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统一文字: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统一文字: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文明旗帜:创建统一文字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最大功绩之一,是创造性地统一了文字。应该说,黄帝时期的文字整理,是华夏族群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文字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文明意义。这一文字系统,是已经被地下发掘证实了的第一个有实物遗存的中国文字系统,其已知总量大约有三千余字,今人能辨识者有一千余字。到秦统一中国,以七大战国分别论,其文字形态基本分为两种情况。这就是秦帝国统一之际的文字状况。

统一文字: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7 文明旗帜:创建统一文字

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最大功绩之一,是创造性地统一了文字。

对秦统一文字的记载,散见于种种史料之中,已经是中国与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了,我们不需要去考证落实什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项伟大的文明创造工程,是如何完成的?

让们滤去漫漶神秘的传说,对华夏文字的形成演变做一个粗线条的回顾。

(1)战国之前的文字演变

远古之世,人们基于种种需求,首先出现了最简单的线条刻画符号。后来,又开始出现画出与某物相似的形状,以供人辨识的图像。这种相似图像与简单记事符号结合,就可以传达某种相对明确的信息。应该说,这是最原初的象形辨识阶段。日月轮转,画法渐渐丰富,符号渐渐多样,一些共同的刻画规则,也渐渐地约定俗成了。随着规则的渐渐普及,图像画法与线条刻画,也越来越趋于简单便捷了。这时候,大体具有抽象特质的早期象形文字,也就渐渐地零散出现了。

传说到了黄帝时代,这种早期象形文字已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乱了。

于是,黄帝时期一个叫做仓颉的记事官员,便将这些众多散乱的象形文字收集起来,再加以整理,形成了一个最早的文字系统。黄帝知道了,便下令将仓颉整理出的这套文字在竹板或木板上刻出来,再传送到各个部族,并就此约定:以仓颉之字作为日后记事与消息传递的共同文字。这就是“仓颉造字”这一历史传说背后的真实背景。应该说,黄帝时期的文字整理,是华夏族群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文字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文明意义。如果说,火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历史阶梯,那么,文字的创造与统一,就是人类文明的第二个历史阶梯。

自从有了“仓颉文字”,华夏文字便以书写刻画材料的不同,在其后近三千年中呈现出不同的流变风貌。黄帝时代之后的文字,有陶文、甲骨文金文、史籀文(石鼓文)四大阶段。这种书写刻画材料的不同,也恰好体现了文字本身流变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故此,以书写刻画材料为依据,所呈现的四大阶段,同时也是秦帝国之前中国文字本身发展的四大阶段。

陶文,是刻写在陶器上的文字,也就是黄帝时代到夏王国末期一千余年的文字形态。虽然,这一时期也有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大禹铸九鼎,镌刻九州之图并记物产贡赋的青铜文字。但是,由于这种青铜文字不是普遍的书写形态,故此,这一阶段的文字被史学界认定为“陶文”时代。

甲骨文,是殷商初中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后世称为甲骨文。这一文字系统,是已经被地下发掘证实了的第一个有实物遗存的中国文字系统,其已知总量大约有三千余字,今人能辨识者有一千余字。甲骨文的最大缺陷,一是只见于王室占卜,而不见于普遍书写;二是没有统一书写形式,字随材料、技法等因素随时而变。甲骨文的普遍意义,在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甲骨文的文字形制,是当时社会权威字形。也就是说,其他社会阶层在其余材料上书写刻画的文字,一定是以王室甲骨文为范本的。

金文,是殷商后期与西周时期数百年所使用的文字,因镌刻于青铜器之上,被后世称为金文。与此前文字相比,金文有三个历史变化:其一,文字数量有很大增加,一件铜鼎往往可以镌刻数百个文字。后世发现之毛公鼎,其铭文长达497字。其二,因铜器不易损毁,故其在传播方面优于甲骨文。其三,金文之书写形式已经相对简单,有了初期相对一致的书写风格,比甲骨文容易学习

史籀文,是西周晚期与春秋早中期的文字。因为这一文字体系,是周宣王时期一个叫做籀的史官奉命整理出来的,是大约九千余字的官方制式文字,所以称为“史籀文”。这一文字体系,当时被铭刻在一系列石鼓之上。后世的唐代发现了十面石鼓,每面石鼓上都刻着一首《诗经》风格的四言诗,被确证正是这种文字。故此,史籀文又被后世称为“石鼓文”。

上述各个阶段,是战国之前的文字发展概况。

(2)春秋战国两大时代的文字演变

自春秋中后期开始,华夏世界的文字体系开始了多元化发展。当时的两个基本事实,决定并推动了这样的发展。

一个基本事实是,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新的书写材料的多方发现,既产生了经常需要文字传送信息的强大而普遍的社会需求,又给这种需求提供了现实材料的可能。于是,人们在多种材料上书写刻画文字,就成为普遍现象。各人写法不一,又渐渐导致文字以多种多样的简化方式出现。一定区域的人众,或某个诸侯国,若对某种简化方式有了认同,便构成了这一区域、这一国家特定的文字写法。这种由各个国家、各个地区认定的特定文字,渐渐增多,谁也干涉不了谁。于是,渐渐形成了华夏文字在事实上的多元化现象。

