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的作用及亲疏关系的确认

礼的作用及亲疏关系的确认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夫礼者①,所以定亲疏,决嫌疑②,别同异,明是非也。儒家提倡以礼治天下,就需要对礼的价值功能和特点做系统的说明:礼仪制度是为了审定亲疏、判断嫌疑,分别同异,辨明是非的。五种丧服的差异主要体现为生者与逝者血缘关系的由亲及疏,服丧时间的由长及短,制服材料与缝制工艺的由粗及精。同样是依靠礼来确定。中国传统以男权为主,女子出嫁前后家庭归属不同。行为要符合礼仪确定的节度,不要超越它,不侵犯侮慢,不轻佻戏弄。

礼的作用及亲疏关系的确认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注释】

①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②决:判决,确定。③说:通“悦”,取悦。④辞费:宾语前置,即“费辞”,意为说太多的话,耗费言辞。⑤踰:跨越,超过。节:节度。⑥狎:轻慢,轻忽。

【品读】

这一章主要说明了礼的价值功能和社会特质。儒家提倡以礼治天下,就需要对礼的价值功能和特点做系统的说明:礼仪制度是为了审定亲疏、判断嫌疑,分别同异,辨明是非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亲疏远近的不同,遵循的礼节也就有所差异。古人所说的“五服之内”与“五服之外”,讲的就是这种亲疏远近的关系。所谓“五服”,即五种丧服:斩衰(音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中,“斩衰”最重而“缌麻”最轻。五种丧服的差异主要体现为生者与逝者血缘关系的由亲及疏,服丧时间的由长及短,制服材料与缝制工艺的由粗及精。出了“五服”,就意味着血缘关系的终结,也就不用为逝者服丧了。具有血亲关系的人要通过礼节来体现亲疏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如师生、同学、朋友、同事之间该如何交往?同样是依靠礼来确定。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学生该用什么礼节来祭奠他成了一个难题。子贡主张像死了父亲那样祭奠但不穿丧服,原因是孔子对待死去的学生就像死了儿子一样,只是不穿丧服。于是大家都遵从了子贡的主张。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内外之分。中国传统以男权为主,女子出嫁前后家庭归属不同。未出嫁以前是为同姓,出嫁以后就成为异姓。外娶女子未娶之前是为异姓,娶进之后即为同姓。女子以婚娶为界,在母家的礼节是有差异的。至于别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各种人际关系,都可以通过礼来分析判定。

礼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要求人们不要胡乱取悦他人,说话要直恰得体,不兜圈子。行为要符合礼仪确定的节度,不要超越它,不侵犯侮慢,不轻佻戏弄。在古代,儒家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五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人的行为需要符合以上五类人伦关系的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既然在人伦关系上确立了“亲、义、别、序、信”的准则,那么任何超越或是破坏这些准则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胡乱地取悦他人,说话不直截了当,兜着圈子说太多的废话,侵侮、戏弄他人,都是悖礼的行为,会受到众人的指责。春秋时的齐顷公,就因为会见外国使节时有失礼的行为,而招致战争败丧的祸患。晋景公八年,晋国大夫郤克奉使出使齐国,在去往临淄的路上,刚好碰到了同往齐国朝见的鲁国使者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于是三队人马结伴而行,来到齐国共同会见齐顷公。事有凑巧,这三位使臣生理上都有些缺陷:晋国的郤克是个驼背,鲁国的季孙行父是个跛子,卫国的孙良夫是独眼的盲人。齐顷公为了戏弄三位使臣,让人分别找来一个驼背、一个跛子、一个独眼盲人为这三个使节做向导。三个使节被引领上朝时,齐顷公的母亲萧太夫人躲在帷幕后观望,禁不住哈哈大笑。起初郤克以为是偶然巧合,没有在意,等听到嬉笑声,才恍然大悟。于是在回国的路上,三国使者在黄河边盟誓,一定要报此番受辱之仇,回国动员国君攻打齐国。这就有了后来的鞍之战,齐顷公兵败险些被俘,不得已献出宝器以求和平。可见,以他人的先天缺陷取乐,遭到别人的报复,也是罪有应得吧!

在做到不失礼、不逾节的同时,还要深知礼不是与生俱来、天生赋予的,需要后天的学习实践。修养自己的身心,实践自己的诺言,这叫完善的品行。品行完善,言谈又合乎正道,这是礼的本质。言为心声,行为心迹。人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都会真实流露于自身的言行之中。言不由衷,言行自然不一。要确保言行一致,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修养身心。端正身心使之合于正道,扶正祛邪、正本清源,诚于中而形于外,言行合一,彬彬之礼自然形成。

【扩展阅读】(www.xing528.com)

荀子认为人生来都是“恶”的,因而就有性恶说。既然人本是恶的,那么纷争就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形下,礼就成为调解社会纷争的重要力量,也即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国家制度。在《礼论》中,荀子从礼的起源,礼的内容和作用三方面对他的礼治思想做了系统的说明。

礼论(节选)

荀子

荀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选自王先谦《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