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倭寇的造船技术还不先进,船只能使顺风,不能使戗风,遇有戗风或无风时,只能下帆荡橹。正因如此,倭寇入侵中国,不能在多北风和西北风的冬季和多南风的夏季,而只能选在三、四、五月(春汛)和九、十月(秋汛)两个季节里。倭寇入侵中国的路线,胡宗宪在《日本考略》中有详细叙述:
今考其入寇之路。其西北至高丽也,必由对马岛开洋;南至琉球也,必由萨摩州开洋,顺风七日;其贡使之来,必由博多开洋,历五岛而入中国,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若其入寇,则随风所之。东北风猛,则由萨摩或由五岛至大小琉球,而视风之变迁,北多则犯广东,东多则犯福建;若正东风猛,则必由五岛,历天堂官渡水,而视风之变迁,东北多则至乌沙门分,或过韭山、海闸门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而犯定海,犯象山、奉化,犯昌国,犯台州。正东风多则至李西澳、壁下、陈钱分,或由洋山之南而犯临观,犯钱塘,或由洋山之北而犯青南,犯太仓,或过南沙而入大江;若在大洋而风炎欠东南也,则犯淮阳,犯登莱;若在五岛开洋而南风方猛,则趋辽阳,趋天津。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之后。前乎此,风候不常,届期方有东北风者。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利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北来,亦非倭所利矣。故防春汛,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107](见彩图4-1、4-2、4-3)
倭寇自己建造的舰船是用大木锯成木板联结而成的。联结时不用铁钉,只用铁片;不用麻筋、桐油弥缝,而是用草堵塞漏隙。费材、费工而且不坚固,载重量较小。倭寇的舰船大的能容300人,中等的一二百人,小的四五十人或七八十人。船只所带淡水不多,平均每人只有400斤,一天只有几碗。因此,一到中国沿海岛屿就要停泊,一是补充淡水,二是窥视虚实。[108]
倭寇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其次是火器。它的冷兵器,一是竹弓,弓长矢巨,近身而发,中箭者立时毙命;二是倭刀,这种刀由唐刀演变而来,刀长刃利,惯练善用,威胁巨大。火器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鸟铳,日本人称之为“铁炮”,它实际上是一种大口径火绳枪;此外还有少数仿制中国的铁火炮,可曲平两射,杀伤距离远。明人林希元在他的《上巡按二司防倭接帖》中也专门提到“今倭寇长技利刀也、利箭也、鸟铳也,今未知用何技以制之”。“长击铳力至五百步,弓弩力至一百二十步,贼不久停。一百二十步之外须臾即至,铳弩无所用,而用刀矛矣。夫以倭寇之猛悍,挟三技之长,无以制之于百步之外。”[109]与此相反,明军的装备则相当简陋。如浙江省在福建漳、泉招募的新兵,“每兵与银三两,器械在内,听其自备。斩木为竿,末置尺铁,青红白布裹首,行装不办,盔甲俱无”。“欲与角艺于剑戟之间,元(林希元)见其难矣。以此观之,则器械之不利可见也。”[110]
各股倭寇在海上聚伙窥视之后,选择地点登陆,往往焚毁船只,以示拼死劫掠的决心。倭寇行军1队往往不过30人,有的甚至二三人皆为1队,队与队间相距二三里。队前挥耀百脚旗,以最强悍的为前锋和后卫,中间强弱相杂,鱼贯而行。遇有情况以海螺为号,聚集相互救援。倭寇侦察多用依附于他们的中国沿海当地百姓,使明军难以识别。又以小恩小惠笼络其居住附近的居民,因此能准确知道明军的虚实。(www.xing528.com)
作战时,倭寇往往采用“四分五裂”的战术,然后合拢包围明军。战斗开始,往往采用佯攻的办法。派一二人在阵前蹲伏跳跃,诱使明军乱放箭矢、火炮。等明军箭矢、火炮耗尽之后再开始攻击。或以逸待劳,待明军运动后,再实施进攻。进攻时,或令俘虏来的妇女赤裸上身为前锋,让明军眼花目眩,然后挥刀砍杀明军;或列“蝴蝶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111]当人们仰头望刀时,刀则自上而下砍来,令人猝不及防;或以玉帛金钱和妇女为诱饵,诱使明军陷入他们的包围圈。
倭寇善于设伏,或在战斗激烈之时,绕到明军背后,突然攻击,使明军惊溃;或退却之时,在隐蔽之处设伏,待明军过后,突然从背后攻击。倭寇还善于以假示真,声东击西。想进攻,则示以收兵;想逃跑,则示以进攻;要攻城,则示以野营;要陆走,则夺取船只。或打扮成农民,逗留在田间;或装做道士,游荡于城镇;或联空船,张弱帘,引诱明军舰船追逐,空发炮矢等等。[112]其战斗素养和战术指挥相当优秀,这都是在和中国元、明两朝几百年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练就的本领。所以,在陆战中,明军是十战九败。但明军也有优势,那就是海军舰船和火力远强过倭寇,倭寇在海中若与明朝海军遭遇,几乎也是十战九败。
表4-2 嘉靖二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倭寇入侵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