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海军战略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海禁”思想,这一思想既服务于海军建设,又是海军行动的指南。
实行海禁最初是为了断绝大陆居民对方国珍、张士诚反叛余部的物资接济。因为“国珍及张士诚余众多窜岛屿间,勾倭为寇”,所以“禁沿海民私出海”,[66]但是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还“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67]。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因为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四年间,平均每年发生的倭寇入侵事件只有2~3起,最多的洪武二年也不过7起,[68]朱元璋拿倭寇问题来作为实行海禁的理由,只是一种李代桃僵的做法。在海禁政策出台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朱元璋的小农意识。他一心想恢复中国传统的自耕农社会,因而对充当小农经济破坏者的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心存恐惧,怀有敌视情绪。二是朱元璋的报复心理。出于对沿海居民曾经大力资助过方国珍、张士诚而怀恨在心,因此故意对沿海居民进行经济制裁和惩罚。第三点原因才与倭寇有关。不过这个原因可不是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而是发生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勾结日本朝贡使团,阴谋行刺朱元璋的事件。盛怒之下的朱元璋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恨,才借口防范海盗和倭寇,实行“海禁”。
其实,宋元时期,中国沿海也有海盗和倭寇的袭扰,但并未对国家安全构成什么威胁。从12—14世纪,中国沿海居民已习惯于出海贸易达两个世纪之久,海外贸易成为许多人赖以谋生的手段,由海外贸易支持的众多行业也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着就业机会。朱元璋凭一己私念来实施海禁,阻止民间发展海外贸易。这种基于个人好恶而产生的海禁思想却被后来的统治者视为“祖宗成法”,不可更改,使得个人的意志逐渐转变成国家的意志,导致海禁政策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被贯彻实施。(www.xing528.com)
海军存在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为本国的海上活动提供安全的外部环境,以利于海外贸易的开展。通过发展海外贸易,政府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投资建设海军,促进海军的健康发展。但朱元璋的逻辑却是,要保卫海疆的安宁就要查禁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只有没人出海做生意了,倭寇、海盗才不会活动,海疆才会宁静。造成这种悖论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大陆主义思想在作怪。从洪武时期的海陆互动关系来看,明洪武政府秉承了传统的农业文明思维模式,视海洋文明和海外贸易活动为国家祸乱的一个来源,因此让本应服务于海外贸易的海军去执行海禁任务,以维持农业文明和自耕农阶层的稳定。在明初这段30多年的时间里,大陆农业文明在海陆互动关系中无疑占据强势地位。可这种违背经济规律和海军建设宗旨的做法是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