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品读】
“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和个人并非天然而为一的。个人的“礼”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而获得。在“礼”和个人的关系上,个人需要主动地去学习领会“礼”的行为规范与内在本质,而不是反过来,让“礼”来顺应个人的习性与要求。“礼”只听说过让他人来取法,而没有听说过强加给别人来效仿。正因为“礼”取于人的特点,所以“礼”只听说过人主动来学习,没有听说过主动去教的。那如何来学礼进而明礼呢?那就是主动地向书本获取,向他人求教,向社会践行。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异常重要。如果非出于自愿而勉强学习,就如俗语所言“牛不喝水强按头”,终将徒劳无果。《孟子》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叫奕秋的人,是全国最有名的围棋高手,有两个人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奕秋说什么他听什么;另一个却三心二意,一会想着天上的鸿雁飞来了,一会儿又想着回家取弓箭去射鸿雁。虽然两人同在学围棋,但后者终究赶不上前者。下围棋是要讲求规则的,这种规则约束了下棋人的具体行为,对规则掌握的熟练程度也就决定了你下棋造诣的高低。其实“礼”也是这样。如果把下棋的规则比喻为做人的规则,那么,一个人对“礼”的熟练与领悟程度也就决定了他做人境界的高低。正因为此,主动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唯有主动学习,才能专心致志、才能潜心钻研,有所收获。扩而广之,任何学习都是这样的。当今社会,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自己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恨不能学尽天下奇能。可最终又有多少孩子最终成为父母眼中的龙凤呢?究其原因,就是很少孩子情愿主动学习父母安排的课程,大都是被动、勉强为之,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所以,在学习中,如何发现并激发孩子的主观兴趣,催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要我学”成功地转化成“我要学”,确实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扩展阅读】(www.xing528.com)
导言:孔子弟子闵子骞,德行与颜渊齐名,受到孟尝君的赏识,请他前去授学。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在齐国身为国相,地位尊荣显贵,面对他的致师求学,闵子阐明了“礼有来学无往教”的道理。
袪衣受业
韩婴
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明日,袪衣请受业。(《选自韩婴著,许维遹集解《韩诗外传集解》,中华书局,198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