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帝国历史抉择:面对复辟势力的选择

秦帝国历史抉择:面对复辟势力的选择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秦帝国面对复辟势力的历史选择在上述刚性政策下,复辟活动一旦出现,秦帝国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面对秦帝国的刚性政策与强势作为,遍及天下的六国王族遗民深感愤懑,深感失望。张良,是始皇帝时代六国贵族复辟的精神旗帜,是一个逆向的历史符号。秦帝国对复辟思潮的第一应对:正面宣教对于暂时尚处于弥散状态的复辟思潮,秦帝国首先采取了正面宣教的方式。

秦帝国历史抉择:面对复辟势力的选择

3 秦帝国面对复辟势力的历史选择

在上述刚性政策下,复辟活动一旦出现,秦帝国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复辟活动是怎样弥漫起来的。面对秦帝国的刚性政策与强势作为,遍及天下的六国王族遗民深感愤懑,深感失望。大约所有崇尚远古圣王的士子群,以及沉溺于传统礼法的思想流派,也都不约而同地侧目而视。只是,他们的愤懑情绪一时还只能憋在心里。因为,帝国政权对最早发生的第一次复辟叛乱的严厉镇压,已经对六国贵族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

(1)秦帝国对第一次复辟之乱——“韩国反”的坚决镇压

公元前226年,是灭燕主战役刚刚结束,燕王喜逃亡辽东的一年。

这时,昔日韩国的故都新郑,爆发了第一次遗民复辟之乱。这次复辟事件,在《史记·秦本纪》中,只有“新郑反”三个字的最简单记载。什么是反?在古典政治理念中,“反”的实际含义就是举兵作乱。“新郑反”,就是新郑遗民发动了武装暴乱,攻击秦国新设立的郡县官署。

这时,距离韩国灭亡仅仅过去三年。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以武装作战的形式公然发动反秦暴动,足以证明韩国残余贵族的秘密组织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时也证明了背后必然有尚未灭亡的楚国魏国等多方力量的实际支持。

这就是说,韩国的复辟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有着广阔的背景与深厚的传统根基。

后来的事实表明,领导韩国遗民复辟活动的实际领袖,是故韩贵族公子张良

张良,是始皇帝时代六国贵族复辟的精神旗帜,是一个逆向的历史符号。此公是韩国老世族张氏一门的后裔,曾在韩国末世做了很短时间的司徒——管理土地的高爵大臣。韩国灭亡之际,张良逃出了新郑,孜孜从事秘密反秦活动,力图恢复已经灭亡了的韩国王权。从韩国灭亡到秦帝国灭亡的23年里,张良始终没有停止过秘密的反秦复辟活动。当时的天下谣言、神秘谶语、贵族秘密结盟、多次暗杀始皇帝,以及陈胜吴广起义时种种诡异事件的背后,几乎总是闪烁着张良的身影。

在后来的秦末之乱中,此公终于借着农民军掀起的势头,拥戴了一个韩王,将韩国王权的旧旗帜又树将起来了。但是,这面旧旗帜仅仅飘扬了三五年,就重新沉没在新的统一大潮中了。再后来,此公以独特的目光,选择了长期追随秦末乱世中的刘邦集团,成为刘邦的最高决策顾问,成为“汉初三杰”之一。但是,由于刘邦集团的社会基础,并不是六国旧贵族根底,其政治理念距离全面复辟诸侯制也相距甚远,因此西汉王朝建立后,张良被迫淡出政治,郁闷隐居,沉溺于研习辟谷之术的隐居生活。纵有神异之才,终究无力回天。这是一切逆向人物的历史悲剧。

新郑发生的反秦复辟事件,在当时并没有掀起大的波澜。

正处于统一战争高峰期的秦国决策层,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将这一事件认定为必须镇压的叛乱。于是,名将王贲率五万轻装秦军从燕代战场快速南下,一举平定了韩乱。同时,王贲军又以奇袭楚国十座城池的军事行动,对楚国发出了明确的警告。快速镇压新郑暴动,产生了强大的威慑效用。此后,直到始皇帝死,再也没有发生过旧贵族公然举兵作乱的事件。

(2)复辟暗潮的发端事件,来自秦帝国高层的政见分歧

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秦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结束。

大约在这一年的秋天,帝国第一任丞相王绾提出了一个重大主张:分封始皇帝的儿子们为诸侯王,分别镇守燕、齐、楚三大边远地带,以为帝国腹地之屏障。这是帝国最高层第一次出现实行诸侯分封制的声音。大约引起了大臣们的诸多呼应,始皇帝“下议群臣”——下令在帝国大臣们中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的结果是,以廷尉李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锐大臣,坚决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诸侯分封制。