另一个基本事实是,西周王权已经在事实上衰落、解体以至崩溃,诸侯分治争霸,互不统辖。故此,属于天下“文教”的文字使用,没有一种统一的政权力量可以规范。天下文字的演变,事实上进入了自由放任的历史阶段。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文字自由化,呈现出两个基本趋势。一则,各大国各地区文字的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发明创造出许多既符合实际需求,又符合华夏文字特质的新文字,使中国文字的表意功能在这一时期惊人地丰富起来;二则,书写简化形式多样化,书写材料多样化,使文字字形的差异越来越大,“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已经成为普遍的历史事实。这一趋势发展到战国中期,已经在战国强力竞争的潮流中,简化为以七大战国文字为主流的七种文字形态。

到秦统一中国,以七大战国分别论,其文字形态基本分为两种情况。

一方面,秦国文字直接继承了西周的史籀文,为华夏文字正统,但是字形最复杂。后世王国维在其《史籀篇疏正序》中,有考证云:“《史籀》一书,殆出宗周文盛之后。春秋战国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秦人作字书,乃独取其文字,用其体例,是《史籀篇》独行于秦之一证。”这就是说,直到战国末期,秦国的文字一直以西周的史籀文为基础,至少没有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山东六国的文字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形态,各自简化流变不一,字形相差很大。在山东六国之中,又分为两种情况:因同出晋国而被称为“三晋”的魏赵韩三国,文字基本相同;燕、齐、楚三国,各自差异最大。

这就是秦帝国统一之际的文字状况。让我们以一个字——马,来看当时文字的差别。

我们先来确立华夏正统文字形态,史籀文的“马”字写法img22。(www.xing528.com)

再来看看,秦字的“马”img23,与史籀文相比,字形相同,写法略有简化。

再来看三晋魏赵韩三国的马字img24,今天的我们已经完全无法辨认了。

再来看齐国的马字img25,非常复杂。

再来看燕国的马字img26,好像是天上飞鹰之下的人在骑马。

再来看楚国的马字img27,好像有水上行船的意味。

面对差异已经如此之大的文字形态,秦帝国应该如何统一文字呢?

(3)秦帝国统一文字的实际过程

依据历史实践,秦帝国统一文字,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文字基准。也就是说,以哪一种文字为统一基准。最后的决断,是以继承了华夏文字正统——西周史籀文的秦国文字为基准,统一天下文字。

第二阶段,核定天下现有文字总量。因为,统一文字的基本点之一,是必须保留春秋战国以来大量创造的新文字。否则,文字统一了,表意功能却因文字的减少而大幅度衰退,这样的文字统一,是无法巩固并持续的。所以,必然的基本程序之一,是对各个国家现有的文字总量仔细甄别遴选,确定保留的文字数量和具体字形。

第三阶段,书同文——给所有的文字规定统一而明确的写法。这是文字统一的最核心环节,也是最困难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核心,则是对山东六国所创造出来的已经远离华夏正统文字特质的新字,怎么样才能以接近于华夏正统文字特质的形态写出来?因为,就实质而言,这几乎接近于再创造。

但是,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轴心阶段,秦帝国表现出了最为杰出的创造力

秦帝国的文字改制团队,以丞相李斯为最高负责人,以隶书大师程邈、王次仲为业务副手,从三个方面解决了书同文这个最大的历史难题。

其一,以此前的大篆为基础,以当时已经相对流行的小篆为标准,共商规范,写出了所有文字的标准小篆文本。同时颁布天下,作为官府公文与契约文书的法定书体。相比已经产生、流行的隶书,小篆相对复杂,相对难写。但小篆最大的好处,是利于辨认。如同后世的宋体字一样,写起来费劲,但笔画清晰整肃,认起来反而速度快,而且基本上不会误认。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当时秦帝国公认的三个书法大家——李斯、胡毋敬、赵高。李斯写出了《仓颉篇》7章,胡毋敬写出了《博学篇》7章,赵高写出了《爰历篇》6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这三篇秦小篆杰作依然被皇室保存,并曾被重新整理,以60字为一章,共分55章,共计3300字。显然,这是当时的全部常用字了。至为可惜的是,这三篇杰作的文字内容在后世泥牛入海,无法查找了。

其二,隶书为辅,以利军事、商旅、民人急务等方面之快捷便事。作为一种文字书写方法,隶书在战国时代的民间交往中已经广泛使用。中国书法史上的程邈、王次仲,都是当时的隶书大家。所谓隶书为辅,就是官方承认隶书也是法定书体之一,只是不能在公文与契约文书中使用罢了。隶书的标准写法之范本,也由两个大家来完成——程邈、王次仲。这两个大师都写了什么内容,惜乎已经失传了。

其三,无论官民,凡私人来往之信件等事务,书体自便。这一文字政策,是顾及到当时社会已经有许多种流行于战国时代的实用简便的写字方法,若骤然全部取缔,是不利于社会生活的。保留并承认这些简便书写在私人交往中的合法性,既便于个人交往,又照顾到战国两百余年所形成的复杂文字形态的渐进性。也就是说,秦帝国在事实上将统一文字看做了一个历史过程,而没有急于求成地一刀切。

在秦帝国的施政风格中,这是极为难得的文化战略方面的弹性表现。也正是这样一种估计到各个社会层面需要的弹性文化战略,使这次空前的文字统一,获得了天下深刻而普遍的共识,使特立独行于世界文明的华夏文字——方块字,自此成为中国统一文明的精神旗帜,万古飘扬,万古不朽!

从根本上说,秦统一中国文明,相比于统一中国疆域,是更具本质性的统一。

所以,秦帝国是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

是秦帝国创建了中国统一文明,而不是其他任何时代。

秦帝国的文明史地位,所以高出之后任何一个王朝,就在于它所创造的统一文明体系,框定了此后中国古典社会的全部发展轨迹。此后任何一个古典政权,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历史高度与历史辐射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