下,成为千百年来学礼知礼的典范。于是,阳货利用了“礼”尚“往来”这一特点,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大上贵德——礼义安泰,无礼倾危

【原文】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注释】

①大上:即“太上”,这里指太古之时。②务:力求,致力于。施报:给予和回报。③尚:崇尚。

【品读】

“礼”崇尚什么?“礼”崇尚有来有往。“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太古时期,那时候民风淳朴,人们德性敦厚,有施于别人而不求回报。后来,社会发展了,人开始关注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人和人的关系不再简单质朴,而是逐渐复杂起来,所以,自己对他人给予的施舍与帮助,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得到帮助的人也把能够回报对方视为理所当然,这种风俗逐渐制度化就成为“礼”。所以“礼”十分注重往来,有往无来,不是礼;有来无往,也不是礼。在路上,遇到别人问你好,你不回应,这是无礼的;饭桌上别人给你夹菜敬酒,你不回应,也是无礼的。公交车上别人给你让座,你感谢人家,这是合礼的;工作中别人帮你完成任务,你谢谢人家,也是合礼的。在这些合礼的一来一往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融洽、温暖、和谐,一个符合礼制要求的社群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对于人来说,有礼自己就会安泰,无礼自身就会倾危。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育有三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长子李承乾身为太子,不知礼义,所为多不法,屡次受到太宗谴责。次子魏王李泰见太子失宠,又是个瘸子,“潜有夺嫡之志”,暗结朝臣以为朋党。唯有晋王李治循规蹈矩,彬彬有礼。李承乾见李泰威逼日甚,乃暗结吏部尚书侯君集等,密谋刺杀李世民夺取皇位,阴谋败露,被废为庶人,但揭发李泰:“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李世民彻查李泰非礼不法之事后,召集举朝六品以上官员询问:“承乾悖逆,泰亦凶险,谁可为嗣?”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于是,李治被立为太子,而李承乾、李泰被终身囚禁。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一母同胞,命运迥异,差别就在于知礼与非礼。

汉景帝时,太子太傅石奋及其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于是称呼石奋为“万石君”。石奋治家以礼,子孙们在外做官,回家看望他时,他总要穿戴好朝服才接见,称官职而不呼其名;子孙有过失,他端坐案前不说话不吃饭,子孙们互相批评后,脱了上衣跪下决心改过,他才说话吃饭;子孙们成年后,与他相处必须衣帽齐整,即使在家中也不能稍有差池。结果石奋的四个儿子都被训导成学礼知礼的正人君子。其长子石建为郎中令,经常趁没有旁人时直言不讳地谏劝景帝,言辞激烈,在朝堂上却十分恭敬有礼,言辞有度,为的是维护景帝威望,景帝因此很敬重他。其少子石庆为内史,一日为景帝御车外出,景帝问有几匹马,他当然知道是六匹马,但为了不出丝毫差错,又用马鞭一匹一匹数过,然后禀报:“六匹。”景帝因此也很信任他。石奋父子如此循礼行事,终至满门公侯,享誉天下,成为千百年来学礼知礼的典范。荀子说:“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所以,礼是不可不学的。(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言:春秋时期,鲁国权贵阳货想让孔子来拜见自己,孔子不愿去。于是,阳货利用了“礼”尚“往来”这一特点,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阳货欲见孔子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微子》,中华书局,198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