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敖不可长①,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选自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9年。下同)
【注释】
①敖:通“傲”,骄傲、傲慢。《礼记集解》曰:“矜己凌物谓之敖。”长:音zhǎng,动词,滋长,助长。②从:通“纵”,放纵。
【品读】
傲慢不可以助长,欲望不可以放纵,进取之心不可以满足,追求享乐不可极致。儒家向来注重德行的培养,这里所说的四个方面,对每个人都具有警诫意义。
“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傲气”,另一种为“傲骨”。这里的“傲”更接近于前者。傲气使人变得自负、狂妄,轻视甚至无视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导致自身的败亡。东晋时期,位于西北地区的前秦皇帝苻坚,重用汉族寒士王猛,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力大增,先后灭掉了前燕、前凉,并逐渐统一了北方,成为五胡十六国中国力最强大的国家。这时的苻坚,意气奋发,武断自负,想要进一步灭掉东晋,统一全国。苻坚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却无人赞成。他们都认为东晋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内部上下团结,不容易攻取,但苻坚听不进去。他自负地认为,前秦有雄兵百万,投鞭长江之中,就能断流,何惧天险。在他的一意孤行之下,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得大败,最终导致了灭亡。曾国藩总结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即导致人败丧的两个原因,一个是骄傲,另一个是懒惰。从前秦苻坚的教训来看,所言不虚。相对于“傲气”的消极作用,“傲骨”对人的发展却具有积极的意义。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爆发,曹爽与司马氏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以曹爽的失败告终,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后,司马氏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政权。此时,摆在嵇康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彻底归隐,一条是投靠合作。刚肠傲骨的嵇康毅然选择了前者,其他“六贤”虽避入竹林,标榜与当世恶势力司马氏集团各行其道,但在司马氏集团的分化瓦解下,刘伶整日泡在酒中,山涛、王戎、阮咸、向秀,甚至阮籍或趋炎附势,或被迫违心出仕,终背弃了自己的理想。能够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唯有嵇康。曾经“二十年未尝见喜愠之色”的嵇康,对于司马氏集团谋篡曹魏,专制镇压的统治深感不满,已经不是曾经归隐于竹林之中的“隐而不发”,而是公然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公开宣布与司马氏集团的山涛、吕巽绝交,傲形于色、怒形于色。嵇康在这种违背理想和原则的懦夫面前,尽显了男儿真性情。即便是在断头台上,傲骨铮铮的嵇康也弹奏了一曲绝响——广陵散,以一种从容闲适的姿态赴难,彰显了对司马氏政权的厌恶与藐视。可见,傲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立与自强,它促进了自我尊严的建立,维护着自我个性的完整。嵇康之后,从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体现着一种“不识时务”的傲然气节。也正因为此,国画大师徐悲鸿才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作为他的座右铭。
嵇康
人有七情六欲,欲望对人的发展不可或缺。个人对自身欲望的满足,既可以是建设性的,又可以是破坏性的,其中的关键是对“度”的把握。正当欲望的追求就像涓涓细流,不停地营养和滋润着人的生命。而放纵的欲望就像泛滥的洪流,冲堤溃坝,夺财伤命。“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凶之一,传说它极度贪吃,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最后把自己的身体也吃掉了。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的“饕餮”,他们或沉溺于物欲,或醉心于权欲,虽然表现不同,但都欲壑难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谚语人人皆知。欲望越多,人心的扭曲就越多;欲望越强烈,人格的扭曲就越强烈。春秋时期卫国人吴起,最初家境富裕,但其功名心太重,一心想要出人头地,外出求官多年,耗尽家财,铩羽而归,被乡邻所取笑。吴起不堪受辱,一怒之下,竟杀死嘲讽自己的同乡三十余人。为了避仇免祸,不得已背井离乡,与母诀别时狠咬自己的胳膊说:“如若作不了卿相,绝不回卫国。”后来,他到了鲁国,拜曾申为师,期间,吴起母亲病故,他没有回家奔丧,曾申恼怒吴起不孝而将他逐出师门。再后来,齐国攻打鲁国,鲁君意欲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之妻为齐人,鲁君犹豫未有所决,为了消除鲁君疑心,吴起不惜将其妻子杀死以求取将军的职位。