最终的决策选择是,始皇帝采纳了郡县制主张,分天下为36郡,由中央政权统一治理。这一根基确立后,以郡县制为基础,以中央集权制为轴心的一整套新政治制度很快建立了起来。帝国高层的分封制主张,也就此基本消失了。

其后不久,丞相王绾也退出了帝国领政的位置。但是,王绾提出的防止突然事变的理念,也对帝国高层起到了警告作用。在郡县制推行的当年,帝国同时作出重大决策,将六国上层贵族遗民12万户,全部迁入关中咸阳地区,以利有效监控,这就是“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的重大行动。后来的事实证明,六国贵族遗民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在这次大迁徙中逃亡了。但是,这次大规模的遗民迁徙,还是对六国贵族产生了相当的遏制作用。

(3)两大暗流对接的历史平台:封建诸侯理念

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而隐秘的历史缝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王绾之后,帝国高层中的分封制理念,再也没有以正式主张的形式被提出来。但是,关于分封制究竟该不该实行的实际争论,却并没有就此停止。甚或相反,从王绾提出分封制之后,这一理念迅速在咸阳博士官弥散开来。由博士群的种种议论,又很快地流播于各种尊崇“封建诸侯”的学派之中。至少,当时的王道学派、吕氏春秋学派、儒家学派,以及六国贵族遗民中的众多士子,都是赞同“封建诸侯”理念的。

历史的微妙之处在于,“封建诸侯”理念的流播,恰好形成了地下复辟势力与帝国博士群,以及所有“封建”学派的一个政治共鸣点,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对接平台。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两股势力——地下复辟势力与复古学派的合流,其共同根基正是都信奉诸侯分封制,都反对郡县制。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缝隙,促成了复辟势力与复古学派的对接平台。一方找到了复辟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方找到了实现复古理念的实际力量。

帝国博士群中的“封建”理念信奉者,官居文通君的儒家领袖孔鲋,以及众多儒家士子,所以在帝国殿堂的公开论争失败之后纷纷逃亡,并相继投身于各地的复辟集团,最重要的精神原因,就是共同的政治目标——回到春秋战国时代去,甚至回到更远的西周去。

巨大的历史暗流,在历史的缝隙中不期然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同盟

(4)秦帝国对复辟思潮的第一应对:正面宣教

对于暂时尚处于弥散状态的复辟思潮,秦帝国首先采取了正面宣教的方式。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第一次出巡东南诸郡,史称第一次大巡狩。这次大巡狩,分为两个阶段,主要目的是以多种形式彰显秦帝国的功绩,以确立新帝国政权在天命道义上的合理性。第一阶段的路线是:峄山——之罘山——泰山——琅琊山。

首先,始皇帝登临了峄山。颇具意味的是,这次登山,始皇帝特意召集了昔日鲁国地界的儒生群,与他们共同讨论了秦帝国的功绩。而后,由鲁儒们撰写了评价秦帝国德政的峄山刻石文,再由李斯以新篆形式书写,矗立于峄山高处,命名为“昼门”。这是秦帝国第一次对自己的政绩作出自我评价。

之后,始皇帝抵达故齐海滨之地,登之罘山,再次刻石铭文,宣教帝国德政。

再后,始皇帝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正式确立秦帝国的天命根基。

这次泰山封禅,需要注意一个历史事实是,秦帝国与儒生群的裂痕开始出现。

裂痕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始皇帝基于尊崇文学之士的理念,效法登临峄山时与鲁儒论政的举措,隆重邀请来齐鲁两地的儒生博士七十人,一起登临泰山。可是,儒生们刚刚聚集到一起,从山下开始,就以早已消失的种种远古封禅礼仪为根据,纷纷议论始皇帝封禅登山的礼仪错误,譬如没有乘坐蒲车,没有用蒩秸草席,没有用特定的草编笤帚清扫祭坛,还损伤了山道草木,等等。

始皇帝听到后,觉得这些儒生们很是“乖异”——乖张怪异不循常理,“难施用”——很难用其任事。于是,始皇帝开始冷落这些儒生,整个封禅活动中,再也不听他们的议论建议了。由是,博士儒生群不能与闻礼仪之事,大感失落,大是郁闷。在始皇帝封了遮雨大松树为“五大夫”后,儒生们大受刺激,又开始对始皇帝纷纷讥刺议论。始皇帝听到后,也就更加觉得这些儒生们难以理喻了。

