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和舰队的成果及特点

郑和舰队的成果及特点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两次出海航行的训练,郑和很快掌握了海上航行的基本技能,也学会了组织海上编队航行的初步知识。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每次航行所需的人员和装备数量不一,但大体维持在人数2万以上,舰船100~200艘左右。远航中的郑和舰队是由多种船型搭配编组而成,航行队形也是按照防御阵形布置的,以保证舰队对敌人的袭击做出迅速的反应。[32]舰队中最大的宝船为郑和等明朝高级官员所乘坐,相当于后来特混舰队的旗舰。

郑和舰队的成果及特点

明初所谓“西洋”,大体是指亚洲南部与非洲东部沿海诸国家和地区。至明中叶,乃有东西洋之分。[19]永宣时期,明朝海上力量建设中最伟大的成果就是郑和特混舰队的组建,这是中国古代海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永乐三年夏六月己卯(1405年7月11日),[20]苏州府刘家港突然热闹起来,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在码头上,竞相一睹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远洋特混舰队的雄姿。河上的小艇往来穿梭,忙着将人员和物资运送到船上。放眼望去,200多艘各型海船错落有致地停泊在刘家河上,其中62艘巨型宝船格外引人注目。船上高耸的桅杆密如森林,红、蓝、黄、白、黑五色旗帜飘扬在旗杆上,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出航的舰船按照“前营红带、左营蓝带、中军黄带、右营白带、后营黑带”[21]的顺序呈纵队队形排列着。很快,运输的小艇完成了使命,被各自的母船收回到船舷旁。随着三声炮响,哱啰吹起,舰队逐一拔锚起碇;片刻,中军船擂鼓,升行旗,第二趟哱啰吹响,各船起篷升帆;当第三趟哱啰吹响后,舰队依次开船,[22]缓缓驶出刘家港。从这一刻起,明朝政府组织的远征西洋行动拉开了序幕。在此后28年的时间里,这支庞大的明帝国舰队先后七次出航,经东海、南海,穿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阿拉伯海、阿曼湾、亚丁湾向西航行,然后过红海南下东非海岸。先后到访了暹罗国(泰国)、爪哇国(印尼爪哇岛)、真腊国(柬埔寨)、溜山国(马尔代夫群岛)、锡兰山(斯里兰卡)、天方国(麦加),最远到达肯尼亚东南角的蒙巴萨港。[23]西洋各国莫不称臣纳贡,怀着敬畏之情接待着来自大洋上的中国龙。

郑和,一位优秀的将军,一名伟大的外交官,也是15世纪初著名的航海家。他因负责指挥明朝海军远洋舰队七次下西洋而彪炳史册。郑和生于公元1371年春,死于1433年。本姓马,世奉伊斯兰教[24]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大将傅友德攻占云南,此时郑和年仅12岁,其父不幸身亡,本人亦为明军所俘,遭阉割后,拨至燕王府邸听用。在燕王府中,郑和逐渐成长,由于多年为朱棣近侍,吃苦耐劳,所以赢得燕王的宠信。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郑和随侍军中,曾亲临战阵,“多立奇功”。[25]朱棣夺得皇位后,即任命郑和为内官监太监,专司营建宫室及供应皇室所需。永乐二年正月初一(1404年2月11日),和随侍帝侧,成祖特书一“郑”字,赐以为姓,于是改名郑和。[26]

为了完成远航西洋,重建朝贡体制的重任,永乐皇帝对郑和进行了航海培训,以使他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以外交官的身份出使暹罗国,获得了初步的航海经验。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又被皇帝派去出使日本,并在风涛险恶的赴日海道学习指挥船队的海上航行。经过两次出海航行的训练,郑和很快掌握了海上航行的基本技能,也学会了组织海上编队航行的初步知识。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皇帝认为出使西洋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这年的六月,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领27800多人出使西洋诸国。己卯日(1405年7月11日),舰队自刘家港扬帆起航,经刘家河出长江口,然后“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27]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每次航行所需的人员和装备数量不一,但大体维持在人数2万以上,舰船100~200艘左右。以第一次下西洋的舰队为例,共有各型舰船208艘,其中有大型宝船62艘。舰队共有官兵27800余人,[28]其中大多是从直隶和南京的卫所抽调而来,按军队的作战序列编制而成。

据《瀛涯胜览》卷首记载,远洋舰队的组成人员有官校、旗手、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27668名。官868名,军士26800名。其中都指挥2名,指挥93名,千户140名,百户403名,户部郎中1名,阴阳官1名,教谕1名,舍人2名,医官医士180名,余丁2名,正使太监7名,监丞5名,少监10名,内使53名。在全舰队人员中,以郑和为正使的外交团成员并不多,而以他为总兵官执行护卫使团任务的战斗、航海和后勤保障人员却有26000多名。此外还有少数的锦衣卫人员随舰队出航,其作用一是暗中监视舰队人员的政治表现,二是搜集海外诸国的情报,以便回国后向永乐皇帝禀报。

战斗人员由各级指挥官和军士组成。指挥官包括舰队统帅总兵官郑和,都指挥2名、指挥93名、千户140名,以及旗校等。军士包括旗卒、勇士、力士、余丁等。从编成方法看,这与战时派遣总兵官统率各卫所驻军出征完全相同。[29]

