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军事交通的努力从洪武初年就开始了。一是建立驿站,二是开浚航道。
洪武元年春正月(1368年1月),朱元璋正式下令在全国各处设置“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对于使用效率不尽相同的水路航道,诏令中作了明确的规定:“水驿如使客通行正路,或设船二十只、十五只、十只;其分行偏路,亦设船七只、五只。”这样可以节约政府承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为了表明递运所的这些船只是用于特殊目的的,船身特地缠上色彩艳丽的红丝绸,加以装饰。[60]至于担负水驿差役的人员,也作了规定,“每船水夫十人,于民粮五石之上十石之下者充之。……如六百料者每船水夫十三人,五百料者十二人,四百料者十一人,三百料者十人,皆选民五石以下者充之”[61]。在驿站的实际运作中,经营驿站的人员不仅要负责运输来往的军政人员,还要承担这些人员在驿站逗留期间的饮食起居,因此非有财力者不能担此差役。这些驿站人员一般选择纳税能力在“民粮五石之上十石之下者”充任,这些人主要是乡村中的中等富裕户,至于驾船的水夫则对他们的财产要求低一些,只要“五石以下者充之”。即便对担负水驿差役的人员作了经济承受能力上的考虑,实际上这一差役对水驿的人员来说仍然是一项巨大的经济负担。因为来往的军政人员经常无视政府颁布的接待标准,要求驿站提供额外的服务,这就导致驿站在财政收支上常常处于入不敷出的地位,而超标的费用只能驿站人员自己承担。所以到了明朝后期,驿站人员大量逃亡,基于改善军事交通而建立的递运所制度基本上名存实亡。不过在明初,驿站还是显示出它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巨大价值。
开浚航道的军事意味就更浓了。洪武六年二月(1373年2月),南京松江府和浙江嘉兴府征发“松江、嘉兴民夫二万,开上海县胡家港。自海口至漕泾,一千二百余丈,阔二十丈,以通海船”。同时,又疏浚浙江海盐县的澉浦河。澉浦自宋代以来就是重要的海军基地,至明初河道已经淤塞,在建立澉浦所后,为了保证澉浦的守军能够随时驾船出海巡哨,对澉浦河航道进行了疏浚。[62](www.xing528.com)
对军事交通的改善虽然比不上建立卫所、水寨那样引人注目,但对海军战斗力的生成却是相当重要的。海军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军种,对技术、后勤等方面的保障要求比陆军高得多,任何忽视军事交通的行为都会对海军产生消极的影响。令人欣喜的是,朱元璋以他在战争年代积累下来的经验推动了改善军事交通的行动,使明朝海军逐渐成为一支信息灵通、指挥便捷、行动迅速的军事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