虽然获得了将军的职位并取得了交战的胜利,但吴起的薄情寡义深为鲁人所不齿,不得已先后逃往魏国和楚国。在楚国,由于强力推行变法,为楚国太子和贵族所不容,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射杀后车裂,未能实现其衣锦还乡的愿望。扭曲的心灵必然伴随着扭曲的人生。与吴起的为人相似的还有齐桓公的厨师易牙,易牙负责齐桓公的饮食起居。一日,齐桓公感叹:“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桓公此言或是无心戏言,易牙却对此认了真,为了满足桓公的贪心,易牙不惜将自己的幼子做成美味来贡飨桓公。桓公深为感动,易牙也越发受宠。后来,管仲病危,桓公想用易牙来代替管仲为相,询问管仲的意见,管仲说:“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爱于君!”能忍心杀死自己儿子的人,又怎么会真心地爱护国君呢?所以反对重用易牙,并建议桓公将他和卫开方、竖刁撤职,永远不准入朝。但桓公最终未能听从管仲的叮嘱,依旧宠信易牙、竖刁等。后,桓公病重,易牙与竖刁作乱,填塞宫门,围筑高墙,使内外不得通,桓公最终被饿死。可见,欲望就像“潘多拉盒子”中的魔鬼,只能把它关在盒子里,而不能任由它放纵。(www.xing528.com)
能够志得意满,相信是很多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然而志得意满就真的好吗?《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晏子的车夫身高八尺,作为齐国宰相晏婴的御者,“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自认为是一份体面而荣耀的工作。但在其妻看来,如此表现,却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主动要求离开。车夫很纳闷,问其妻,妻子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身高不满六尺的晏子,虽贵为齐国相,尚且保持着谦卑的态度。作为堂堂八尺男儿,却自满于当一名车夫,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车夫听后顿时醒悟,自此之后变得内敛谦逊,晏子很奇怪,问他缘由,御者将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举荐他当了一名大夫。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不断学得他人的长处,“谦受益、满招损”,“一谦而四益”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常言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对快乐的追求却应有限度,不可无节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任何事物到了极致,必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历史上的陈后主和隋炀帝就是例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淫乐,陈后主建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每阁都高达数十丈,有数十间房那么宽阔,上面的窗户、栏杆全都用贵重的沉檀木做成,还用金玉加雕饰,有的还镶上珍珠翡翠。他的服饰、珍玩瑰丽巧致,是从来未曾有过的。每当他饮宴时,都要让一些妃嫔、女学士与狎客相互赋诗赠答,从中选出美艳的诗词,让人谱上淫逸的新曲,再选出宫女上千人边唱边舞。这些歌曲中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内容大概都是颂扬赞美陈后主宠爱的妃嫔容貌是如何漂亮。君臣酣歌,从晚上直到天明,习以为常。隋炀帝淫乐毫不逊色于陈后主,他建筑了西苑,方圆有二百里,苑中有海,方圆也有十多里。还建造了传说中的海上三座仙山:方丈、蓬莱、瀛洲,高百余尺,楼台、道观、宫殿在仙山上层叠起伏。海的北面有条渠,它迂回曲折盘旋而下,把水注入海中;沿着这条渠建造十六座院落,大门全都临渠,每座院中由一位四品夫人主持。当宫中树叶凋残落地时,就剪五彩绢帛,做成花朵、绿叶点缀在树枝上;池沼内也用彩绸剪成荷花、荷叶、鸡头、菱角点缀其间;每当彩绢褪色,就换上新的,无所不用其极。这十六座院落争相以美味佳肴求得皇帝的恩宠。炀帝喜欢在月夜中率领数千名宫女骑马畅游西苑,还让人作了《清夜游》的曲子,在马上演奏。陈后主和隋炀帝在位时期荒淫无度、挥霍奢侈,极度享乐,但短短几年,二人便命赴黄泉,遗臭万年。当今社会,也有些人为了追求超乎寻常的快感,吸食各类毒品,在短暂恍惚的极度刺激之后,身体成瘾,从此便步入无边无境的痛苦深渊——败家丧业,妻离子散,甚至锒铛入狱、暴毙身亡。
隋炀帝
【扩展阅读】
导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其诗、其人备受后人推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具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质。在他的生活中,唯有三大志趣,一为读书,二为饮酒,三为写文章。虽然生活艰辛,但却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也反映出其安贫乐道、卓然不群的品格和率真质朴、不为物累的个性之美。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