这次大出巡,始皇帝与儒家群体有两次实际接触。第一次论政,始皇帝的感觉一定是大体还可以,毕竟鲁儒们写出了峄山刻石文。第二次,始皇帝与儒生群,一定是双方均感别扭,均感对方不好相与了。这就是秦帝国与儒家群,第一次在实际的政务活动中所产生的精神裂痕。

封禅之后,再次抵达海滨,登临琅琊山,停留三个月。

这三个月,始皇帝很感快意。期间,下令迁徙民众三万户常驻琅琊台下,并免除了这些民户十二年的赋税。还有一次最大的正面宣教行动,始皇帝与随行大臣们登上大船出海,在海上举行了一次重要的理论务虚会议,讨论了此前历代圣王政治的不足,并再次总结了秦帝国的基本国策。海上会议后,书以成文,留下了著名的琅琊刻石。

第二阶段的返程路线是:彭城——衡山——湘水——武关——关中。

返回是从南进开始的。始皇帝先在彭城滞留多日,斋戒祈祷,派千余人潜入泗水,寻找秦军灭周时神秘消失的洛阳九鼎,结果毫无踪迹。显然,这是力图为秦帝国再度确立天命正义性的一次努力。其最终目的,是要天下臣民确认帝国政权的天命根基。之后,始皇帝车船进入南郡,过衡山,再乘船过江到湘山祠。(www.xing528.com)

但是,在大船将开之时,狂风大作,几次不能起锚。经过询问随行博士,始皇帝得知此处的湘君神主是尧帝的两个女儿,也就是舜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于是,始皇帝莫名其妙地大怒了,下令从南郡紧急调来三千苦役犯,将湘山树木全部砍光,还放火将湘山烧成了一片红色。这次莫名伐神,既在神灵时代留下了肃杀恶名,又给复辟势力留下了可资利用的题材。

八年之后,始皇帝寻觅长生不老药的事已经广为人知,始皇帝的生命危机自然也成为天下公开的秘密了。这时,复辟势力捡起了“湘山伐神”这件事,决意对始皇帝进行精神打击。他们派出了一个长于神鬼之道的人物,扮作神秘的水神。某一个黑夜,水神在华阴平舒道拦住了路过的皇帝特使的车辆,将一方佩玉送给了特使,森森然说了两句话:“请代我将这个礼物送给滈池君,告诉他,今年祖龙死。”话一说完,人便没入暗夜了。

祖龙,是始皇帝的天命称谓。滈池君的神主,则是周武王。

这则预言隐含的意思是,始皇帝今年就要死了,请周武王如同当年伐纣一样讨伐当今的纣王——始皇帝。显然,这是六国贵族的精神战。在今天看来,这套把戏浅显之极,不过是借助某些已知信息,对当事人进行精神威胁的下作伎俩;但是,在信奉神灵而消息又相对闭塞的时代,经复辟势力着意传播,其所产生的惑乱人心的作用是绝然不可低估的。

据《史记》的后续记载,始皇帝将佩玉交给了掌管皇室器物的御府辨认。御府官员确认说,这方佩玉是始皇帝当年在湘山掉到湘水中去的佩玉。大感神秘之下,始皇帝在太庙举行占卜,卦象显示的禳解之法是,出游可以化解灾难。于是,始皇帝在占卜之后以重病之身进行了最后一次大出巡,以至突然死在了路途中。

当然,在第一次大出巡的时候,始皇帝还处于生命旺盛阶段,还是雄心勃勃的。

(5)始皇帝在大巡狩途中和之后,突然遭遇严重暗杀

第二次大出巡之时,直接对准始皇帝的秘密暗杀突然出现了。

这是第一次暗杀活动,发生在公元前218年始皇帝第二次大出巡的路上。这次大出巡,是接着第一次大出巡,在第二年立即进行的。为什么第一次大出巡刚刚结束,就要立即开始第二次大出巡?其间具体原因,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但是,从出巡路线以及实际作为我们却可以明白看出,始皇帝是要对昔日的赵、齐、燕三大国进行视察,再次正面宣教秦帝国的德政功绩。

让我们再次穿越,来一次情境再现——

浩浩荡荡的车马大军,开出函谷关,在平坦的驰道上辚辚行进着。

进入“博浪沙”(故韩国地界),道外高出路基的树林中,突然呼啸飞出一只大铁锤。

大铁锤准确地击中了一辆六马大型座车。

车厢轰然碎裂,车辆连同驾车六马一齐轰然滚落道边水沟中。

驰道中一声号令,前后各有一支马队立即飞出了驰道,向路基树林包围过来。

树林中,两个绿色身影迅速掀开一丛灌木,没入地洞。

官道中。一名将军高声禀报:“陛下!刺客逃亡!”

