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元前226年,灭魏战役即将开始

公元前226年,灭魏战役即将开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灭魏之战提上日程公元前226年,秦军灭燕之战已经奠定胜局。平定韩乱之后,王贲部驻屯河外,进入了灭魏之战的准备。此时魏国实力已经大大萎缩,灭魏之战事实上已经不需要主力大军。由此,两人崭露头角,并相继担任灭国战役之统帅。王贲由此成为灭魏之战的统帅,其后的李信则成为率二十万大军第一次灭楚的统帅。但是,从实际方面说,截至灭魏之战开始,王贲还是处于崭露头角而初当大任的阶段。

公元前226年,灭魏战役即将开始

2 灭魏之战提上日程

公元前226年,秦军灭燕之战已经奠定胜局。

这时,中原地带却正在酝酿一场陡然事变——已经灭亡了的韩国的残余势力,以救出被俘的韩王为目的,正在策划一场反秦复辟事变。当时的秦国上层,已经准确掌握了韩国残余势力的动态,于是决定,从王翦的灭燕大军中抽调一支秦军快速南下,以作平乱准备。王贲率领的这支秦军,正是从灭燕大军中抽调出来的一支南下力量。合理估计,王贲部数量当在五六万之间,最多不会超过十万。

王贲部南下,第一战是奇袭楚国北部十余城。所以如此,是因为韩国残余势力的活动根基,正在楚国北部的淮水流域。秦军奇袭楚国,其实际意义是警告楚国不要支持韩国遗民的反秦复辟之乱。

王贲部的第二战,是平定韩国遗民的反秦复辟战。

平定韩乱之后,王贲部驻屯河外,进入了灭魏之战的准备。所以形成如此顺势而为的进程,根本原因是,这时的秦国决策层已经从韩乱的发生认识到一个事实:魏国地处中原腹心,若不灭魏,中原难以真正平定。中原不定,则统一六国无法获得稳定的根基。

基于这样的评判,再来看灭魏之战的可行性。此时魏国实力已经大大萎缩,灭魏之战事实上已经不需要主力大军。当此之时,有王贲这支数万人的精兵在大梁旁边,顺势灭魏水到渠成,何乐而不为也。惟其如此,灭魏之战提上日程——不增兵,仍以王贲部对魏作战。

王贲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www.xing528.com)

在后来的秦帝国功臣表中,王贲爵封“通武侯”,职任第一任帝国太尉,位列三公,是仅次于其父王翦的统一中国的最大功臣。就是这样一个赫赫名将,《史记》中却没有专门列传,而与其子王离一起,依附于《白起王翦列传》之中。王氏三代统帅,俱在一篇列传之中,史迹太过简约模糊,多有语焉不详。尤其是关于王贲,《史记》的这篇列传中几乎没有几句话。

依照常理司马迁与王氏父子几乎可以说是同乡,时间相距也不过百年。司马迁能听到的故事,能看到的史迹留存,在当时应当还是很丰富的。因为,直到民国初期,王翦王贲陵园遗址的规模还很庞大,王氏后裔还聚居在陵园地带。若前推两千余年到汉武帝时期,王氏族人甚或秦军老兵的后裔,一定还有大量遗存。司马迁若要落实王氏父子的事迹,应该是不困难的。但是,司马迁笔下的王贲,却比记述远古时代尧舜事迹还要模糊。王翦稍好,但也同样失之过于简单,连死于何年都没有。而同样依据民间踏勘所记载的同时代的信陵君的事迹,却要详尽得多,死亡原因也很清楚。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依据历史事件的基本内涵,推断出王贲的大体风貌。

秦王嬴政时期的秦军,是整体重建的一支规模庞大的新军。所以是新军,主要是统帅与高级将领几乎全部是清一色的新锐人物。除了当时的王翦、蒙武已经五十余岁外,绝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王贲,也是这一时期涌现的高级将领之一。在前三次统一战争中,依据史料记载的作战结果,王贲与李信,是独立承担远距离奔袭战最有成效的两人——李信追击燕军残部于辽东,逼杀太子丹;王贲南下奇袭楚国北部十城,又成功平定韩乱。由此,两人崭露头角,并相继担任灭国战役之统帅。王贲由此成为灭魏之战的统帅,其后的李信则成为率二十万大军第一次灭楚的统帅。

但是,从实际方面说,截至灭魏之战开始,王贲还是处于崭露头角而初当大任的阶段。其后的李信也一样,截至第一次灭楚大战,也是初当大任。这时,他们的统帅风格、作战特点,还都没有最充分地体现出来。

那么,让我们具体看看王贲之部是怎么样进行灭魏之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