航海人员包括水手、阴阳官等,他们运用天文、地文、水文等知识,使用航海罗盘等仪器,驾驶巨大的舰船,顺利地完成了各次航海任务。后勤保障人员包括各种工匠、医官、医士,以及买办、书算手等。他们承担舰船的维修保养、人员的医疗保健生活品的供给等任务,是舰队顺利航行的根本保证。[30]远航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尽管舰队配备了充足的医生和后勤保障人员,但是战斗、疾病、事故还是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所以每次回航,都要从卫所补充大批新的人员。由于七次航行间隔时间短,导致卫所士兵被抽调过多,人员空虚。到宣德皇帝组织最后一次远航时,由于“选下西洋者亦多”,结果“俱无军发补”[31]

远航中的郑和舰队是由多种船型搭配编组而成,航行队形也是按照防御阵形布置的,以保证舰队对敌人的袭击做出迅速的反应。舰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档次:一是大型舰船,主要是大、中号宝船,有9桅12帆,排水量万吨以上。二是中型舰船,主要是二千料、一千五百料海船,有6桅12帆,船头两边有4~5对用来划水的大橹。船长约15~20丈,即40~60米左右,排水量千吨以上。三是小型舰船,主要是八橹桨帆船等。一般采用3桅3帆8橹,有风使帆,无风操橹。船长约7~10丈,即20~30米左右,排水量一二百吨。[32]

舰队中最大的宝船为郑和等明朝高级官员所乘坐,相当于后来特混舰队的旗舰。马船是舰队的快速综合补给船,也能用于海上作战。除了为舰队提供补给外,舰队的中级官员和技术人员,军需、航海、武器和修船等设备,以及各国朝贡的珍禽异兽等都由马船运输。[33]战船种类繁多,是“特混舰队”的护航兵力,吨位相对较小,机动灵活。它配备有火器和战斗人员,可在海上机动作战,保障整个编队的航行安全。[34]座船又称战座船,是一些指挥将领乘坐的八橹海船,用于舰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登陆作战任务,是舰队的“两栖战舰”。粮船用于装载粮食和副食品,保证舰队远航期间的供给。如按27000人2年的口粮计算,共需30万石(每石60千克),每艘粮船载2万石,船队至少需要15艘粮船。[35]当然,实际上舰队出发时粮船并不用装载这么多粮食,因为舰队在东南亚的旧港、苏门答剌等地都设有补给站,可以从当地购买粮食和其他物资,从而减轻出发时装运物资的负担。水船专门用于装载宝贵的淡水。以人均每天正常所需2~3千克淡水计算,舰队至少要配备20~30艘水船。在远洋舰队中配置专用的运水船,是郑和航海以及明代造船业一项了不起的创举。但水船只是一种临时解决方法,舰队的淡水供应主要还是靠在停泊地点的陆上补给为主。所以郑和舰队每到一地,首要的任务就是为每艘船补充淡水。(www.xing528.com)

当郑和舰队航行在烟波浩渺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时,[36]完善的通信联络体系确保了航行的安全。舰船按照“前营红带、左营蓝带、中军黄带、右营白带、后营黑带”[37]的顺序进行编队航行,舰队大船上都配有小型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联络装备。白天,舰队按约定悬挂和挥舞红、蓝、黄、白、黑五色旗帜和旗带,组成简单的旗语。夜晚,则以悬挂灯笼反映编队航行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或雨天,则用配备的铜锣敲击联络。由此可见,郑和舰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远洋作战的需求编组,均衡配备、各司其职,在旗舰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了一支严密的海上战斗集群。[38]如果舰队要分成几个独立的分舰队去完成各自的任务时,分舰队和本舰队之间还可以通过信鸽来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传递,这种方法从唐代开始就在中国的远洋海船上使用了。

舰队共有5个“卫”的建制,编为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舟师的基本作战单位是战船,战船编队下辖有前营、左营、中营、右营和后营。两栖作战部队由座船和马船搭载,主要用于两栖登陆和陆上作战,官兵在3000人以上。仪仗队主要担任旗舰近卫以及到访国家的礼仪。舰队按照航海的需要,在战船上配备了各类专业人员。舰队的指控系统也初步具备了现代海军的雏形。[39]

至于舰船的武器配置,史料中虽无明确记载,但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规定,一艘海运船上装备的兵器有:手铳16支、碗口铳4门、火枪20条、火攻箭20支、火叉20把、火蒺藜炮10个、神机箭20支。[40]综上所述,郑和舰队每艘战船上可能装备的兵器类型和数量如下:[41]

冷兵器:弓、弩、标枪、砍刀、钩镰、灰罐、撩钩、梨头镖、小镖等10~50把,头盔、藤牌每人1副。

燃烧火器:火球、火蒺藜、火药箭、火枪、铁咀火鹞、烟球等各约10~100个。

爆炸火器:铁火炮、神机石榴炮等约50~100个。

金属管形火器:长630~1000毫米、口径210~230毫米、重70~120千克的大型铜或铁铳炮1~4座;长316~520毫米、口径75~119毫米、重8.35~26.5千克的铜或铁制中型铳炮2~8座;长320~440毫米、口径14~23毫米、重1.55~2.5千克的铜制手铳约10~20把。

对于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美国海洋历史学家路易斯·瓦塞斯在《中国称雄海洋的时代》一书中给予了如下评价:“郑和七次远航印度洋的帝国舰队是世界海洋历史上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无畏舰队在海上出现之前,没有任何舰队可以与之相匹敌。从官兵数量和组成、舰船种类、武器装备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这支舰队完全是按照海上巡航和作战需求精心编组的,堪称是一支实力雄厚、装备精良的海上劲旅。”[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