始皇帝掀开车窗,走下坐车,冰冷地说:“大索天下十日,捕拿刺客。”

这次暗杀活动的直接策划者与组织实施者,正是孜孜反秦的韩国世族张良。

此公从王贲镇压新郑暴动的战场逃脱,此时已经秘密漂泊13年。武装暴动失败后,张良对公开正面地举兵复辟,已经丧失了信心,转而秘密筹划直接对始皇帝的暗杀活动。后来,此公在东海郡遇到了一个当年齐国的地方官,号为“沧海君”。这位沧海君也是失意旧贵族,向张良举荐了一个可以使用120斤大铁锤的勇猛力士。在对力士进行相关训练的同时,张良也在等待时机。始皇帝第二次大出巡的消息传来,张良便带着大力士出场了。

经历了荆轲刺秦之后的始皇帝,似乎对暗杀已经有了某种精神免疫力。辄逢暗杀,之后的任何行动都一如既往,绝无因为暗杀而改变行程的事情发生。这次暗杀之后也是一样,始皇帝照样巡视,在海滨的之罘山再次留下了宣教秦政的刻石,完成了第二次出巡。

一年后,始皇帝遭遇生平最为严重的一次暗杀。

这是公元前216年的岁末时节,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一年的岁末。

一个晚上,始皇帝换上了便装,带着三个护卫武士,一行四人出了皇城,正要走过咸阳城郊的皇家园林——兰池,要进入咸阳城外的居民区做一次暗访活动。按照后世说法,这是岁末时节的微服出访。

依据帝国政事年表,可以合理推断出,始皇帝所以在岁末微服出行,是想看看都城民众对当年三大政令的反应。因为,这一年年初,秦帝国颁布了民众自报土地而官府予以确认的土地法,从而确立了自耕农以及佣耕者获得土地的权利。这就是帝国在整合民生中最著名的一道法令——“使黔首自实田”。这一政策的推行,严重打击了旧贵族大地主暗中进行的大规模土地兼并,也引起了地下复辟势力的极大仇恨。可是,当时的始皇帝根本不会从这个方向想问题,充斥他和帝国上层大臣们头脑的,只是尽快恢复民生,整合天下。

基于土地政策的成功推行,始皇帝心情很好。

这一年,始皇帝还听到了一首关于更改“腊月”名称可以使人长生为神的歌谣。于是,始皇帝下令,将“腊月”改为殷商时代的称谓——“嘉平”,期望自己能获得长生,甚或能成为神仙。为增加祥瑞之气,始皇帝同时下令:嘉平之月,由帝国各级官府赐给全国每个行政村(里)六石米、两只羊,以鼓舞民众过个好年。随之,腊月更名之后的第一个“嘉平”来临,始皇帝便走出了咸阳皇城,想到城外世界看看,改名“嘉平”之后的腊月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吉庆发生?

可是,始皇帝仅仅走到兰池,巨大的危险就突然发生了。

兰池者,兰池宫也。它是秦帝国时代最负盛名的一座宏大园林。兰池宫的实际构成,是一片广阔的湖泊,无数错落有致的殿阁景观,与覆盖所有丘陵地带的葱郁林木。兰池湖中,更有帝国时代最著名的水中石刻——巨石鲸鱼。这条巨石鲸鱼长达两百丈,相当于今日六百余米,置身浩浩碧波,直如天河巨龙。整个兰池园林占地无算,巨石林木交错,刺客一旦潜入,非常有利于伏击突袭。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在这黑黝黝的夜里,暗杀袭击突然发生了。

对这次暗杀,《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简单记载是:

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

这是始皇帝生平遭遇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暗杀。

首先,始皇帝一行四人,三个是护卫武士。如此四人,其实际战斗力远远超过了一个寻常的基本作战单元——伍。且不说他们每个人的装备何等精良,仅以技击水平论,四人中的短板人物始皇帝,原本就颇具剑器格杀功底,这一点已经在荆轲刺秦时得到了证明。三名护卫武士的技击水准,更无须多说。就是如此四人,竟然一时陷入难以招架的窘迫。由此可知,刺客至少是五个人,甚或七个八个,而且都是超一流的敢死剑士。

其次,能使四名强手陷入危境,最大的可能是,刺客使用了箭镞淬毒的小型单兵弩机,做第一轮攻击。否则,很难使始皇帝一行在开始阶段“见窘”。再次,始皇帝四人逃过最初危局后,三个武士全力作战,终于全部击杀了刺客。因为,地形景观交错,虽对暗杀有利,但也对遭遇攻击者的抵抗有利。

这次暗杀后,帝国在关中大搜捕二十天,但结果如同既往一样,一无所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